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期任一把手的周恩來,是怎麽發現,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澤東的?

2024-04-09歷史

長期任一把手的周恩來,是怎麽發現,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澤東的?

多年來,有人誤認為周恩來之所以一直擔任二把手或三把手,僅僅是因為他缺乏領導才能,實際上,這是對他的誤解。

周恩來之所以始終擔任領導的輔助角色,其實與他的領導品格有關,同時也與實踐經驗密不可分。

還有一些人故意挑撥,舉出40年代的幾個事件,聲稱這些事證明了周恩來認為自己只是輔助者而非領導者,比如提到他在延安乘車去重慶時途徑留壩苗台子鎮看張良廟,到成都時專門前往武侯祠。

然而,這些事件證明了什麽呢?它們根本無法證明周恩來認為自己只是輔助者而非領導者。這些言論純屬無稽之談。

周恩來甘願擔任二把手,協助毛主席處理政務,實際上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他的性格。伏爾泰曾說過,造就政治家的,不是超凡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性格。

這說明了對於政治家來說,優秀的性格比能力更為重要。擁有誠實、熱情、無私、勤奮、樂觀等品質的政治家,比那些剛愎自用、陰險狡詐的政治家更加強大。

周恩來和毛主席的性格天然不同,但卻天然互補。

周恩來生於江南書香世家,他自己也承認:「我的性格大多是從嗣母身上繼承來的。」

周恩來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為一個文質彬彬的紳士。

他的性卻雲和,待人善良,舉止文雅,十分註重整潔,常常穿著西裝。即便在上學時,遇到心儀的女孩,也不輕易表白,而是選擇以寫情書的方式示愛。

在南開大學的【同學錄】中,有關他的評價是:「性情溫和誠實,感情最為豐富,十分珍視友誼,對朋友和公益事業都傾盡全力。」

與之相反,毛主席的性格則截然不同。若說周恩來的性格如同鴿子,那麽毛主席的性格則可比作猛虎。

毛澤東生於湖南韶山的農家,從小在父親的嚴厲教導下長大,即使讀書時也是在戶外樹蔭下,而不是在安靜的書房裏,因此他從小就培養了勇於鬥爭的精神。

他不僅敢於與父親頂撞,還敢與族長對抗,展現了反抗封建教條的鮮明精神。在穿著打扮上,毛主席很少穿西裝,甚至可以說從未穿過。

美國作家羅斯·特里爾曾對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性格進行比較,他指出,毛澤東的性格雖然多面,但各種性格特質未能達到平衡,未像周恩來那樣將各種性格融合為一體,而是任其發展,導致毛澤東的個性走向多樣化。

美國前總統尼克遜的看法與此相似,他認為毛澤東的性格各個方面的線條沒有像周恩來那樣編織成一個整體。

這足以表明,在性格方面,毛澤東更適合擔任決策者的角色,而周恩來則更適合處理具體事務,因為他做事細心,為人謹慎。

正是周恩來的善良和和善的性格,在遵義會議上展現了出來。

在遵義會議之前,周恩來在黨內長期處於最高統帥的地位。然而,他敏銳地意識到毛澤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巫師,不可忽視。因此,他不遺余力地尋求機會,讓位於毛澤東。

遵義會議上,周恩來甘願讓出領導地位給毛澤東,這充分說明了他有識大局、顧全大局的胸懷。這種精神展現了周恩來的偉大。

如果周恩來性格中有絲毫自私,或者像張國燾那樣的人,歷史上就不會有遵義會議的讓賢一幕了。

此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周恩來並沒有犯過像博古那樣的錯誤。他在中央工作已經有8年的經驗,資歷無人能及,享有極高的威望。然而,這並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是帥才,而是因為他意識到在軍事上稍遜於毛澤東,讓毛澤東來指揮更有利於中國革命的發展。

英國作家迪克·韋遜在研究周恩來時提出了三點關於周恩來讓賢的看法,其中第二點尤其具有說服力。

他指出:「在1927年上海和南昌起義失敗後,周恩來對自己20多歲時的領導工作並不滿意。這使他得出結論:在革命軍事的第一階段,比他更堅決、更有天賦的其他領導者更加強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恩來一直保持著這種想法。直到認識了毛澤東,特別是他親自去了瑞金前線,親眼目睹了毛澤東的指揮才能後,他更加堅定地認為他要找的那個人就是毛澤東。

