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德罕見發火,力挺毛主席

2024-01-30歷史

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我軍仍然處於初創階段,鬥爭經驗相對較少。因此,許多同誌對共產國際派遣來的領導表示出高度的尊重,並且堅決服從他們的指示。

然而,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情況,這些「高高在上的領導」可能無法適應中國的國情,並且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上,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毛主席被解除了他的軍事指揮權。回想起那段「至暗時刻」,毛主席感慨良多,他曾經說:「連鬼都不願意來我家。」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才得以確立。然而,會議的行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有一名與會者的發言讓素來「寬厚仁和」的朱德老總竟然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那麽,遵義會議是如何召開的?會議上到底發生了什麽?為什麽朱老總會如此憤怒呢?這一切,都與中央紅軍出發時的實際稱謂——「西征」有關。

中央紅軍的長征路開始於博古和李德制定的目標——向西到達湘鄂西根據地,並與紅2、紅6軍團會合,然後建立新的根據地。

帶著近9萬人,中央紅軍在敵人重兵「圍剿」下前行。博古堅持認為根據地的一切都來之不易,因此隊伍中充斥著各種物資,包括被多人擡著的機器,騎馬的老同誌,躺在擔架上的傷員和病號,全副武裝的戰士在擁擠不堪的人流中緩慢前行。

在長征開始前,中央「三人團」決定中央政治局成員全部份散到各軍團。毛主席得知這一訊息後,要求與張聞天和王稼祥同行。

王稼祥因瘧疾病重,心情低落,對紅軍前景擔憂,毛澤東身體狀況不佳,過了於都河後只能靠擔架行動。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腹部受傷,彈片未取,也躺在擔架上。

張聞天則騎馬陪伴。在旅途中,三位領導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王稼祥對毛澤東表示了對反「圍剿」失利和長征初期情況的擔憂。

在一段時間後,毛主席的身體和體力得到了恢復,於是他開始經常跳下擔架,去各個軍團參觀。李德在他的回憶錄【中國紀事】中寫道,毛主席「無視行軍紀律,一會兒去這個軍團,一會兒去那個軍團,只是為了讓他們接受他的思想。」

中央縱隊的最前面,是穿著舊軍裝,踩著草鞋的總司令朱德。盡管他已經48歲,組織上為他配備了擔架,但他仍然選擇騎馬,希望戰士們能夠全身心投入戰鬥。

有時,遇到難行的路段,朱老總會親自爬山,他的靈活身手讓許多年輕戰士都感到自愧不如。

朱德在中央紅軍突破三道敵人封鎖線後,蔣介石已認識到紅軍的目標是湘西,於是下令加強第四道湘江防線。當時,追擊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有16個師,加上陳濟棠的粵軍和白崇禧的桂軍等非嫡系部隊,總兵力超過了20萬。

一時間,湘江沿岸敵軍聚集,戰雲密布。在一個農戶的家裏,朱德老總、周總理、博古、李德開了一個碰頭會。朱德老總首先發言:「我認為,我們應該把沒有用的家當都扔掉,盡快讓全軍渡過湘江。」

周總理立刻表示贊同。但博古推了推眼鏡,慢條斯理地說:「不行!那些軍工、印鈔、醫療器材都是革命的本錢,不能丟掉!」

朱老總皺起了眉頭,聲音裏帶著一絲怒意:「人,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那些物資,我們卻要犧牲那麽多的戰士,你考慮過他們的感受嗎?」

李德驕傲地插話:「革命總是會有犧牲的,為了成功的轉移,我們需要付出代價。」朱老總沒有理睬他,起身指揮部隊繼續向湘江進發。

臨走前,他還讓警衛員留下了一袋大米給農戶。1934年11月27日晚,紅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占領了湘江渡口,與越來越多的敵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然而,中央和軍委縱隊的14000多人和1000多幅擔架還擠在山間的甬道中,綿延50多公裏,前進速度極其緩慢,每天只有20多公裏。

白崇禧本來只想讓桂軍對紅軍進行尾隨追擊,但他沒想到紅軍的移動速度如此之慢,結果桂軍居然將紅軍的大縱隊攔腰切斷。

在這個危急的關頭,「軍事專家」李德黔驢技窮,而周總理和王稼祥都支持朱老總「扔掉瓶瓶罐罐,快速渡江」的建議。

朱老總最終在博古的同意下,決定放棄輜重,加快渡江速度。

盡管面臨著數倍敵軍的封鎖和追擊,中央紅軍在朱德的指揮下,經過四天四夜的血戰,最終艱難地渡過了湘江。然而,紅軍的人數在此次行動中銳減到了3萬多人。

過江後,博古和李德仍然堅持將紅軍推向更危險的境地,計劃前往湘西。然而,面對敵軍布下的口袋陣,紅軍的出路在哪裏呢?

