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授銜,瓊崖縱隊獲了什麽軍銜?為何創始人馮白駒無緣參與?

2024-02-03歷史

1949年時 ,由於此前 進攻金門時遭遇的失敗 ,我軍三個執行登島作戰的團全部 傷亡慘重 ,這也讓解放軍方面不得不重新審視 登島作戰 的實際難度。

以當時的現實條件,解放軍的登陸作戰只能用一些 改裝過的小漁船進行突破 ,既沒有掩護,速度也快不起來。這樣的戰術在渡江戰役等內陸還算可用,但在波濤洶湧氣候難測的海上,可就很難進行了。

再加上當時負責 解放東南的部隊多為來自北方的漢子 ,許多都 不習水性 ,因此有了很多畏戰心理。這是當時解放軍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如果連攻克近海的金門都遭遇到這樣的結果,那如果是海峽寬度更大的海南島,甚至台灣島呢?

可後來的結果非常出人意料,解放海南島的過程確實也有不少傷亡, 但綜合來看遠沒有一開始解放軍將領想的那麽困難。

而這一切的原因,其實就在於海南島上 還存在著一支解放軍不知道的紅色武裝 —— 瓊崖縱隊 。透過他們的策應行動,敵人的防守兵力被調動了起來,灘頭的進攻壓力少了不少。

這支遺失電台後,獨自在海南島奮戰至今的英雄般紅軍隊伍,確保了海南島整整23年紅旗不倒。

這樣的他們又在 1955年授銜 時得到了何種待遇?為何瓊崖縱隊的創始人 馮白駒 ,甚至直接 缺席 了授銜儀式呢?

數十年如一日,奮鬥在第一線的瓊崖縱隊

面對海南島這塊難啃的骨頭,以及部隊戰士們普遍存在的畏懼大海的情緒,主動攬下這個職責的是 「旋風將軍」韓先楚 。在真正對海南島展開進攻時,一則奇怪的傳聞成了他突破困境的決勝法寶。

在國共達成統一戰線共同抗日時,陜北延安就得到訊息, 海南島上其實還有一支名為瓊崖總隊的紅軍隊伍。 只是海南那時候已經淪為日軍的勢力範圍,不管是對其整編,還是出兵幫忙都十分困難,即便知道了,也只能讓他們自生自滅。

隨後的一段時間, 不知是出了什麽情況,延安再也沒有收到關於瓊崖縱隊的訊息 ,還以為他們已經全軍覆沒了。可沒想到,他們竟一直堅持到了國民黨統治時期,並等到了解放軍大部隊的到來。

瓊崖縱隊 的雛形最初成立於 1921年 ,當時由 中共特委 指派,將海南的一部份 農民起義軍 合並整編後,稱為 瓊崖工農革命軍 ,之後名稱又改為「 瓊崖工農紅軍 」。在這期間,由於國民黨的高壓統治,瓊崖隊伍的人數一減再減,最終以遊擊隊的形式存續了下來。隊伍能夠如此頑強地生存下來,與當時他們的領導人 馮白駒 脫不開關系。

馮白駒是海南本地人,也如共產黨軍隊的其他領導人一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並認同馬克思主義,還曾經領導過 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 。曾經他有機會去黃埔繼續深造,但一聽好友 徐成章 說,農民運動更需要人才,馮白駒便留了下來。

隨後,由於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的爆發,全國的國民黨部隊和軍閥開始了持續不斷的白色恐怖。 海南瓊崖地區大量人員被捕 ,隨後慘遭殺害,馮白駒等人的 農民運動開始轉入地下 。隨著徐成章、楊善集等人紛紛犧牲,馮白駒成了瓊崖縱隊的 最高領導人

