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果朱元璋和朱棣加一起,能和千古一帝康熙比嗎?

2024-04-11歷史
問:朱元璋和朱棣加一起,能和千古一帝康熙比嗎?
答:說朱元璋是千古一帝,他還能配得上,當然朱棣也確實也是狠角色。但若說康熙是千古一帝那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朱棣、康熙簡直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但朱棣和康熙兩個人卻可以比較下。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剖析,我們可以從文治武功、民族發展、歷史貢獻等角度給此三人詳加考察。
要搞懂「千古一帝」是什麽意思,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千古一帝」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千古一帝」四字出自明代大學問家李贄的名著【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原文是:「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書】是明代聖賢先哲李贄對儒家文化的批判性讀物,在書中,他系統地批判了偽儒家存天理滅人欲邪魔外道的觀點,並主張民貴君輕,重視功利實用主義的治國理念。可以說,他的「異端」學說在明朝中後期為佛、道、儒三家所不容,更令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無比驚恐。
由於他的思想已經打破了封建時代固有的階級理念,明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防止他的異端學說病毒式的蔓延,於是便將李贄打入了死牢,而性情孤傲的李贄始終不肯向封建勢力低頭,並最終以身殉道慘死於獄中。
也就是這麽一位向來以「異端學說」自居的時代「前衛者」,他對秦始皇的評價也祭出了「千古一帝」四字的滿分圈評,不得不說這四字可謂字字千鈞,獲得「千古一帝」這個稱號的有秦始皇、唐太宗、周文王和朱元璋。由此可見,「千古一帝」並不是隨便拉出一個皇帝就能給他戴上「高帽」的字眼的。
朱元璋被授予千古一帝高帽的也正是出自李贄,李贄此人無論是在當時封建禮制環境下,還是在明朝統治者眼中,都是妖言惑眾的異端學說發起人。但對於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李贄的評價卻充滿了極其敬畏和崇拜的感情。
他在【續藏書】中這樣寫道:
「臣李贄曰: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古唯湯武庶幾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則無以安殷之忠臣。湯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則決不能免於太甲之顛覆。唯我聖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後幾五十年,無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無一時而不思得賢之輔。蓋自其托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汙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時時用兵,時時禁諭諸將,無一字而非惻怛,亦無一字而不出於忠誠。故天下士鹹願歸而附之,而樂為之死也。」
以李贄看來,朱元璋稱得上千古一帝,原因就在於他出身草莽,依靠著自己的本事逐鹿群雄、驅逐元室、最終定鼎天下,而在這方面周武王、商湯顯然遠遠不及明太祖朱元璋。
那麽,這就是千古一帝評判的標準嗎?能被稱作「千古一帝」的皇帝,究竟有著怎樣難以企及的高度呢?
文治武功
大凡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必將澤被當世、功耀千秋,康熙皇帝有一句對明太祖朱元璋的精準評價:「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甚至康熙皇帝親口承認:「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足見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卓爾不凡。
那麽,明太祖朱元璋有哪些傑出的文治武功呢?簡單的歸納起來就是出身卑賤、起身草莽,以柔弱之力蕩平四方群雄、驅逐元室,定鼎天下後制定詳細典章制度,以滿血復活的幹勁兒楞是將元王朝留下殘破不堪的中原全面拉升到了堪比唐宋的強盛帝國。
而我認為,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貢獻則在於他掃除了元朝勢力後,制定了嚴格的衣冠禮儀制度,將元朝廢止的漢文明重新拾回,這是朱元璋無可比擬的巨大文治功略。
倘若拿朱棣和康熙與朱元璋相比,前面兩者與朱元璋根本沒有可比性。
從出身來看,朱元璋起兵造反前,以他「朝突炊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趍蹌,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的淒慘身世來說,朱棣、康熙都是生來嘴銜金鑰匙的皇室子弟,他們兩人從未嘗試過人間最為悲慘的絕望,更未對元末年間的百姓疾苦有過任何的感同身受。就憑出身而言,三人根本無法放在同個平台相比較。
從軍事指揮才能來講, 朱元璋、朱棣和康熙三人皆具備較為優異的軍事素養,朱元璋軍事謀劃視野高屋建瓴,善於大膽使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由於他的眼光獨到,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湧現出了馮勝、付友德、李文忠、藍玉等一批不世出的赫赫名將,蒙古人在這些名將慘烈的碾壓下被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起了火花,而朱元璋「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構想也為他奠定明帝國的雛形。
毛主席曾對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有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的高度贊揚,而朱棣從小就藩於毗鄰塞外的燕京,由於長年與蒙古人作戰且兼得名將馮勝等人指點,朱棣的戰爭指揮藝術也是爐火純青,甚至一度達到了但凡蒙古人遇見朱棣就望風而逃的地步,康熙於前面兩位相比較,雖親身參與戰爭的機會不多,但其三征噶爾丹的戰績,也足以讓當時的老對手準噶爾汗國望風披靡。但綜合來看,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毫無疑問排在首位。
從治國方略方面來說,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火,史載:「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城邑空虛,人骨山積」,元順帝北遁時,遺留給朱元璋的簡直就是一個荒無人煙的窮敝帝國,為了迅速恢復民生國力,朱元璋發了瘋似的拼命在全國修建水利工程,大力屯田減免賦稅,並將農業生產GDP納入官員考核績效,大明帝國在朱元璋鐵腕手段的催化下,經濟形勢迅速滿血復活。
