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8年粟裕接受采訪,提及淮海戰役,秘書扯他袖子提醒:不要說了

2023-12-17歷史

1978年粟裕接受采訪,提及淮海戰役,秘書扯他袖子提醒:不要說了

淮海戰役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獨樹一幟,堪稱規模最宏大、戰火最為激烈的一場。在這場以少勝多的戰鬥中,毛主席曾肯定地稱贊:「粟裕同誌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然而,有趣的是,粟裕本人很少提及這場戰役的功績。

回到1949年11月,當時華東軍區副參謀長王德專程前往北京請教粟裕。與此同時,蘇聯大使金正在南京存取,他們都想了解淮海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王德頗為為難,不知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粟裕向王德指出,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突出四個「突出點」:

首先,突出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

其次,突出總前委常委首長的正確指揮;

再者,突出廣大指戰員的英勇頑強;

最後,突出華東人民,特別是山東人民的全力支持。

值得註意的是,粟裕在提及這些突出點時並沒有提及自己的功績。

在1978年,粟裕與安徽省委秘書長交談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在淮海戰役發生的雙堆集好像沒有紀念館,是否考慮籌建一個紀念館,請省裏考慮一下。」

引發這一建議的原因是南京軍區當時編寫了【淮海大戰】的話劇,但未提及二野,而雙堆集則是二野的戰場,對此粟裕覺得不妥。他強調二野戰鬥艱苦,不應被遺忘。

作為戰役指揮員,粟裕並未在淮海戰役任何紀念場所留下自己的銘印,但並非對這些地方不關心。例如雙堆集缺乏紀念館這一情況,他仍提出了批評和建議。

盡管有不少人建議粟裕撰寫一篇紀念淮海戰役的文章,但他向夫人楚青表示,不願寫這樣的文章、讀相關書籍或觀看與此有關的電影。

此外,粟裕在個人回憶錄中未特別提及淮海戰役,並未將其視為個人的經典戰役。

粟裕是一個不喜宣揚自己的人。在他去世多年後,楚青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他唯一寫過與淮海戰役相關的詩句——【沁園春·淮海戰役】(見下文)。這首詩或許彌補了粟裕未作任何文章的遺憾,也表明了他對淮海戰役的情感。

粟裕的謙遜常被誤解為對鄧小平的避諱,但實際上,他從未因鄧小平而選擇避免討論淮海戰役。盡管鄧小平曾表示:「相比經濟建設,打仗才是我的長項。淮海戰役是由我指揮的。」

然而,粟裕並沒有因此而「忌諱」談論淮海戰役的心理。相反,其他人卻顯得相當拘謹。

在1978年7月27日,南京電影制片廠的影視編導石征先計劃撰寫一本有關【淮海戰役】的書。

當時,粟裕身體狀況並不理想。石征先事先聯系了粟裕的醫生,並在醫生同意的情況下才獲準進行20分鐘的采訪。

石征先準備了提綱,希望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時間。然而,見到石征先後,粟裕並不在乎醫生的建議,而是和石征先談了整整4個小時,並邀請他在家中共進晚餐。

當提到淮海戰役時,粟裕直言:「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這番言論讓石征先感到震驚,因為他清楚地記得鄧小平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粟裕的秘書當時坐在他的旁邊,拉了拉他的衣服,提醒他「不要再說了」。但粟裕卻推開了秘書的手,繼續述說著他的看法。

粟裕與鄧小平並非在爭功,事實上兩人也未有任何錯誤言論。實際上,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爆發,歷經66天。

這場戰役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圍困黃百韜兵團,其次是黃維兵團被圍殲,最後則是杜聿明部隊被人民解放軍徹底擊潰。

從1948年開始,解放軍勢如破竹,蔣介石漸感失敗的臨近。他刻意拖延時間,試圖減緩解放軍全國解放的速度。

然而在1948年4月,當準備展開渡江行動時,粟裕卻在尋找另一種戰略路徑。

他一直認為,將兵力集中在中原黃淮地區進行大規模殲滅戰更有利於迅速扭轉中原戰局。

然而,他自我懷疑,擔憂自己的思路是否受限。這個決策涉及重大戰略,他深知必須確保自己有把握才可行。

他兩次向陳毅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當時,陳毅對「穩定渡江」持堅定信心,而粟裕本人也猶豫不決。他詢問粟裕:「中央讓你過江,你卻要留在此地?」

