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建立哈軍工擬定校名,周總理看後,為保密決定刪去兩個關鍵字

2024-04-25歷史

1952年,在毛主席的要求下,陳賡接下了一個在他看來十分艱巨的任務——辦一座現代化的軍事學院。

雖然陳賡自己覺得難以勝任這項工作,但毛主席與周總理都認為他是最好的人選,因此陳賡也就挑起了這個重擔。

而在對這座軍事學院進行命名時,周總理給出了一個建議,希望陳賡能刪掉學院名字裏的兩個字。

陳賡聽完建議後,也頗為認可,最終刪掉了這兩個字。

那麽周總理到底建議刪掉了哪兩個字?這座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軍事學院,到底有什麽由來呢?

回國當校長

說起這座學院的創辦,整個過程也相當的有趣和波折。

當時的陳賡還在北韓戰場上指揮呢,突然一個調令就讓他回國述職。

陳賡雖然有些奇怪,但他也意識到了,恐怕有新的任務交給他。畢竟,此時的北韓戰場雖說已經穩定,但仗還沒有打完,他直接就被調回去述職,必然是有更需要他的地方。

但讓陳賡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回來不是讓他換個地方打仗或者帶兵,而是讓他去當校長。

陳賡聽到這個任命後,第一反應自然是拒絕的,他雖然是黃埔軍校出身,但卻沒有過什麽辦理學校的經驗。

更何況這所軍校對於新中國來說非常重要,陳賡覺得應該找更有辦學經驗的人來籌備這項工作。

但毛主席和周總理就認定了陳賡,他們也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其他人,但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人手非常短缺,各位將軍、元帥們都有很重要的任務。

並且在科班出身的將領當中,陳賡是出了名的性格開朗、人緣好,在工作中也很有創新性,再加上地位足夠高,因此他確實是這項工作的最好人選。

陳賡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但怎麽把這個學院辦好、辦精,確實是個巨大的問題。 畢竟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想要組建一個教學班底都不容易,何況還得有軍工方面的專家大拿挑大梁。

雖然當時中國已經聯系了蘇聯,請求對方援助一批專家來中國,幫助學院的建立。但僅僅靠著別人的支援,並非是長久之計。

因此怎麽在短時間內找到一批人來組成屬於自己的班底,成了當時陳賡最為頭疼的任務。

陳賡是個非常和善,放得下身段的人,而且在思想上也非常前衛。

在學校的籌辦會議上,陳賡直接站起來對參會的諸位軍政領導人抱拳說道: 「兄弟才疏學淺,寢食難安,祈求各位軍政首長扶兄弟一把。」

如此恭敬謙卑的態度,怎麽能不受大家的歡迎與喜歡呢?因此在整個辦學的過程中,陳賡基本上到哪裏都有人幫助,工作開展起來非常順利。

當時國家也對這座學校非常重視,要求克服一切阻力,保證這座學校順利落成。

因此當時國內的多個單位都抽調出了人員進行支援,幾乎大部份與軍工相關的教授,都收到了調令。

很多根本都不是相關專業的教授們,也紛紛得到了調令,加入這座學校的建設當中。

網羅人才

1952年,陳賡接到命令建立新中國首個現代化軍事學院,而周總理在他擬定的校名上刪了兩個字,陳賡看了也拍手叫好。

想要建立一座學校,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人才。於是,從全國各地搜羅相關專業的人才,成為陳賡的第一要務。

那麽陳賡到底從哪網羅了一批軍工專家來建立這所學校呢?這其中有發生過哪些波折呢?

雖然基礎的教師們均已就位,但陳賡還是有些發愁,畢竟不少專業還缺挑大梁的人存在。

於是,陳賡要求下面的老師們給自己推薦人選,不管對方願不願意來,先推薦上來再說。這辦法還真給陳賡找到了不少人才。

每一位推薦的人都告訴陳賡,自己推薦的人在行業中都是大拿,完全可以挑起一整個專業的大梁。

然而最大的問題是,這些人大都成分不好,有的是國民黨遺留的下來的人,有的家人是國民黨軍官,還有一個最出名的「沈毅」,當時甚至是一個死刑犯。

但這個人不僅是彈道專家,而且還精通法語,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思考了一會後,陳賡下定決心得給這個沈毅撈出來,不然就得錯失這樣一個人才了。

有了決定後,陳賡就給當時負責最高法院的董必武打了電話,希望董必武能手下留情,留這個沈毅一命。

但董必武這邊卻不願意松口,畢竟這人確確實實犯了大罪,陳賡想要把他保出來,必須得主席和總理同意。

陳賡又立刻與周總理取得了聯系,周總理對這個要求也有些犯難,但在調查了這個沈毅的相關情況後,周總理最終同意了這件事。

沈毅當初犯下的主要是貪汙罪,要說是個窮兇極惡的人也確實不是,因此雖然是死刑犯但算得上可控。

再加上多位火箭專家都對此人的學術水平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讓他戴罪立功確實要比直接死刑來得好一些。

