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宋玉山丨黃帝時代就搞世襲——新視角讀【史記】之一

2024-07-24歷史

黃帝時代就搞世襲

—— 新視角讀【史記】之一

文/宋玉山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編著的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

筆者喜愛歷史,多次閱讀【史記】,萌生了寫一本史記故事書的念頭。退休之後,有了空閑,便動筆寫作,歷時兩載,完成了【新視角讀<史記>】。

所謂新視角,主要有這麽幾個方面。

一是在立場方面,力圖站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去閱讀、理解和認識【史記】。所以,【史記】中的糟粕之處,如宿命論、封建迷信等,都避而沒有采用,難以避開的則采取了批判的態度。

二是在角度方面,力圖從現代社會和新時代的角度,去寫作史記故事。人們學歷史,主要是為了借鑒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筆者力求透過歷史故事,對現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啟發。

三是在觀點方面,力圖把筆者閱讀【史記】時的體會和認識,提煉出自己的觀點。比如:【黃帝時代就搞世襲】【春秋無義戰但有義舉】【魯國為何始終不能強盛】【荊軻刺秦王並非心甘情願】等篇。這些觀點不一定正確,僅作為一家之言。

四是在內容方面,力圖對一些流傳不夠完整、有頭無尾的史記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增添新的內容。如【田單復國卻有國難回】【蘇秦為燕國充當間諜】等篇。

五是在表述方面,力圖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和曲折的情節,來表述史記故事。

【新視角讀<史記>】一書,主要依據【史記】記載,個別地方也參閱了【左傳】【戰國策】等古籍。為了增強可讀性,在細節和語言方面適當做了一些修飾加工。

由於筆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錯誤、缺陷和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黃帝時代就搞世襲

——新視角讀【史記】之一

【史記】一開篇,寫的是黃帝。黃帝離現在已經五千多年了,所以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筆者過去認為,那個時代,實行的是禪讓制,就是部落首領去世以後,不按血緣關系傳承,而由大家共同推舉,「有德者繼之」。後來,是夏啟破壞了禪讓制,建立了夏王朝,開創了世襲制。但是,從【史記】記述來看,並不完全是那麽回事,因為在黃帝時代,就已經實行世襲了。

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所以,【史記】第一篇,就寫了【五帝本紀】,記述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帝的事跡,對他們的出身、功德和傳位情況,都說得清清楚楚。顓頊、帝嚳、堯、舜這四帝,都是黃帝的嫡系子孫。

黃帝出身高貴,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史記】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有史料說,少典的父親,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祖母是華胥氏。華胥氏,是母系社會的一個部落首領,被尊奉為中華民族「始祖母」,是中華文明的本源和母體。由此看來,從華胥氏到伏羲、到少典、再到黃帝,應該是一脈相承的。當然,關於遠古人物的傳說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但黃帝出身高貴,是可以認定的。

黃帝姓公孫,在古時候,公孫可是一個高貴的姓氏。在帝王諸多兒子中,準備繼位的稱為太子,其余的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就叫公孫。所以,古代凡是姓公孫的,都是出身貴族。黃帝能夠成就大業,除了他本人的功德以外,與他出身高貴,恐怕也不無關系。

黃帝那個時代,是神農氏做天子。但神農氏已經衰敗,無力控制天下,部落之間相互攻打,天下大亂。黃帝就習兵練武、整頓軍教,討伐那些不來朝貢的部落,使得各部落都來歸從。然後,透過幾次大戰,征服了炎帝,打敗了蚩尤。炎帝、蚩尤等部落,與黃帝部落相融合,就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幹。各部落都尊奉黃帝作天子,取代了神農氏。因為他有土德之瑞,土是黃色,所以稱為黃帝。

