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分鐘看懂曹雪芹

2024-04-13歷史

對於從小生活在南方的曹雪芹來說,北京的冬天實在是太冷了。

夜幕降臨,寒風刺骨,天空中飄起了零星的雪花,路上的行人步履匆匆,都縮手縮腳地往家趕。

有句詩怎麽說來著?「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不正是喝酒的好天氣嘛。

曹雪芹一個人,自斟自飲,吃了快三個小時,小曹拍拍肚子,打了個飽嗝,站起身晃晃悠悠往外走。

老板在門口一把攔住:「曹爺,要不您把賬給結了吧。」

曹雪芹把眼一瞪:「老規矩,先記賬上。」

老板冷冷地說:「您在這兒掛賬都小半年了,我們這也是小本生意,您今天無論如何得把帳給清了。」

幾個夥計也圍攏過來,看這架勢不結賬今天是走不了了,曹雪芹把渾身上下摸了一遍,一個銅錢都沒有。他一咬牙,把手上的翡翠扳指擼下來,往櫃台上一放:「這個夠了吧?」

老板連眼放光,立刻換了一副笑臉,連聲說:「夠了夠了,曹爺到底是場面上的人,夠爽快,下次再來啊!」

曹雪芹哼了一聲,晃著膀子揚長而去。

一路上,越想越生氣:想當年,家裏有錢的時候,我曹雪芹要是能屈尊到你這種飯館子吃頓飯,都是你們的榮耀;現如今,虎落平陽被犬欺,落魄鳳凰不如雞,居然連帳都不讓賒了,好氣人哦!

沒錯,曹雪芹的祖上是闊過的,而且不是一般的闊。

曹家祖籍遼陽,世代為官。滿清入關後,曹家降清,成為滿洲貴族正白旗包衣。

什麽是「包衣」?轉譯成漢語就是家奴。雖然名字不好聽,但你可千萬別小看人家,滿清時期的包衣,主要服務物件是皇帝本人及皇親國戚,屬於皇室成員的家臣。

包衣的身份是世襲的,有的包衣幾代人跟隨主人一家,關系往往非常親密,這些包衣平時可不是光負責洗衣做飯看家護院,有的已經成為主人工作上的參謀和助手,他們甚至可以透過參加科舉步入仕途,清朝時期,包衣出身的文武官員甚至封疆大吏大有人在。

這些人平時在主人面前唯唯諾諾,但在外人,特別是老百姓面前,絕對趾高氣揚,就像我們縣長的司機,每次來村裏,村長見了人家還不是點頭哈腰,一個勁兒地上煙。沒辦法。

曹雪芹的祖上最初是皇太極的包衣,後來又成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包衣,多爾袞死後,曹家又被順治皇帝接收為包衣。

數年後,康熙皇帝出生,經過層層選拔,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的老婆孫氏,成為康熙的奶媽兼保姆。曹璽也隨之轉到了康熙府上做包衣。

曹璽原名叫曹爾玉,康熙皇帝6歲登基,有一次在宮裏點名,因為花名冊上「爾玉」兩個字上下寫得比較近,誤讀做了「曹璽」。

領導念錯字是常有的,千萬別糾正,特別是大庭廣眾之下。皇上不要面子的嗎,錯就錯了,咱將錯就錯,馬上按領導的讀音改,曹爾玉從此改名叫曹璽。

這麽大的領導,在百忙中親自為一個普通員工改名,這是何等的榮耀,曹璽深受鼓舞,幹勁倍增,工作更加努力,業績更加突出。

這位少年天子對曹璽也十分欣賞,登基後立刻任命曹璽為內務府營繕司郎中,正五品。

曹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這個崗位工作幾年後,終於迎來了事業上的又一次騰飛,被康熙皇帝任命為江寧織造郎中。

這個「江寧織造」是個什麽鬼?

