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晉王朝(211)-曹魏平遼東(3)

2024-03-01歷史

公元 236 年

公元236年,鑒於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曹魏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太尉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劃,並諫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

太尉司馬懿

公元 237 年,毌丘儉在多次彈劾公孫淵後。終於得到魏明帝曹睿批準。開始對遼東郡用兵。透過外交手段,招降右北平烏桓單於寇婁敦。遼西烏桓都督王護留。以及當年追隨袁尚流亡遼東者共計五千余部眾。削去公孫淵的潛在盟友後。

毌丘儉。幽州刺史。

毌丘儉秘密率領幽州、鮮卑、烏桓聯軍開赴襄平(遼東郡郡治)。抵達附近的遼隧(今遼寧省海城市)。設下埋伏,派人攜帶書信、印章前去征公孫淵進京述職。一切都按計劃進行。只等公孫淵就範或出城。但大軍的行蹤走漏了訊息,刺激了公孫淵。又因之前對洛陽屢有不敬,已成驚弓之鳥。當其發現埋伏在外的魏國大軍後,又驚又怒。詭稱幽州刺史假傳聖旨,陰謀害己。以此為由拒不奉詔並行兵對抗魏軍。

公孫淵。燕王。

兩軍戰於遼隧(今遼寧海城市)。僵持日久。又逢十日暴雨,遼水暴漲。魏軍雖有備而來,但遼東軍卻占據天時地利。戰爭異常艱苦,勝負一時難分。魏明帝曹睿看完戰報,詔毌丘儉立即退軍。撤回北平。等待洛陽援軍。以期再次進軍。第二次討伐公孫淵無功而返。公孫淵愈加乖張跋扈,一面指使幕僚們上書魏明帝曹睿。象征性認罪求和,歸罪於毌丘儉。一面卻公開割據備戰,自立為燕王。置官刻璽。

吳大帝孫權

通使東吳,以求外援。但上過一次當的孫權不肯出兵相助。雖然討伐公孫淵無功而返,魏明帝曹睿沒有怪罪毌丘儉,詔命其兼任太尉司馬懿軍隊副帥,準備第三次征討。

公元 238 年

公元 238 年正月,明帝曹睿詔太尉司馬懿領兵四萬,第三次伐遼東公孫淵。公孫淵聽到之後,馬上派遣使臣向東吳稱臣求救。東吳很快出兵。以救援遼東為名。待機而動。

司馬懿進軍路線。東吳援軍海運路線。

公元 238 年 6 月,司馬懿大軍到達遼東。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屯於遼隧(今遼寧省海城)。公孫淵命令卑衍挑戰。司馬懿派胡遵與之對陣,卑衍大敗。卑衍圍塹二十余裏,堅壁不戰。司馬懿命令手下多張旗幟,假裝攻擊南邊。

卑衍

魏軍卻暗中從北面渡河,直指公孫淵的都城襄平(今遼寧遼陽)。

司馬懿北上渡河

卑衍等惟恐襄平沒有守軍,連夜趕回襄平增援。行軍至首陽山,公孫淵又下令與司馬懿決戰,這次,卑衍又大敗。魏軍順勢開始圍困公孫淵的襄平。公元 238 年 7 月,大雨下了一個月也沒有停。遼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曹魏三軍驚恐,想撤圍移營。司馬懿命令軍中,敢有說遷移大營者斬。軍心這才穩定。大雨停止之後。魏軍仍然合圍襄平。司馬懿在襄平城周圍堆起土丘,造望樓。準備了大量的石頭,用石頭,弩弓直向城中發射。魏軍還向襄平城裏挖地道。曹魏大軍日夜攻打襄平城。襄平城很快糧盡。襄平城裏出現越來越多人吃人的現象。導致襄平城裏死者甚多。

公孫淵部將楊祚投降曹魏

公孫淵部將楊祚投降曹魏。公元 238 年 8 月,公孫淵請求解圍投降。司馬懿不允許。襄平防守崩潰。公孫淵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大軍在後面窮追不舍。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襄平城被攻破,相國以下的數千名官吏被斬首。為了震懾遼東百姓。魏軍用遼東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的屍體,堆積起來,並在上面封土,築為京觀。

用屍體堆積起來,並且蓋上封土的京觀。

司馬懿釋放了被公孫淵囚禁的叔父原遼東太守公孫恭。曹魏占據遼東、帶方(今北韓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樂浪(今北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黃海北道各部份)、玄菟(今遼寧東部至北韓鹹鏡北道一帶)四郡。公元 239 年 4 月,東吳督軍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才帶兵到達遼東。當時曹魏已經平定遼東。東吳軍隊只能攻擊曹魏守將張持、高慮等,並且俘掠一些人口回東吳。

遼東地區

曹魏平定遼東是一場長期而復雜的戰爭,經歷了多次戰役和政治鬥爭。最終,透過司馬懿的智勇和曹魏的強大軍力,成功平定了遼東,將這一地區納入曹魏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