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聽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建立清朝的女真和金國建立的女真是一回事嗎?
要徹底講清楚,沒那麽簡單。
咱們得將時間拉回到遙遠的3000多年前商衰周興,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那次大戰。
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有道伐無道,雙方展開殊死搏鬥。而居住在當時東北地區黑水也就是今天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帶一個古老部族,喚作肅慎(意為東部人),為某一方送來「楛(戶)矢石砮(努)」。
一種用長白山區的楛木,可能是白樺樹制作箭桿,以松花江裏的青石,"青"就是黑,發黑,一種硬度高,有白色花紋很堅硬的石頭磨制的箭頭,二者組合而成的箭矢。
但,此時原始野蠻且弱小的的肅慎人,恐怕做夢也想到,他們強悍的後裔將會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將中國古代攪和的翻天覆地。
武王伐紂成功後,周朝建立。東北那嘎達苦寒之地,算是暫時空白。肅慎人算是臣服於周朝,常年進貢,但屬於自生自滅型。隨著東胡等其他少數民族的被迫遷入,應該是加速了融合競爭。
東胡和肅慎形成了龐雜的濊貊族系。盤踞在今東北和北韓等廣大地區。咱們後頭還會提到。貊,一種跟棕熊很像的野獸,一聽跟東胡的胡等,就是漢人貶義叫法。
西周東周八百年,有關肅慎的資料極少。直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霸,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四百年大漢江山,肅慎又再次頻繁出現在史書當中。
只不過,改了名字了,不叫肅慎——東部之人了,改叫「挹婁」。但這個表達還是很原始,意思是深山穴居之人,大概當時的活動範圍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附近,這個稱號用的很久,一直用到兩漢滅亡三國歸晉,共600多年。
如正史【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曾載「挹婁在夫余東北千余裏,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余,言語不與夫余、句麗同。」
這句話很關鍵。
文中沃沮,很重要,意為「森林部落」。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勿吉」,沃沮是它的讀音轉譯的一種,它也不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單獨的一個民族,而是漫長發展,也是屬於前頭提到過的周朝後東胡和古挹婁人等融合的濊貊族系的一支,算是和挹婁有直系血緣關系。
重點再回到【三國誌·魏書】記載的這句話,轉譯過來就是,高句麗蓋馬大山的東邊,濱臨大海。其地形是東北狹小,西南漫長,約千余裏。 其北部與挹婁、夫余,南部與濊貊相接壤。有五千多戶人家,沒有君主,世世代代以部落而居,各有首領。當地語言與句麗大體相同,有時又小有差異。
到了南北朝時候,一直被肅慎一脈傳下來的挹婁所打劫的沃沮也就是勿吉人,終於瞅準挹婁各部落內鬥,站起來了。雖然相同的血脈,但也是競爭對手,吉記似乎戰勝了挹婁,占據了挹婁人的地盤,挹婁也被融合,從此,對外一個稱呼,那就是統稱勿吉人。
公元581年,楊堅逼迫外孫子禪位,登基即位,建立隋朝。
這時諸多部落漸漸聯合強大起來的勿吉諸,又換招牌了,被統稱為靺鞨,也是寫書記傳音譯不同導致的,還是林中人之意。
你會問,啊,你這十幾分鐘還沒講完顏阿骨打和努爾哈赤啥關系啊?
因為北宋時建立金國的女真人主要是由靺鞨當中的黑水靺鞨演化而來的。【新唐書·北狄傳】曾記載:「黑水靺鞨……俗編發,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別於諸部。」野豬牙、野雞尾,編發,即辮發,很可能後來滿族辮發打著繼承的傳統。
遼朝時 靺鞨被稱為 「女真」「,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在會寧府(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朝。金朝滅遼、滅北宋,占領了中原,高度中文化,北方的 漢人也就他融入了女真,或者說女真融入了漢族,他們很驕傲的以中國正統自居。
但傳國沒幾代便被蒙古所滅, 有一部份女真人 又回到了東北祖先棲息之地繁衍生息,跟東北其他民族又融合,到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明朝萬歷年間,出了一位猛人喚作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 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與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遙相呼應,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 被紅衣大 炮一炮轟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並將大金國更名為大清,將女真族改稱為滿族。
所以,可以這麽講,金國時的女真和清朝的滿族從歷史淵源看,屬於同一民族,但隨著各種戰爭、各種遷徙,血脈動態融合,兩者前後還是有所差異,不能等同。我們也可以簡單從建立金國的乃是完顏家,建立清朝的乃是愛羅覺羅家,看得出來,變化是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