說來話長。我們知道,南方經濟富庶,紡織業發達,絲綢久負盛名,京城上流社會,講究吃穿,喜歡攀比,周圍鄰居穿衣服不是南京的,就是蘇杭的,你要穿個北京產的大褂,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這種風氣甚至從皇室貴族、八旗子弟那裏蔓延到了普通宮女身上。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肥差。

曹璽在擔任江寧織造郎中期間,因工作勤勉,業績出眾,多次被康熙皇帝表彰。

曹璽的老婆,也就是康熙的奶媽,被封為一品夫人;曹璽的兒子曹寅從小就安排進宮做康熙的伴讀,16歲做鑾儀衛,沒幹幾年,就被提拔為禦前二等侍衛。

康熙對曹璽一家是何等的信任和器重,由此可見一斑,曹家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顯赫一時。

康熙二十三年,曹璽積勞成疾,病逝於南京,享年65歲。

康熙皇帝聞訊,悲痛萬分,當年冬天,借著南巡的機會,親自前往江寧織造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同時,勉勵曹璽的兒子曹寅,化悲痛為力量,繼承父親的遺誌,完成先輩未竟的事業,協理江寧織造事務。

曹璽故去,曹寅崛起,曹家在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下,繼續壟斷江南絲綢產業,一如從前。

康熙對曹寅,可以說比對曹璽還要好,畢竟兩人年齡相仿,氣味相投。

舉個例子。曹寅在南京不滿足於絲綢業,打算進軍金屬領域,就給康熙打報告說想販銅,請求貸款十萬兩白銀。康熙二話不說,立刻準奏。

結果,生意虧得一塌糊塗,血本無歸,曹寅又打報告說市場環境不好,不幹了,還是專心做絲綢生意。康熙說好吧,準奏,居然沒有追究貸款的去向。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身染瘧疾,病情危重,康熙聞訊,親自賜藥。結果,藥還沒送到,曹寅已一命嗚呼。

康熙任命曹寅的兒子曹颙繼任江寧織造,子承父業。

曹颙上任後,精神壓力大,加上身體本來就不好,僅僅在職兩年便因病去世,死時年僅25歲。

曹颙英年早逝,沒有子嗣,康熙親自主持,把曹寅的侄子曹頫過繼過來,接任江寧織造。

曹家祖孫三代四人主政江寧織造長達半個多世紀,根深蒂固,風頭無兩,是當之無愧的南京第一豪門。

曹颙死的時候,妻子馬氏已經有了身孕,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15年5月28日,馬氏在南京產下一名男嬰,取名曹霑,有「世沾雨露皇恩」之意,這個男孩,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曹雪芹。

書上說,賈寶玉出生的時候,嘴裏含著一塊玉,真的假的咱不知道,反正曹雪芹確實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小曹的家庭出身非同一般,從曾祖父曹璽開始,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寧織造長達半個多世紀,集權力財富於一身,是南京地區當之無愧的第一豪門。

作為富二代和官二代,曹雪芹一出生,就過著錦衣玉食,富貴風流的放浪生活,每天就是打打遊戲,捧捧網紅,鬧鬧緋聞啥的,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

曹公子花天酒地的生活,讓好多人看不慣,大家嘴上罵罵咧咧,心裏其實羨慕得不行。

那個時候,並沒有人想到,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在封建集權社會裏,從家財萬貫到一貧如洗,就是上面一句話的事兒。曹雪芹很快便迎來了家族的重大變故,個人命運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雍正五年,也就是公元1727年12月,時任江寧織造員外郎的曹頫以騷擾驛站、織造虧空、轉移財產等罪被革職入獄。

次年正月元宵節前夕,曹家被抄家。曹家在南京共有房屋並家人住房十三處,共計483間,地八處,共計19萬頃零67畝。全部充公,收歸國有。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曾經風光無限的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曹家多少大風大浪都過來了,為什麽一到雍正時代就翻船了呢?

