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揭秘愛斯基摩人起源:真的是中國人後裔嗎?

2024-01-17歷史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今日精彩話題,感謝大家的閱覽,希望能獲得您的

點贊 關註 評論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開心,日進鬥金!

想象一下,身處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地方,會是怎樣的感受?

愛斯基摩人 ,這個生活在世界最北端的民族,可能最有體會。他們被譽為「 最孤獨的民族 」,在北極圈以北的冰原上,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幾乎與世隔絕。

他們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他們既不是消失的族群,卻也保持著神秘的氛圍,仿佛瑪雅人再現。

那麽,他們與印第安人之間有何恩怨?為何他們會選擇與世隔絕,上千年如一日?他們的起源,是中國的殷商,還是良渚文明?

這些問題的答案,隱藏在歷史的長河中,等待著我們去探尋。

大多數人可能不會相信,「愛斯基摩人」這個名字竟然是一種貶義詞! 如果你在別人面前使用這個稱呼,即使是性卻雲和的愛斯基摩人也會忍不住向你發火。這個名字的由來涉及到了一段他們與印第安人的深厚歷史。

我們都知道,愛斯基摩人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他們經過兩次遷徙,最終進入了北極地區,在這裏度過了 14000多年 的時光。他們主要分布在北極圈及附近地區,如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 等地方。

這裏的氣候條件極為惡劣,到處都是厚厚的冰川,使得他們的生活幾乎是在死亡線上掙紮。

讓我們試著描繪這樣一幅場景:

在冗長的黑夜中,他們勇敢地面對著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肆虐的暴風雪,踏著漂浮不定的浮冰艱難前行。夏季,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駛向洶湧澎湃的大海,僅憑簡陋的小船、魚叉與地球上最大的鯨魚進行搏鬥,甚至用梭標或空手與陸地上最為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抗衡。

如果他們捕獵失敗,那麽全家人,甚至整個部落都可能面臨饑餓的威脅……無疑,愛斯基摩人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強悍、堅韌、勇敢和頑強。 然而,印第安人卻對此持有不同看法,那麽,他們之間的恩怨是如何形成的呢?

根據美國的檔案記錄,愛斯基摩人的祖先在遷徙過程中,曾在北美大陸與印第安人相遇。當時,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從阿拉斯加到魁北克以北的地區,而印第安人則過著遊牧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使得他們不易與當地民族融合,兩個民族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沖突。

最終,印第安人為了爭奪資源和地盤,對愛斯基摩人發起了一系列的掠奪和報復行動。雙方因此結下了深仇大恨,彼此帶著偏見和沖突生活。

在印第安人看來,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原始而野蠻,因此他們用「愛斯基摩人」這個貶義詞來形容他們,意為「吃生肉的人 」。這個稱呼成為了兩個民族之間深厚恩怨的見證。

然帶有歧視色彩的稱謂,遭到了愛斯基摩人的堅決反對。他們更願意以「因努伊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自稱,在愛斯基摩語中代表著「真正的人」和「土地上的主人」。 然而,這個名稱已被廣泛傳播和接受……

經歷了數百甚至上千年的變遷,美洲早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唯一領土,甚至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因努伊特民族似乎又看到了重新正名的希望。 因此,在2004年,他們釋出了一個正式聲明。

自那時起,美國的聯邦法律在提及少數族裔時,摒棄了「愛斯基摩人」等帶有歧視意味的詞匯,轉而使用「阿拉斯加州原住民 (Alaska Natives)」來代替。 這一改變標誌著愛斯基摩人自我認同與重塑的勝利,也為他們爭取到了應有的尊重和地位。

名字所能傳達的神秘感,讓愛斯基摩人與瑪雅人並列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族群?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居住在人跡罕至的極寒地區,生活習慣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仿佛是遠古部落的「活化石」。

在穿衣方面:

愛斯基摩人的觀點:根據環境選擇,註重保暖

現代人的觀點:難以購得的珍貴皮草

在極寒地區,他們認為穿衣的首要目的是保暖。由於無法種植棉花、麻類作物,也無法使用紡織面料,因此動物皮草成為最佳的保暖材料。愛斯基摩人的衣物均采用動物皮毛制作,包括馴鹿皮、熊皮、狐皮、海豹皮,甚至狼皮,這些衣物輕便又保暖。

他們的縫紉技巧令人驚嘆,甚至可以利用周圍的資源來制作衣物。例如,鯨魚的筋是制作皮靴和衣服的理想材料,而北極馴鹿和海象的腸子,每條約40米和30米長,也可以加工成縫衣線。這種手藝難道不是十分巧妙嗎?