然而,聽取了粟裕的意見後,陳毅還是同意粟裕將自己的意見向中央呈報。

1948年4月18日,粟裕向中央軍委提議,建議華東野戰軍的3個縱隊暫時不渡江南進,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展開幾場大規模的殲敵戰。

隨後的4月3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城南莊舉行,五位主要書記共同聆聽了粟裕的報告,並當場研究決定,同意華東野戰軍暫緩渡江,而是在中原黃淮地區集中兵力,大規模殲敵。

這一重大決策成為後來淮海戰役規劃的最初藍圖。

針對這場決戰型的戰役,毛主席審慎考慮,意識到幾十萬兵力瞬間消滅駐守淮海地區的國民黨主要兵力非同小可。毛主席認為之前的預先作戰方案難以實施,他主張采用更為靈活的戰術,在作戰過程中不斷完善方案。

粟裕作為主要指揮官,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首先消滅淮陰與淮安的國民黨軍,待解放軍收復寶應和高郵地區後再攻打海州。這個計劃被後來稱為「小淮海」。

然而,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為,粟裕提出的這一作戰規模和方式與以往並沒有太大差別。最終,毛主席做出了決定:「不要先攻打淮陰和淮安,我們應該先對黃百韜兵團動手。」

黃百韜兵團作為中原防線的主力,具有重要作用。毛主席意識到一旦打擊黃百韜兵團,蔣介石必然會調來其他兵團增援,甚至可能動用全國各地的兵力。這就是後來「大淮海」戰役的設想方案,受到全體人員的熱烈響應。

黃百韜兵團是一支強硬的對手,粟裕自告奮勇承擔起這個重任。他派遣宋時輪率部切斷國民黨的援軍,然後以主力部隊攻打黃百韜兵團。粟裕預料到蔣介石將調動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增援,但所有這些增援部隊都被阻擊在安徽蚌埠以南。

解放軍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僅用了8天就徹底殲滅了裝備精良的黃百韜兵團。在整個戰役期間,粟裕連續7天7夜坐在行軍床上,幾乎沒有真正入睡,日夜不停地通電話。

戰鬥結束後,粟裕深思熟慮,思考著接下來應該對誰發起攻擊。

形勢變幻莫測,選擇正確的目標對整個戰役影響深遠。粟裕對當前形勢進行分析後,提出了攻打黃維兵團的設想。黃維兵團戰鬥力強勁,也是蔣介石重點支持的一部份。

粟裕再次向中央軍委提出自己的觀點時面臨著相當大的壓力。甚至華東野戰軍前指的一些人認為,部隊已經疲憊不堪,不適合繼續戰鬥,「停下來也許更符合各方利益」。

然而,粟裕堅定不移地提出了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的建議。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經過多次磋商,最終同意了粟裕的觀點。

【粟裕傳】評價說:「在強大敵軍多線夾擊的局勢下,做出這樣的決策,不僅需要智謀,更需要膽略。中原野戰軍幾位領導人也有所評價。陳毅說:‘粟裕同誌渾身充滿膽識!’」

隨著陳毅和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先後攻克鄭州和開封,行進至徐州,與華東野戰軍即將合作作戰。

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從戰略上的配合迅速發展到戰役上的協同作戰,為了充分發揮大規模野戰軍整體力量,需要統一指揮。

粟裕致電中央軍委:「此次戰役規模龐大,請陳軍長、鄧政委共同統一指揮。」

在當時,毛主席未曾考慮到這個問題,然而粟裕卻從淮海戰局的整體出發,主動向毛主席提出了這一建議。

毛主席對粟裕的建議十分重視,經過一番研究後,第二天便迅速作出了答復。

在淮海戰役期間,鄧小平負責整體協調兩支野戰軍,擔任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與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共同指揮了淮海戰役。毫無疑問,他是這場戰役的總負責人。

晚年回憶淮海戰役時,鄧小平提及:「毛主席說過,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僅增加了力量,而且質素也有所提升,這是質的變化。」

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接近尾聲時,毛主席反復權衡考慮後決定組建一個總前委,由劉、陳、鄧、粟、譚五位同誌組成,劉、陳、鄧三人擔任常委,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

