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地方債,大清的垃圾實踐

2024-02-29歷史

「負債」在過去是一個貶義詞,即便如今房貸、車貸這種分期支付已經是非常尋常的方式,但到如今,我們又發現了現金流的重要性。

不過,負債或者說舉債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論,尤其是政府經營層面。

很多時候靠著發行債務憑證,可以渡過一些難關,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大明王朝1566劇照|出自網絡

但如果對發展前景過於樂觀,甚至舉債方式特別粗放,給政府營運造成困難也是非常多見的。

在這點上,晚清政府就充當了經典的例子。

01

清廷跟洋人借錢

中國雖然與歐洲歷史發展的特征不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中國也曾經很早就有過舉債的例子。

比如戰國末期的周赧王姬延曾因無力償還債務,只好躲到債台上去,成語「債台高築」由此而來。

周赧王之後,雖然不乏一些皇帝公然與民爭利,為了滿足私欲瘋狂斂財的舉動,但大部份都視舉債為畏途,舉債成為財政禁忌。

直到晚清,在財政困局和外來影響下,這一禁忌才被徹底打破。不過,清政府的舉債物件首先是洋人。

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時,江蘇巡撫楊文定要求上海道台吳健彰僱用外國船只,因為涉及外交,所以此事直接交給鹹豐皇帝定奪。

太平天國中的鹹豐帝,當時還沒有學習外語,所以沒有精力失調|圖片出自網絡

當時的清政府入不敷出,鹹豐雖然同意了楊文定的建議,但一時難以拿出僱用費用,所以選擇用海關關稅擔保。

這應當是中國對外借款的第一宗。

左宗棠平定西北之時,也面臨著無軍餉的窘境,所以他建議各省向洋人借款。戰後,再由各省協商還款。

此舉當然讓清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很多債務會轉嫁攤派到底層百姓身上,增加百姓的負擔。

可從長遠利益來看,左宗棠平定西北的意義重大,除了保證領土完整,還使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了大後方,增加了戰略縱深。

太平天國劇照,前排為曾國藩&左宗棠

圖片出自網絡

此外,在興辦實業和營建鐵路這些事情上,清政府也頻繁向洋人借債,為中國的進現代化做出的貢獻應該肯定。

不過,清政府更多的是被動借債, 比如償還戰爭賠款,這些借債都是屈辱性的,是讓百姓更加困苦的元兇。

而且,當時的清政府實行銀本位制度,西洋普遍實行金本位制度,如果金價上漲,會讓清政府實際償債大於紙面數碼。

因此,對內借債就提上了日程。

很早的時候,鄭觀應就普及了西方「國債」的理念。

但這要求皇帝為首的朝廷與借給朝廷錢的百姓是一種平等的債務人與債權人的關系,對幾千年來形成的君尊民卑思想是一種顛覆。

走向共和慈禧劇照|出自網絡

可是窮途末路的清政府此刻也不得不低頭,開始認真設計、探索國債的發行。

02

變味兒的國債

大清戶部充分考慮到了中國的一些潛規則,特別強調誠信,以及杜絕胥吏的參與。

為了償還戰爭賠款的「息借商款」成了第一筆國債。 雖然執行和操作過程中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但總體還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尤其是普通民眾可以做皇帝的債權人,皇帝必須到約定時間劃款,對於消解幾千年的皇權至上的秩序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筆國債「昭信股票」,依然是為了償還甲午戰爭賠款。 從稱呼來看,就知道對國債的理解依舊非常業余。

雖然章程比第一次的「息借商款」更為完善,但效果出奇地差。

首先是恭親王拿出白銀2萬兩,而不收憑據,當然不用懷疑他的「高風亮節」,畢竟滿清完了,他恭親王下場也不好。

走向共和恭親王劇照|出自網絡

但是這對於契約精神而言,又是一次破壞,並且產生了非常不好的示範效應。

其他大臣要麽投機,要麽就是被恭親王的舉動「道德綁架」,都選擇拿錢不收票。

一場國債發行,變成了聲勢浩大的「道德競賽」。

清廷最高決策者(應該是慈禧)此刻暴露出了抖機靈的一貫本性,對於這些咱大清的「楷模」,要麽升職,要麽給予其他特權。

這又反過來造成了這種風氣的蔓延,許多官員紛紛借此表忠心,這些錢多少都攤派到了百姓和普通商人身上。

畢竟,讓這些衣冠禽獸「捐」忠心容易,「捐」錢是不可能的!

走向共和李鴻章劇照|出自網絡

清廷第三次發行國債是收購京漢鐵路, 由交通銀行承銷,在專業化程度上算是有了進步。

然而清廷畢竟氣數已盡,第四次發行的「愛國公債」, 是為了應付武昌起義後的各省獨立。對官員和王公大臣強行攤派,但咱大清還是亡了!

人家末代皇帝溥儀依舊可以養尊處優,但百姓的磨難並沒有結束。

每次的國債發行,百姓總會被官員忠君愛大清的輿論裹挾,強行被攤派。

可以說,一開始就違背了自願原則,搞成了強制性的義務,百姓連選擇拒絕的權利都沒有。

這樣的朝廷,愛他作甚!

03

袁世凱的偷梁換柱

要知道,中國古代那種中央集權式的統治類似一種水泵,把地方的各種資源都集中到京畿。

但是,晚清的時候朝廷沒錢,地方也面臨著財政困難。

況且朝廷沒錢可以對地方進行敲骨吸髓,地方要想解決沒錢就只能對著百姓直接下手了。

這點上,袁世凱玩出了新花樣!他第一次發行了地方公債,「公債」這個詞嚴格意義上還真就是袁世凱的發明。

為了籌集北洋軍費,在他管轄的直隸發行了地方債。

因為籌措的資金體量可觀,加上袁世凱本人深諳宣傳技巧,所以被大清樹立為政績模範,成了清廷地方政府效仿的物件。

走向共和袁世凱劇照|出自網絡

但其實袁世凱的法子依舊是向轄區各地方攤派,然後悄悄與日本銀行簽訂借款協定。

至於追隨袁世凱方法的其他各省督撫,都是這種路數。

由於他們還沒有袁世凱的能力,以及與洋人更好的關系,指不定還只有盤剝百姓一個法子。

晚清政府到滅亡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責任政府,加上清朝在歷代朝廷中統治術最為出色,但公共信用卻最差, 所以在發行國債和地方債的時候,無法贏得百姓的支持。

哪怕是對於社會精英而言,且不說孫中山先生這種致力於推翻滿清的,就是梁啟超、楊度等人都知道,愛中國又不是愛大清。

加上當時的中國仍舊是農業為主體,缺乏成熟的資本市場,導致原本是公債最後變成了強制捐款。

走向共和袁世凱劇照|出自網絡

雖然清廷在努力修補,包括由銀行這樣的專門機構負責,但這時候的銀行自身還在探索中,承擔風險能力太差。

或許,清廷統治者還以為公債無非就是漢代桓、靈年間那種賣官鬻爵的變種而已。

在現代,債務工具齊備,債務營運對政府而言是常態,但要知道,一切沒有增量的存量都會被耗盡。

大力發展科技、發展經濟,才是唯一的王道。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