而對於吏治整肅方面,朱元璋更是采取了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手段,他規定大明境內凡是有官員貪汙60兩白銀,一律全部剝皮實草。所謂「剝皮實草」就是把犯罪的官員人皮剝下來曬幹後,將幹草塞進人皮中,並懸掛於各個衙門裏以警示下任官員。這種看似慘絕人寰的肅貪模式,為明朝洪武年間的朗朗清風打下了極為清廉的政治生態,明帝國也正是在這種高壓模式下全面開掛。
相較於朱元璋時代的洪武年間,朱棣和康熙所處的年代,整體社會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長遠發展,他們只不過是在前輩皇帝的基礎上繼續做好經濟發展和吏治整飭的工作而已,完全與朱元璋當年所面臨的險惡環境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無論是從出身、環境和軍事才能等諸多方面來審視,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可以說是徹底碾壓朱棣和康熙。
民族發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是怎樣對待蒙古人等少數民族的呢?其實,在北伐前夕的1367年,朱元璋在一份名為【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就說的很清楚,在這份檄文中清楚的寫明:「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用現在的話來說,只要是真心歸附的蒙古、色目等少數民族,我朱元璋都視為漢族人同等對待。
可見朱元璋實施的是民族平等政策,而事實證明,終明一朝,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在明廷為官,甚至明朝武裝力量裏就有一支極富戰鬥力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足見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從來沒有搞民族歧視,更沒有因為蒙古人曾欺壓過漢族而采取血腥的報復手段。
而朱元璋更狠的一招在於,這些蒙古、色目人歸附後,朱元璋為了消除民族隔閡,他在【大明律集解附例】規定,蒙古、色目人內部不得嫁娶,必須要與漢族通婚,在經過幾代人的通婚後,少數民族的特性也逐漸融入到了中華的血液中。
也正是由於朱元璋的這種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明朝在各個民族的共通努力之下開創了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新氣象。
相比之下,清朝自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到1669年康熙皇帝登基掌權,期間僅僅過去了33年,但就是這33年的時間裏,滿漢民族矛盾始終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原因在於滿清入主中原後,以多爾為首的滿清上層統治階級采取了血腥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民族壓迫政策,致使本已歸順的廣大漢地再度爆發了激烈的抵抗。
隨著清軍冷血鐵腕手段的實施,清朝初年爆發了慘烈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等一批批喋血慘案,大量漢民在這些慘絕人寰的悲劇中盡數喪命,漢族大批精英分子和儒家文化遭到了肆意的毀壞。
及至到康熙主政時期,這種民族矛盾依然處於尖銳狀態,康熙皇帝為了緩和這種尖銳的民族矛盾,此後逐漸放棄了「剃發令」的強制推行,因此,在康熙年間,民間仍然能見到拖著「金錢鼠尾辮」的滿人和盛著峨冠博帶的漢服並列不悖的奇特景觀。
但此時的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由於前期錯誤的民族政策,彼此之間依舊持有較大的隔閡。這從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可見端倪。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時,漢賊吳三桂在發起叛亂伊始打起了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中國冠裳」的口號
在雲南舉起了反旗後不久,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等地的漢族官員紛紛雲集響應,吳三桂起初也一路勢如破竹大有直搗黃龍推翻滿清的態勢,後來由於軍事方針的失誤,康熙皇帝耗費八年才將叛亂鎮壓了下去。
以此來看,對比明朝朱元璋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滿清入關初期的民族政策,兩者相較高低立現。
歷史貢獻
對比276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創立的朱明,不僅恢復了漢唐文化,甚至在此基礎上,漢文明得到了延續和光大。在明朝276年的時間裏,明代文學小說藝術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橫空出世,與莎士比亞齊名的戲劇大師湯顯祖也創作出了久負盛名的【牡丹亭】。
而明朝的詩詞繪畫也堪稱史上一絕,科技方面的天文、農學、醫學、數學、軍工也創下了碩果累累的成績,外交方面更是取得了萬國來朝的朝貢體系,強大海洋科技,更是讓中國整整早於歐洲大航海半個多世紀,即便在明朝末年,大明行將傾巢覆卵之際,大明水師依舊吊打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西方列強,這一系列光耀千秋萬世矚目成績的取得不得不說離不開朱元璋創立的偉大的大明王朝。
而相比之下,在清朝276年的黑暗統治之下,除了134年的康乾盛世,清朝的專制壓迫極其殘酷,動輒大量的文化士人因為文字獄招致殺身之禍,據統計,清朝文字獄貫穿於整個清朝歷史整整長達250年,而自順治到乾隆的140年裏,文字獄達到了巔峰,見於史料的文字獄記載就高達180宗,上萬人死於飛來橫禍,絕大多數皆來源於清朝統治者的捕風捉影,其目的就是為了禁錮漢人思想,防止反清復明余毒的發作。
在這種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很多知識分子不再談論國是,也不再關心國家命運的走向,而這種變態的轉變愈演愈烈,從明朝的「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徹底淪落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直到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滿清統治下的百姓居然紛紛向洋人提供後勤,似乎清朝的滅亡不管他們事,而當時的有識之士一語道破「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的悲慘境地,可見清朝留給後世的思想禁錮遺禍百年。當然,客觀來說,明朝也曾搞過文字獄,但清朝的文字獄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雖然在文化上采取極為專制的黑暗措施,但留給了後世廣袤的國土,這一點也確實是清朝不容抹殺的歷史功績。
因此,綜合來看,朱元璋被稱為千古一帝是絲毫不過分的,而說對康熙皇帝也作出這樣的評價,顯然不符合歷史發展觀,即便用外國人的眼光來審視,康熙皇帝也遠沒有達到千古一帝的標準,特別是北韓史料【承政院日記】中記載:「康熙,千古英傑也」,而套用清末北韓國王李熙的話來說:「康熙,英傑之主也」,以此來看,康熙可以稱得上是一代雄主,但絕非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