這一決定標誌著淮海戰役的指揮權得以正式確立。

毛主席選擇鄧小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展現了他的善於選拔人才。鄧小平晚年仍記得毛主席當年如此鄭重地對他說:「我把指揮權交給你。」

一旦決定先打黃維,鄧小平、劉伯承和陳毅搬到了至宿縣臨渙集以東的小李家村一處偏僻的小院內。

鄧小平自認年輕體力強壯,要求兩位司令多休息,自己負責值夜班。他日夜守在作戰室,每晚都工作至深夜。三人商定的作戰任務由鄧小平直接向各縱隊負責人下達和部署。

在寒冷的冬日,為保持清醒,鄧小平站在凳子上用冷水沖澡,每天都從井裏打一桶水沖涼。

解放軍全殲黃百韜兵團的訊息宛如炸彈爆炸般,在國民黨軍官中引起了巨大的驚慌。然而,接連而來的又是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包圍的訊息……

在黃維兵團覆滅後,鄧小平將一個蘋果切成三份,分給劉伯承和陳毅,終於獲得了片刻的短暫休息。

這時,他掏出一張長長的紙條,遞給副政委張際春,說:「這些中央發來的二十幾個電報,與我們的作戰無直接關聯,還未答復,請你逐個起草復電。」

緊接著,鄧小平立即組織會議,討論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和未來渡江的戰略。當時,粟裕和譚震林正忙於指揮華東野戰軍圍殲杜聿明集團,無法參與會議。鄧小平與劉伯承、陳毅親自前往前線駐地與他們會面,共同討論了整整一天。

會後,幾位領導顯得欣喜非常,甚至在休息時難得一見地要求拍了一張合影。

黃維果然命令杜聿明率30萬大軍前往支援,卻在此舉中被解放軍分割包圍,並逐步消滅。

杜聿明也未曾料到,他的部隊前去支援黃維兵團,卻在前往的途中遭到消滅。

1949年1月10日,華東野戰軍成功全殲了杜聿明集團,淮海戰役取得了完全勝利。

鄧小平作為總前委書記,指揮淮海戰役是他軍事生涯中的一段光輝篇章。

相比之下,粟裕並未特意提及自己的功績,這或許是他性格中謙遜的一部份。他並不執著於歸功於個人,盡管取得了這場戰役的輝煌勝利,卻是淡泊名利的人。

在消滅杜聿明集團後,一直沈穩的粟裕突然沖到秘書處大聲說:「同誌們,我有個好訊息要告訴你們,整個淮海戰役已勝利結束。」

粟裕領導的第三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殲敵最多,共計44萬多人,占據了戰役總殲敵數的百分之八十。這個戰果讓他備受鼓舞,盡管素來淡然平糊,但這一次他的激動無法掩飾。

在淮海戰役前,粟裕的戰略分析和正確意見展現了他的實事求是和智慧膽略,同時也突顯了陳毅的民主發揚和毛主席的善於評估人才。

戰爭結束後,粟裕常常以淮海戰役的指揮細節來教導下屬,以此作為各種戰場案例來培養新人。對於粟裕來說,淮海戰役是坦率而開放的話題,並不會因為自身的參與而感到「忌諱」。

不僅如此,在當下,人們經常討論的各戰役從開始到結束,都充分展現了我解放軍將領們的卓越軍事才能。

老一輩革命家們在戰爭經驗方面秉持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正如鄧公在【淮海戰役中雙堆集殲滅戰初步總結】的題詞中所寫,這些寶貴的經驗需要被總結提煉,成為我們不斷前進的基石,而不應將其變為阻礙我們前進的「政治包袱」。

以下是【沁園春·淮海戰役】的內容:

「我們的作戰方針,攻城打援,率先占領開封。俘虜區壽年,再次擊潰敵援;戰局發展迅速,敵人轉向防守。我們解放了兗濟,徐州與海州的敵人開始動搖,在今天我們橫掃了江淮。到了十月節,我大軍向南進發,分割包圍敵軍。首先殲滅了碾莊伯韜,接著徐州的敵軍,看他們往哪裏逃。我們嘲笑著東援的失敗,他們的兵力損失都是徒勞的;雙堆集的黃維,他是蔣家最精銳的,也在後來被我們覆滅。杜氏將軍,就算傾巢突圍也無法逃脫。時機緊迫,我們摧毀了蔣家王朝,就在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