在飲食方面:

愛斯基摩人的觀點:依賴周圍環境,肉食為主

現代人的觀點:仿佛擁有整個海洋館的食物選擇

在食物的選擇上,愛斯基摩人遵循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則。他們的選單包括鯨魚、海豹、海象、海狗、北極馴鹿、北極熊、灰熊、麝牛、北極狐、狼、狼獾、野兔、松鼠、麝鼠、旅鼠等多種動物。

他們的飲食習慣也十分狂野,直接食用生肉,不經過烹飪,這種吃法令人驚嘆。

這不僅僅是因為缺乏燃料而無法烹飪熟食,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植物性食物,這使得他們無法獲取足夠的維生素。煮熟的肉類會失去大部份維生素,從而降低愛斯基摩人對敗血病的抵抗力。

因此,食用生肉成為了他們的生存需求。他們甚至喜歡吃腐肉和動物內臟。通常,他們會將捕獵到的動物加工成肉塊,然後腌制在鯨魚油中,這樣保存起來的肉可以食用好幾年。

雪屋曾是愛斯基摩人的標誌,但其實建造起來非常講究!用於建造冰屋的雪是常年積累不化的雪,這些雪經過長時間的強風和日照,內部形成的冰晶變成了硬雪,具有足夠的建築強度。

令人驚訝的是,建造過程中完全不需要任何輔助材料,熟練的建造者甚至可以獨自完成一個可供三到四人居住的房間!這展現了愛斯基摩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堅韌精神。

愛斯基摩人在建造雪屋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技術水平。他們首先挑選合適的雪地,規劃出墻線的輪廓,並將地面壓實整平。有些雪屋的地基甚至會挖出一個大坑,利用大坑的自然環抱來實作保溫效果。接著,他們依次將雪塊以螺旋狀擺放在圓圈形狀中,直至頂部封口。

據說,由於其合理的設計,圓頂雪屋內部非常溫暖,溫度甚至可以維持在16°C。

當然,有些愛斯基摩人也會使用鯨魚骨頭和木頭來建造房屋,其外形與草原上的蒙古包相似。

作為世界上最不怕冷的民族,愛斯基摩人在婚俗、喪葬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習俗。至於他們的起源,一直是一個困擾著人類學家的謎團。傳統歷史學家對此有三種不同的觀點,認為愛斯基摩人主要來源於南阿拉斯加、西伯利亞以及中國殷商文化。

長久以來,愛斯基摩人與中國的關系被廣泛認為是密切的。但在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之前,這種觀點仍受到不少質疑。 2018年,美國媒體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 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並非殷商文明,而是中國更早期的良渚文明!

這一新理論建立在「殷商說」的基礎之上。 20世紀30年代 ,美國考古學家亨利·柯林斯 註意到,一些出土的愛斯基摩人器具上刻有雙層同心圓,象征著眼睛。

同時,海象牙器物上的獸面紋路與商代饕餮紋的藝術特征極為相似。這些發現使得人們推測愛斯基摩人可能受到了商朝藝術的影響。

在考古證據面前,中國學者曲楓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良渚文化與史前愛斯基摩人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

兩個文明都註重水獵經濟,出土了大量的鯊魚骨、鯨魚骨和獨木舟殘骸。此外,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木器與舊白令海文化中的狩獵工具——象牙哈噴器首——極為相似,這可能是其原始形式。

這一關於良渚文化起源的說法,甚至讓原本支持愛斯基摩人起源於殷商的美國學者威廉·費茨改變了立場。

然而,問題仍然存在:良渚文明位於浙江,而愛斯基摩人居住於北極,兩地相距遙遠。那麽,良渚文明是如何成為愛斯基摩人的起源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世紀冰河時期,透過冰封的海峽陸橋,他們來到了北極圈。

在史前文明的記載中,世界各地都存在著關於洪水的傳說。中國有關於大禹治理洪水的傳說,而良渚文明,位於中國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也很可能遭遇了大洪水的襲擊。

考古學家的發現揭示了良渚文明的命運。在良渚文化的地層上,有一層厚厚的淤泥堆積,這表明良渚文明在同一時期遭遇了災難,並被大洪水帶來的泥土所掩埋。當時,良渚人修建的堤壩未能保護他們的家園,迫使他們不得不離開原地。

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良渚人分裂為兩支:一支向地勢較高的長江中上遊遷徙,將先進的文明帶到了蜀地,這或許與三星堆文明的興起有關。

一支良渚人選擇了向北遷移,他們的行進路線與當時的華夏部落聯盟——龍山文化族群發生了沖突。在戰鬥中,良渚文化的一部份被龍山文化吸收和融合,而部份良渚人可能僥幸逃脫,繼續向北方逃亡。他們穿越了白令海峽,最終抵達了阿拉斯加,並逐漸擴散到北極圈,形成了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的獨特喉音唱歌方式,與圖瓦、蒙古等族的呼麥相似。

然而,民間普遍認為愛斯基摩人的祖先是蒙古人。他們的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符合蒙古人種的容貌特征,他們搭建的雪屋或獸皮帳篷與蒙古包類似,還信仰薩滿教。

但最新的基因研究顯示,他們實際上更接近於西藏人……

對此,大家怎麽看呢?歡迎留言

好了,感謝各位看官的閱覽,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別忘了點贊關註留言哦

我們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