1934年12月12日,中央在湖南通道縣緊急召開軍事會議。在這個關鍵時刻,毛主席提出了放棄前往湘西的計劃,轉而向敵軍薄弱的貴州挺進,以期打幾個勝仗。

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表示支持毛主席的決策。

隨後,中央紅軍突襲貴州,國民黨重兵被甩在後面。12月15日,紅軍進駐黎平,獲得了寶貴的休息時間。中央再次召開會議,在討論下一步行動方向時,朱老總、周總理、王稼祥和張聞天堅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正確主張,計劃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根據地。

雖然博古和李德失勢,但仍堅持錯誤的去湘西路線。11月20日,軍委縱隊抵達烏江岸邊。在一個橘子園裏,也上了擔架的張聞天和王稼祥躺在一起,兩人在交談中,不約而同地認為「

在黎平會議決定召開的遵義會議中,王稼祥提出了一個重要議題:請毛主席出來指揮,進行人事變動。這個議題的提出,標誌著遵義會議的核心內容已經確定。

在「擔架碰頭會」後,毛主席、王稼祥和張聞天組成了反錯誤路線的「三人團」。 博古認為發言內容已經準備妥當,計劃在1月14日通知參會人員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

周總理則建議將會議擴大,邀請前線各軍團的將領進行發言。博古對此沒有反對,於是周總理立即派人通知了不在遵義的劉少奇和李卓然兩位同誌。

尤其是李卓然,他是紅5軍團的政委,在長征開始後,周總理親自將他和原政委朱瑞進行了對調。 紅5軍團被稱為「鐵流後衛」,自始至終負責大軍墊後的重任,與敵人一路打得血肉橫飛。

當時,李卓然正在和董振堂軍團長一起鎮守烏江,保衛遵義會議的召開。接到參會通知後,李卓然立刻策馬狂奔,直奔遵義而去。

1月15日晚,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老城的「柏公館」正式召開。

「這不就是在為自己的無能找借口嗎?」當博古發言完畢後,周總理立即起身做了報告。他客觀地分析了失敗的前因後果,並明確指出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決策問題。

同時,他還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並主動承擔了責任。

在紅軍時期,周恩來總理發言結束後,張聞天立即站了起來進行發言。然而,他的發言與周恩來總理相比顯得更為直接。

張聞天批評博古過於崇拜李德,盲目聽從其命令,並且質問博古:「如果敵人太強大,那麽前四次反「圍剿」是如何取得勝利的呢?」

他還指出,李德並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只是憑空想象,胡亂指揮。」張聞天的這份「反報告」讓博古和李德感到十分震驚和尷尬。

在那個特殊的時刻,毛主席從容地掐滅手中的煙蒂,開始了他深情而又犀利的演講。他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博古、李德在戰鬥和長征中的種種錯誤,包括「冒險主義」、「保守主義」以及「逃跑主義」,並深入剖析了這些問題的根源和影響。

他同時,還闡述了自己關於中國革命和紅軍未來的戰略和戰術構想,引發了一旁的朱老總連連點頭,以及在場領導們的熱烈掌聲。

在一次重要的會議上,周總理提議請毛主席重新進入中央領導核心。王稼祥也站了起來,表示他完全同意洛浦和毛主席的觀點,認為紅軍應該由像毛主席這樣有經驗的人來指揮。

他還提議解散「三人團」並取消博古和李德的指揮權。會場上的熱烈掌聲再次響起,而博古則顯得有些尷尬,紅著臉說他需要「考慮考慮」。

會議期間,關於中國革命和紅軍命運的兩種觀點已經非常明確,針鋒相對。博古一看情況不對,看看表已經到了1月16日零時30分,於是提議會議休會,讓大家各自回去思考。

盡管當時毛主席得了重感冒,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參加這次會議。就在他剛剛回到屋裏休息的時候,一位重要的「客人」突然來訪。

這位客人是誰呢?他就是李卓然,趕來了參加這個重要的會議。

毛主席不顧醫生的反對,堅持起身接見李卓然。李卓然直率地匯報了紅5軍團的艱苦戰鬥和指戰員們對博古、李德錯誤路線的不滿。

毛主席聽後笑著說:「卓然,你這說真話的習慣真是沒變啊!你說的情況非常重要,希望你在接下來的會議上詳細講述部隊的真實情況。」

1月16日晚,會議繼續進行。這次,何克全(凱豐)第一個發言,他態度堅決,質問毛主席是否讀過馬列主義,是否上過蘇聯的軍事院校。

然後,他又冷嘲熱諷地指出,毛主席只看過【水滸傳】和【孫子兵法】,憑此就要指揮紅軍,這是不合適的。最後,他引經據典,把馬克思、列寧的著作都提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支持博古和李德。

新文案的核心思想是毛主席聽取了李卓然的匯報,對其觀點表示贊同,並希望他在會議上詳細講述部隊的真實情況。

而何克全則對毛主席進行質疑和批評,支持博古和李德的觀點。

在一次重要的會議上,凱豐以前的錯誤得以改正,並堅定地站在了毛主席的一邊。當時,毛主席正在悠閑地抽煙,而博古則充滿了感激之情地看著他,而李德卻對這位「土包子」主席充滿了輕蔑。

就在凱豐激動地發表觀點時,一聲巨響打破了平靜。朱德,這位平日裏寬厚仁和,幾乎從未發過火的總司令,卻拍案而起,讓所有人為之一振。

朱老總面帶微笑,目光深沈而堅定地揉了揉眼睛,然後平靜地說……

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同誌們的叫好聲。凱豐感到有些著急,他指責朱老總反對共產國際。然而,朱老總並沒有生氣,他冷靜地笑了笑,說:「我說話的出發點是實事求是,針對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針對任何人。

朱老總的發言震撼人心,極具啟示意義。」接著,李卓然發言,詳細地報告了戰場和前線的情況,最後,他也堅定地支持毛主席進入中央。

「真是太好了!」

感謝在遵義會議上堅定支持毛主席的每一位中國共產黨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