在馮白駒接手指揮權之後,瓊崖縱隊的規模上升到了 兩千多人 ,甚至還有全員女性的 「紅色娘子軍」 。但奈何海南島的地形實在有限,瓊崖縱隊的隊伍即便藏在山林進行遊擊戰,也依然損失了許多人。在中央紅軍長征的艱難時期,瓊崖縱隊這邊也不好受, 最慘的時候全員帶上馮白駒本人,也只活下來了26人。 不過得益於馮白駒出色的組織能力,一旦反動派松懈,他總能很快再次拉起一支隊伍,這也側面反映了 海南當地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

抗日戰爭期間,國共終於停戰,開始將矛頭指向日本侵略者。但由於距離太遠,以及瓊崖縱隊全員的意見, 他們並不同意被編入國民黨的武裝序列,要求獨立抗日。 好在他們人數實在不多,蔣介石根本看不上眼,也就允許了。

在日寇開始入侵海南島的戰鬥中,瓊崖縱隊英勇抵抗的身姿甚至讓國民黨守將 王毅 都敬佩有加,蔣介石還對這支完全獨立出來的武裝 送去了彈藥武器 作為支援,這都足以說明他們的戰鬥能力。

孤懸海外,長久失聯

1945年9月 ,隨著日寇投降,國民黨的部隊開始重新進駐海南島, 這讓瓊崖縱隊全員頗感不安 。中國共產黨這邊,為了安撫和與瓊崖縱隊取得聯系, 周恩來 特地聯系了當時潛伏在國民黨軍內部的地下黨, 有「隱形將軍」之稱的韓練成 。當時韓練成的部隊就是被派去海南島的駐軍之一。

韓練成的任務頂著諸多壓力,進行地十分不順利。在國民黨這邊, 蔣介石 名義上雖然是要求韓練成前去接受日軍投降,並整編地方武裝。但實際上,卻是要直接 拆解瓊崖縱隊 。韓練成為了應付蔣介石並繼續潛伏下去,就必須得 拿出一些實際成績 ,這 需要瓊崖縱隊的配合。

可是,瓊崖縱隊的人此時根本不知道韓練成是中國共產黨的人,雙方完全沒有信任基礎。

其次,韓練成的 46軍隸屬於桂系 ,而海南當地卻是 粵軍張發奎 的地盤。 粵桂戰爭 之後,兩軍素來有仇。再加上 韓練成表面上是蔣介石的人 ,由於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他在海南的舉動也是受到了頗多限制。

瓊崖縱隊這邊的擔心則更為實際 ,他們原本就 不相信國民黨 ,韓練成來邀請和談時,還遭到了伏擊。這導致 韓練成的部下各個群情激奮 ,韓練成就算想跟瓊崖縱隊好好談,部下也不會答應。這也導致 瓊崖縱隊認為韓練成是在耍兩面派 ,後來就完全不再理會韓練成的要求。

對於韓練成來說,這點讓他頗感失敗。出於蔣介石和張發奎的壓力,46軍軍長被換成了別人, 韓練成則被調回中原領兵繼續內戰。 據說, 因為瓊崖縱隊打傷韓練成的事,讓國民黨46軍提起了十二般氣力來進攻 ,瓊崖縱隊則再次退回到了山裏, 僅這一次戰役的損失,就超過了日寇占領海南期間幾年的量。 街頭上也再度被掛上了懸賞馮白駒的廣告:

「若能捉到馮白駒,一兩骨頭一兩金!」

那麽,馮白駒是因為與韓練成的矛盾,所以之後才未被授銜嗎?

瓊崖縱隊授銜情況

在與韓練成的交流問題上,瓊崖縱隊確實警惕心有點兒過了, 但對於長期孤懸在外的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如果要因為這個而怪罪他們,就未免太不通人情了。

事實上, 瓊崖縱隊的大部份人 在後來還是正常地參加了授銜,其中幾個領導人普遍都在校官以上。比如:政委 莊田 是開國 中將 ,副政委 馬白山 則是在1955年被直接授予 少將 軍銜。副司令 吳克之 ,1955年被授予了大校軍銜,後又被追加成為 少將