最終在陳賡的作保下,沈毅總算是保住了一條小命。

在押送沈毅前往沈陽的過程中,陳賡讓押送的戰士給沈毅解開手銬,戰士出於職責考慮,拒絕了陳賡的提議。

按理說,確實不應該解開沈毅的手銬的,但陳賡作為打過無數仗的將領,他看得出沈毅就是個貪心不足的研究人員,算不上危險。

陳賡對看守的戰士說 :「你得學會怎麽感化別人。」, 軟磨硬泡地讓對方最終解開了手銬。

手銬解開後,沈毅不由得淚眼婆娑,哭著感謝陳賡的救命之恩。

在後來的工作中,沈毅非常上心,短時間內就轉譯了大量法語資料,並非常用心的在哈軍工教課、科研,最終獲得特赦,還成為了哈軍工炮兵系的主任。

人才網羅得差不多了,學院的名字也該定下來了。

陳賡最初擬定的學校名稱,叫做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技術學院」 ,周總理在看過這個名字後,覺得「技術」兩個字可以去掉。

主要原因是出於保密考慮,將這個學院的核心方向與目的進行模糊化,這樣一來在外人看來這座學院的目的性沒有那樣強,更能降低外部勢力的警惕。

陳賡覺得這個建議很好,並且已經寫了工程,再加個技術確實沒有太大必要,因此選擇去掉了這兩個字。

風氣嚴謹

哈軍工建立後,陳賡最初擬定的名字被周總理刪了兩個字,更具有保密性。此後學校在陳賡巨大心血的澆灌下,迅速發展起來。

那麽在學校成立之後,陳賡又做出了那些個貢獻?他在學校的師生們眼裏,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陳賡作為開國大將,地位很高,但並不是一個嚴肅的人。相反,在許多的記錄裏我們都能看到,他是個活潑又愛開玩笑的人。

而對於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員,陳賡更是極盡關心。

哈軍工建立的時候,中國才剛剛成立沒多久,又經歷了韓戰,因此當時全民尚武,軍人的地位很高,這也讓不少戰士們有些沾沾自喜。

哈軍工作為一座軍校,其中許多模式都是照著軍隊來的,很多政治工作也是由軍隊中抽調出來的人手進行處理。

當時有許多幹部都對教授們有些看不起,覺得他們只會紙上談兵,甚至都沒幾個人上過戰場。

陳賡對於這樣的風氣非常不滿,經常三令五申的要求所有人,對於這些專家教授給予最大可能的尊重。

並且他還給這些專家們提供了最好的條件,新樓建成後,就將所有的專家教授全部遷進去居住,而軍隊幹部們則等專家們安排完後,才有輪到的機會。

他一直和老革命們強調: 「你們戴過八角帽,人家戴過四角帽,我們既要承認兩萬五,也要承認十年苦讀。」

每次有新的專家教授來報道,陳賡都一定去探望他,要是有人希望多休息幾天,陳賡也從來不強求,還會帶著他到處逛逛。

也正是他這樣重視的態度,讓許多老教授後來一直對他念念不忘,在這批老教授的眼中,陳賡是真正懂得尊重他們、尊重知識的人。

其實陳賡對於教學,也並不是一竅不通,怎麽說他也是科班出身的人,還曾去蘇聯學習過不少日子,對於教學方式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的安排下,所有的教授們把自己所教授的課程都整理出來,然後先在系領導和蘇聯專家們這裏試講。

試講不合格,那就繼續改,一直改到合格為止。

這樣嚴苛的教學要求,讓許多教師不得不挑燈夜戰,修改自己的教學內容。

但因為陳賡對他們實在是太好了,好得這些教師們絲毫不願意落後於其他人,就算熬通宵,熬出毛病,也要把教學任務完成了。

這也是為什麽,哈軍工在教學水平上如此之高的緣故,當時從這個軍校畢業的學生,沒有能力差的。

你要是在學校裏學得不好,老師們會單獨給你輔導,逼著你學,怎無論如何也要學成才能畢業出師。

在學生們眼裏,陳賡也是個平易近人的人,在學校裏見到陳賡,他都會親切的和大家打招呼,甚至閑聊幾句。

即使有時候身體不便,他撐著拐棍也要在學校裏轉一轉,看一看。

1961年,年僅58歲的陳賡因病去世,這一訊息讓哈軍工全體師生都悲痛不已。

在哈軍工後來的發展過程中,陳賡所留下的精神與教學理念,都一直有所傳承,直到今日,還有許多當年在哈軍工工作的人忘不了陳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