關於周恩來是否具備帥才的問題,顯然是肯定的。

自1926年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開始,周恩來就展現出了軍事家的才能,他在戰鬥中多次以戰略眼光冷靜分析雙方軍事態勢,甚至表現出洞若觀火的軍事分析能力。

例如,在武力討蔣時,他斷言:「為全域計,政治不宜再緩和妥協。上海於暴動後,已曾鑄此大錯,再不前進,則彼進我退,我方亦將為所動搖,政權領導盡將歸之右派,是不僅使左派灰心,整個革命必根本失敗無疑。」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周恩來確實具備軍事指揮的才能,而毛主席也肯定了他的這一點。

因此,周恩來確實具備帥才的品質,只不過由於他的性格更適合處理日常事務。

當然,「帥才」和「一把手」這兩個概念是可以區分開的。

事實上,毛主席在紅軍到達陜北後,已經被公認為最高統帥,1937年王稼祥帶來共產國際的指示時,毛澤東的一把手地位已經是不可動搖的。

其他戰友和毛主席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歲月,早已成為他的知己,他們對毛主席了解甚深,唯有毛主席的領導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除了周恩來之外,還有兩個人同樣具備帥才的品質。

其中一個是劉少奇。

在早期革命中,劉少奇並未擔任過最高領導職務,直到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慶談判時,才讓他主持了長達50多天的工作。

在這段時間裏,他向東北地區派遣了大量幹部和部隊,同時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重要戰略方針。

毛主席返回延安後因病住院,劉少奇繼續主持中央工作,並於11月下旬提出了「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戰略方針。

單就這兩個重大戰略方針來看,劉少奇展現出了完全夠得上帥才的才能。

當然,毛主席之所以讓劉少奇來主持工作,也是對劉少奇帥才的肯定。也許,如果毛主席沒有前往重慶談判,劉少奇就無緣主持中央工作,誰會記住他的貢獻呢?

因此,中國古語中所說的「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於像周恩來和劉少奇這樣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這是由於角色所決定的。

此外,還有另一個人,那就是鄧小平同誌。

鄧小平被公認為是一個帥才,在革命早期,他的才能已經開始展現。但真正引人矚目的是他獲得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稱號。

當歷史的重擔落在他的肩上時,時代要求這樣一個人必須有所作為。因此,「在其位、謀其政」的原則使他能夠承擔起「帥才」的重任。

周恩來長期以來一直擔任二把手或三把手的角色,實際上反映了他的領導品格和與毛主席之間的默契關系。他和毛主席的關系已經達到了難得的知己程度。

周總理深知,毛主席在各個方面都比他出色,不僅在軍事能力上,甚至在政治和知識水平上也遠遠超越其他人。因此,「一把手」之位理所當然應歸於毛主席。

在談及與毛澤東的關系時,周恩來多次表示:「毛主席是搞戰略的,我只能搞點戰術,當助手是否當得好,還沒有把握。」 這雖然是自謙之詞,但也表明了他對自己角色的自我認知。

正如古語所言,「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周恩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始終以協助毛主席為己任。

舉例來說,尼克遜訪華時,幾乎所有具體事務都是由周恩來忙前忙後處理。而當尼克遜與毛主席會晤時,毛主席直接與其探討哲學問題。這是因為毛主席和周總理心照不宣,周恩來知道如果自己也介入哲學層面的對話,尼克遜可能會感到不堪重負。

帥才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從人民群眾中、從實際鬥爭中產生的。毛主席的出現使得其他人無法施展帥才,但他們也不會奢望或者思考這個問題。他們深知,在毛主席領導下,才能實作民眾的期望。

回顧過去,我們看到那些把畢生心血都獻給革命事業的前輩們,實在是太偉大了。他們識大體、顧大局,甚至具備無私精神。正是有了他們,革命才得以勝利。

而像張國燾之流那樣的自私自利之人,註定會被歷史所淘汰。

最後,以周總理的一個小故事作結。

當年他在沈陽讀小學時,上修身課時,學校的魏校長問道:「諸生為什麽而讀書?」

有的回答「為明禮而讀書」,有的回答「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輪到周恩來時,他操著南方口音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後來,他從沈陽東關模範小學畢業,同學們依依惜別之際,他給一位同學留言:「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敬愛的周總理,願您的遺願得以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