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8年粟總被批評「打仗不行」,陳賡憤怒駁斥:那請問哪個會打仗?

2024-07-18歷史

粟司令和陳賡同為開國大將,但是跟大將裏的張雲逸等人不同,嚴格來講他倆不算是早期建立軍隊的元勛人物。粟、陳雖然都參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義,但當時陳賡是營長級別的基層幹部,而粟司令只是一個班長,兩人都不是主要領導者,後來的功勛和名氣是打出來的。南昌起義時,粟司令和陳賡互不認識,分別歸屬於賀老總和葉挺將軍的隊伍。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兩人才真正第一次見面。

陳賡大將雖然比粟司令年長4歲,但他的性格非常豪爽,對於軍事才幹突出的人,一向十分敬重、欣賞並虛心討教。1948年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人員並不充裕且武器簡陋的中原野戰軍,雖然擋住了試圖增援華東戰場的國民黨黃維第十二兵團,但是要真正拿下這股精銳的敵人,卻顯得十分吃力,中野的屢次進攻都不順利,傷亡還非常嚴重,戰事陷入了僵持。

此時已經在碾莊解決掉黃百韜第七兵團的粟司令,向中野這邊介紹了一種攻堅辦法,那就是土工作業。部隊透過不斷挖掘地道,慢慢迫近敵人防線之後再發起進攻,可以大大減少進攻部隊的傷亡,攻擊效果也比一味強攻要好得多,打黃百韜兵團正是用了這個辦法。陳賡所部是中野在雙堆集的重要作戰力量,在借鑒了粟司令介紹的經驗之後,中原野戰軍各縱隊在華野的支援炮火之下,終於啃掉了黃維兵團這個硬骨頭。本來就很欣賞粟司令的陳賡,這下更是刮目相看了,也把「土工作業」這個法寶牢牢記在了心裏。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陳賡在1951年出任誌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抵達北韓前線。五次大規模運動戰結束之後,兩軍進入相持階段,為了能夠和武器裝備占據絕對上風的美軍抗衡,陳賡又想起了淮海戰役時粟司令推薦的打法。在美軍火力占優的情況下,為什麽不能把同樣的戰術在北韓戰場上再使用一次呢?於是在陳賡的論證之下,誌願軍司令部果斷同意了坑道戰法,並且把王耀南等工程精英、技術人才從國內調往北韓,主持坑道挖掘。

果然透過使用這種打法,美軍對誌願軍穩固的防線毫無辦法,戰線遲遲無法推動,雙方始終在三八線附近進行軍事對峙,一直持續到1953年北韓停戰。陳賡將軍無疑立了大功,後期他雖然被調回國內主持哈軍工建設,但是留下的戰法和思想一直在北韓戰場沿用。由此可見,粟司令對於陳賡的影響之深。要知道陳賡在我軍歷史上已經屬於天才級別的指揮員,他卻自認為才能不及粟司令,不難看出粟總被軍民稱為「戰神」,絲毫沒有誇大的成分。

然而由於建國後的一些工作矛盾,曾擔任全軍總參謀長的粟司令被國防部長彭老總以及聶帥、黃克誠大將等人批判,當時的罪名是極端個人主義。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有上千名將領出席參會,迫於壓力或是其他目的,不少人向粟總潑臟水,甚至有人指出:他其實不會打仗,解放戰爭時期在南臨戰役、豫東戰役中損失的兵力都很多。這種指責無疑是荒謬的,因為百戰百勝的將領當然是不存在的,粟總雖然軍事水平高超,但要贏下每一場具體戰役並不現實。限於主客觀因素,在個別戰役中遭到挫折實屬正常。

陳賡大將當時也在場,聽到有人這樣汙蔑粟司令,感到非常不高興。他也不顧當時會場的氣氛,當場反駁:你們說他不會打仗,那請問哪一個會打?現在請站出來,我很想看看!聽到陳賡這樣嚴肅地講話,會場上一時安靜了許多,沒有把這個話題再繼續下去。陳賡戰功高、人緣也好,所以沒人抓著這句話去為難他。陳賡和粟總的友情很深,又十分堅持真理,才能在會場上這樣耿直地替受批判之人發言。

話說回來,粟司令「打仗不行」的論調,跟1947年華野遭受幾場敗績之後,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寫信給粟總提意見一事有關。當時譚副政委肯定了粟總軍事天才的同時,也指出了他在指揮上存在的一些缺點,當然那封信是屬於譚的個人觀點。這封信被一些人在1958年加以利用,誇大其辭地去指責粟司令,引起了陳賡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