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岸英見到朱德竟直接稱呼同誌,毛澤東嚴肅提醒:同誌不能隨便叫

2024-01-07歷史

在一次公開場合,主席因為毛岸英稱呼朱德元帥為同誌而生氣。他當著眾人的面責備毛岸英,暗示這種稱呼不當。

毛岸英從蘇聯回到毛澤東的懷抱,父子重逢的喜悅無法用語言表達,但毛澤東在與毛岸英的相處中,發現了一些他從蘇聯帶回來的「小習慣」。

毛岸英雖然是毛澤東的兒子,但在他的童年時期,毛澤東並不在他身邊。他親眼目睹了母親為革命而犧牲,也親身經歷了被敵軍追趕,流浪街頭的日子,直到被他的舅舅送往蘇聯學習,毛岸英才結束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

毛岸英犧牲的訊息讓毛主席痛心不已,他經常透過書信表達對兒子的思念。1945年,主席因過度勞累和工作壓力病倒,但此時延安的主治醫生全部被外派,剩下的戰地醫生醫術不高。

在無奈之下,中央領導人決定向蘇聯求助。接到訊息後,史太林立即派遣蘇聯醫生前往中國。這個醫療隊伍中,除了醫生外,還有一個人也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他就是毛岸英。

毛岸英落地時,寒風淩厲,雪深沒踝。當毛主席得知愛子歸來,心急如焚,立刻命警衛員驅車前往機場。 毛主席一行比蘇聯飛機提前到達,他徑直沖向機場口,盡管氣溫嚴寒,警衛員多次勸其上車避寒,但毛主席只是微笑著回答:「我不冷。」這種堅定和熱情,無不透露出他對愛子的深深思念與期待。 終於,飛機轟鳴聲響起,毛主席凝望著天空,只見兩個蘇聯人率先走下飛機,他們是被派到中國來的醫生。

接著,一個穿著蘇聯軍服,亞洲面孔的男子走向毛主席,他高聲喊道:「父親!」這聲音,如雷貫耳,深深觸動了毛主席的心弦。

當毛主席看到毛岸英回來,他的眼眶瞬間濕潤了,他拍了拍毛岸英的肩膀,聲音中充滿了感慨:「回來了,回來了就好,都長這麽大了。

」他們寒暄了一陣,然後毛主席帶著毛岸英回到住處。然而,由於毛主席的病痛,他們父子倆還沒來得及深入交流就被迫分開。

醫生囑咐主席要多休息,為了讓他盡快恢復健康,毛岸英也沒有過多打擾他。 盡管毛岸英在國內長大,但他留學蘇聯期間養成了蘇聯的一些生活習慣,比如在稱呼別人時的用法。

毛主席曾經因為這個習慣嚴厲地批評過他。

毛岸英回國後還不太熟悉國內的情況,空閑時就向朱老總借了馬騎。一天,他在給馬弄馬鞍時,正好被剛出來的毛主席看到。

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朱老總的馬,毛主席立刻問:「岸英,你不是有事情要做嗎?」毛岸英看見父親後,馬上從馬上下來,牽著馬走向毛主席說:「爸爸,這是我向朱德同誌借的馬,我……」然而,還沒等他把話說完,毛主席的神色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他嚴厲地斥責道:「你怎麽能直呼朱德的大名,而且還叫他同誌,這是你應該稱呼的嗎!」

毛岸英因稱呼問題讓父親生氣,他解釋在蘇聯習慣在名字後加同誌。但主席指出回國後需用尊稱,還批評他的著裝。

毛岸英接受批評,改穿麻衣並道歉。朱老總對此表示小事一樁。

毛岸英,一個曾經的公子哥,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下鄉。初到鄉下,老鄉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認為他是個啥都不會幹的紈絝子弟。

然而,毛岸英並沒有讓他們失望。無論工作多麽臟累,他都能堅持下來,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人,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

此外,他還會主動向老鄉請教種地的方法,甚至把自己的知識教給其他人。盡管有時候,老鄉們會邀請他去家裏吃飯,但主席曾告誡他「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他始終堅守著這一原則。

毛岸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和價值,贏得了鄉親們的尊重和信任。

毛岸英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但是面對老鄉們熱切的款待,他也無法拒絕。為了回報他們的善意,毛岸英開始教他們識字。

在教學過程中,毛岸英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有時甚至會糾正一個字幾十遍。盡管如此,他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

新中國成立後,毛岸英跟隨毛主席從延安來到了北京。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主席的兒子而要求特殊待遇。最初,他和戰士們一起住在宿舍裏。

後來,他被安排到工廠工作。 在陜西農村的時候,毛岸英整天在烈日下勞作,甚至有的時候半夜還要起來照看田地的情況。

相比之下,工廠的工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輕松。

毛岸英是個樂於助人的有為青年,他善於與人溝通,無論工廠上下,他都認識大多數工人。工人們知道他留過學,下工後,他們經常邀請毛岸英講述國外的新鮮事,並請他轉譯外國的文章。

毛岸英在工廠也幹起了老本行——教人識字,工廠的工人大多不識字,於是他主動擔任老師,教授他們識字的技巧。

毛岸英在蘇聯時期參加了共產黨,也在戰場上英勇作戰。當韓戰爆發,他得知國家需要誌願軍抗美援朝時,毫不猶豫地主動報名參加。

有人勸他,與毛主席團聚不易,沒必要去冒險。但毛岸英嚴肅表示:「正因為我為毛主席的兒子,我更應該挺身而出!」然而,遺憾的是,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犧牲在了北韓戰場。雖然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精神將永遠被我們銘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