只可惜,作為縱隊最高領導者的 馮白駒 ,以及其他的一些縱隊軍官,則與之後的授銜完全無緣了。

一方面,這是因為他們留在了地方 轉業於其他工作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為了主動避嫌,並給部隊裏的其他人騰出位置,所以沒有再在部隊裏工作,自然也不可能授銜。

這其中,馮白駒的遭遇算是最典型的。

馮白駒撞上的問題

解放後,馮白駒在很長時間內仍是 海南軍區的一把手 52年全軍評級 時,他被評為 行政七級 。換句話說,等同於解放軍 兵團級幹部 的待遇。

上面提到過,馮白駒的幾個部下也都分別成了 中將上將 ,解放後和他共事的 韓先楚、鄧華 等四野出身的幹部,後來也都起碼是個 將官

如果沒有後來的那些事,馮白駒授上將或中將銜應當是板上釘釘的。

可在1955年 授銜期間 ,馮白駒由於提前轉業, 沒有資格參與部隊系統內的授銜 。但此外,他卻同時獲得了三枚珍貴的 「一級勛章」 。分別是 「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 以及 「解放勛章」 。從命名就可以看出,這三種勛章分別是獎勵給在不同時間段下,部隊內有功之臣的榮譽。 而能夠同時獲得三枚一級勛章的,在1955年授銜的名單裏屈指可數。

當時唯二無法參加授銜,卻獲得了三枚一級勛章的人, 一個是東北抗聯的周保中,另一個就是馮白駒了。

不過馮白駒並非是因為歷史上的問題而受此牽連, 他撞到的問題發生在解放之後。

地方主義擡頭

馮白駒離開部隊轉業,很大程度上是形勢所迫 ,其根本原因就是所謂的 「地方主義」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地方主義最早是由 梁啟超 提出。後來又以當年高呼 「聯省自治」 而炮轟孫中山的 陳炯明 為之甚。

這種想法當年在 蘇浙皖地區流毒甚廣 ,解放後,留在 海南 的幹部一般 以東野的人為多 ,其他東南沿海地區也湧入了許多 中野和華野的人 。這些幹部大部份都是 北方人 ,比起水土不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莫過於指揮不動那些 當地幹部 ,同時也有缺乏政治素養的情況出現。 導致很多部門「山頭林立」,各自搞起了本地人小圈子。

當時國家還在面臨外部威脅,國民黨仍沒有放棄反攻的想法, 當務之急是盡快完成全國範圍內的土地改革工作。

但要土地改革,就得 「沒收」一部份人的一部份土地 ,去用來 分給其他人 。這種均貧富的問題本就比較尖銳,再加上 地方官員與北方官員的矛盾 ,廣東福建一帶的土改工作舉步維艱。

作為當時的地方領導者, 馮白駒和葉劍英元帥 都認為應當先放慢一下腳步,土改手段 溫和而緩慢 ,可這就讓兩地的改革進度拖了全國的後腿。

要知道, 東南沿海是國民黨反攻最優先考慮的地方 ,這裏恰恰最 不適合進行「溫和改革」 。獲悉情況後,剛完成廣西剿匪工作的 陶鑄 ,被緊急調往了廣東,監督當地加快土改進度。在這期間, 包括馮白駒、葉劍英等人都收到了批評。

尤其是馮白駒,因為他在當地百姓中的聲望極高,受到的質疑也變得越多。一旦馮白駒做出了一些 有利於地方 的事,不免會被懷疑要做 「土皇帝」 ;而如果 幫了北方幹部 ,則又會被本地人 戳脊梁骨

無奈之下, 馮白駒只得退居二線 ,不在部隊系統,也放棄了一些掌握實權的職位。

但馮白駒的功績和能力是無法掩蓋的,雖然他沒有被授銜,官方說法上無法被稱作 「馮白駒將軍」 。但在百姓的心中,他早已經是個 「無銜將軍」 了。

後來在 馮白駒紀念館 前,為他的雕像題字時, 鄧公 也毫無避諱,直接寫下了 「馮白駒將軍」 五個大字。

軍銜並不是衡量將領貢獻與能力的唯一標準,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