黃帝統一天下以後,建立了古國體制,制定職官制度,推算歷法,播種五谷,並興文字,作幹支,制樂器,創醫學,開創了中華文明。黃帝被尊奉為中華「人文初祖」,位居「五帝」之首。有一種說法是,神農氏就是炎帝,比黃帝早。所以,稱中華兒女為「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正妃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玄囂,次子叫昌意,以後的帝位,都是由這兩個嫡系兒子往下傳承。黃帝死後,葬在橋山。黃帝並沒有禪讓,而是把帝位傳給了昌意的兒子顓頊。

顓頊帝具有聖人的品德,沈穩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耕種莊稼,養殖牲畜,制定禮儀,教化萬民,天下沒有不歸服的。他被列為「五帝」的第二位。

顓頊帝去世以後,把帝位傳給了玄囂的孫子帝嚳,帝位回到了黃帝長子這一支。帝嚳生來就有靈氣,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上順天之意旨,下解民之所急。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帝嚳名列「五帝」第三位。

帝嚳去世以後,直接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先是傳給長子,因長子表現不好,又由其弟繼承了帝位,這就是堯。堯帝富有但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穿黑色的衣服,戴黃色的帽子,坐白馬拉的紅色車子。他根據日月出沒、星辰位次,制定歷法和節氣,推進了農耕文明。

堯最大的貢獻,是打破傳統習慣,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不肖的兒子丹朱,而是讓給了舜。這就是譽滿天下、廣泛流傳的「禪讓」。丹朱怎麽不肖呢?【史記】說他「桀傲驕橫、怠情放蕩、荒唐怪誕、聚眾淫亂。」確實不像話,沒有一點帝王的樣子。堯知道自己兒子的品行,就把帝位禪讓給了舜。堯和舜是「五帝」中的後兩位。

舜是什麽人呢?【史記】寫得明明白白,舜的曾祖父是句望,句望的曾祖父就是顓頊,舜是顓頊帝的第六代孫,帝位又回到了黃帝次子這一支。雖然當時舜的家庭已經敗落,但仍然是黃帝的嫡系後人,血管裏流淌著同樣的血液。堯沒有把帝位傳給親生兒子,而是禪讓給了血緣關系較遠的舜,這體現了堯的無私和偉大。

舜去世以後,把帝位傳給了禹。禹是何人?【史記】說:「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也就是說,禹是顓頊帝的孫子,關系更近了。

由此可見,當時的帝位世襲,雖然不是那麽嚴格規範,但都是在黃帝正妃生的兩個嫡系兒子後代中傳承,其他兒子及後代都沒份,更不用說平民百姓了。

關於黃帝時代的事情,沒有同時期的文字記載,而是傳說。傳說也是歷史,是口傳的歷史,不一定都是真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假的。司馬遷說,他寫【五帝本紀】,參閱了【尚書】【五帝德】【帝姓系】等許多古籍,還到全國各地廣泛收集「五帝」的事跡,因此,「其所表見皆不虛」。而且,由於對「三皇」的傳說把握不準,便不寫「三皇」,只寫「五帝」,可見其治學之嚴謹。後來,唐代的司馬貞又補寫了【三皇本紀】,當然也是根據傳說寫的。其實,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

對於口傳的歷史,我們既不能輕易肯定,也不宜輕率否定,而是應該不斷地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透過讀【史記】,可以清楚地看到,廣泛流傳的禪讓制,似乎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麽完美,更沒有形成制度。人們之所以對禪讓制津津樂道,恐怕是對「有德者繼之」民主制度的贊美、向往和期盼吧。

【作者簡介】宋玉山,山東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歷任茌平縣委宣傳部新聞幹事,農工部副部長,王老鄉鄉長,縣委辦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組織部科長,聊城市委辦公室科長,茌平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聊城市統計局長,聊城市教育局長,甘肅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山東省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省委新聞發言人,山東省人大常委等職。獲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後,撰寫【新視角讀二十六史叢書】,共13冊、300萬字,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喜馬拉雅平台將該書以「精讀中國歷史」為題播出,目前聽眾達2.1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