眾所周知,康熙與曹家幾代人有扯不清的特殊關系,對曹家一向縱容,六下江南,五次都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負責接待,有四次就住在曹府,關系之密切可見一斑。

康熙死後,新領導上台,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對曹家早就看不順眼了,想當年,在冊立太子這件事上,曹家完全站錯了隊,擁戴的是八阿哥,沒想到最後是四阿哥登基。

四阿哥雍正上台站穩腳跟後,立刻成立了江寧織造專案組,老賬新賬一起算,著手搜集整理曹家的材料。

在專制體制下,這種官商勾結,亦官亦商的人根本經不起調查,一查全是事兒,沒一個幹凈的。

曹頫入獄後,曹雪芹全家老小及仆人共114口,被迫搬出豪宅。雍正對曹家也算仁至義盡,並沒有趕盡殺絕,保留了曹家在北京崇文門外的十七間半老宅,以及土地若幹,奴仆若幹,

曹雪芹從此定居北京。

北京的冬天很冷,讓從小就生活在南方的曹雪芹很不適應。

更讓他不適應的是,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隨心所欲地大把花錢了。

從小養尊處優的曹雪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透過親戚關系,在內務府找了份抄抄寫寫的工作,幹了沒多久,嫌薪金低,又跳槽到了專為滿清皇室子弟開辦的學校裏擔任助教,在這個崗位上,曹雪芹幹了差不多有十幾年。

盡管是國內最頂級的貴族學校,可在裏面當老師能掙幾個錢,北京的物價你們也知道,靠曹老師一個人的薪金,如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乾隆十二年,曹家在崇文門外的老宅和家產已經快賣光了,沒辦法,曹雪芹全家搬到了北京西郊,畢竟郊區的物價要便宜一些。

那一年,曹雪芹33歲,真正艱難的日子開始了。

艱難到什麽程度?

曹雪芹在寫給朋友的詩中說:「舉家食粥酒常賒」。米飯已經吃不起了,平時只能喝粥,喝酒經常要賒賬。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對於一個曾經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富二代來說,心理上是很難接受的。

找親戚幫忙?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你說你一上門,不是借錢就是求人辦事,誰受得了?周圍的親戚們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曹雪芹,這讓曹雪芹深刻體會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那段日子裏,曹雪芹十分消沈,終日唉聲嘆氣,借酒澆愁。

朋友看不下去了,勸慰他: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也別去求人家看人家臉色,為什麽不另辟蹊徑,發揮自己的專長,靜下心來,好好寫本書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對呀,這些年來,家族的興衰榮辱,個人的浮浮沈沈,這些經歷還不夠波瀾壯闊嗎,還不夠跌宕起伏的嗎?來人,拿筆來!

因為白天要工作,還要養家糊口。所以,曹雪芹的這部小說寫了很長時間,進度非常緩慢,寫得非常艱難,史書上講:「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可以說,曹雪芹後半生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這本書上。

別的不說,光書名就改了好幾次。小說最初叫【風月寶鑒】,我覺得蠻好,挺吸引人的,但不知道為啥,後來又改名叫【石頭記】【金玉緣】【情僧錄】【金陵十二釵】等等,直到最後,才正式定名為【紅樓夢】。

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63年2月12日,除夕之夜,貧困交加的曹雪芹病逝於北京,享年48歲。

據說,直到曹雪芹離世,這本書都沒有真正完成,我們今天看到的120回本,前80回是曹雪芹寫的,後40回為別人續寫。

【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我就不說了,後世已經把這本書擡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無人能及的高度。時至今日,你要是敢公開說一句「其實我覺得【紅樓夢】也沒有他們說的那麽好」,那你就等著挨罵吧。

關於這本書,爭議頗多,圍繞作者、版本等方方面面,許多人皓首窮經,鉆研一生,以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科叫「紅學」,相關研究人員則被尊稱為「紅學家」,特別神奇。

總之,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反正【紅樓夢】就在那裏,就是那麽驕傲地矗立在文學之路上,如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讓人望而興嘆。

我想了一下,人類歷史上還從沒有哪本書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