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0年美軍派上千架飛機,轟炸誌願軍後方,給養問題如何解決?

2024-07-29歷史

在蔣澤民將軍的回憶中,入朝之初,一位蘇聯顧問曾問過他一個問題。

那位顧問是北韓人民軍方面的,他問將軍,誌願軍有「沙馬遼特」(俄語中的飛機)嗎?

他說沒有飛機,顧問一聽立馬著急了,說這個仗誌願軍打不了,要他們趕緊回去。

5次戰役中,美方每天出動上千架飛機,來回轟炸後方鐵路運輸線,連苞米堆都不放過。

正因為美軍的狂轟濫炸,誌願軍的給養異常困難,顧問的擔憂不無道理。

然而,誌願軍還是打下來了,還有了炸不毀的「鋼鐵運輸線」,大後方做出了不少貢獻。

那麽,當年的大後方是怎樣的情形,或特許以從抗美援朝親歷者口中了解一二。

鋼鐵運輸線

蔣澤民同誌的革命生涯充滿傳奇,他曾擔任毛主席的保衛參謀,還曾是周總理的隨從副官,見過無數刀光劍影。

而他進入北韓前線的契機,來自葉帥的一句調侃。

入朝以前,他曾率領過一支汽車團,輾轉南北,圓滿完成任務,葉帥知道後,戲稱他是「汽車大王」。

於是,他這個「汽車大王」後來就被調到東北軍區後勤,擔任運輸部的副部長。

他是1950年10月21日進入北韓的,同時也是第一個入朝的運輸部長。

在他的記憶之中,最令他難忘的,莫過於他與其他同誌一起在運輸線上工作的經歷。

自1950年10月21日,到1951年6月,這5次戰役期間,美軍依靠其制空權優勢,每日轟炸誌願軍陣地。

他們集中轟炸後方基地,還有運輸線,另外,也會派出飛機搜尋地面上的目標進行掃射。

關於制空權的問題,蘇聯方面的顧問一開始十分悲觀,他認為誌願軍打不好這一仗。

剛入朝的時候,我軍確實吃了不少美軍飛機的虧。

比如,最開始司機們都習慣用苞米稭進行偽裝,這樣在遠處看起來就像個苞米堆。

他們哪裏想到美軍是一個都不放過,只要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低空飛行的飛機就會用螺旋槳吹。

很明顯,苞米稭被吹開後,汽車也就暴露了,這給戰士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一開始很艱難,大家也不知道能不能取得勝利,但很快,事實證明,誌願軍是有能力打贏這場仗的。

由於美軍壓倒性的制空優勢,使得在國內戰爭中廣受歡迎的地道戰再次大顯神威。

經過教訓,第二次戰役時,同誌們已經有意識尋找遮蔽物了。

像山溝、山洞,還有樹叢,甚至是天上下的大雪,都可以當做隱蔽的絕佳場所。

在這個基礎上,誌願兵戰士又發明了防空哨。

防空哨常常都設在地勢較高的地方,例如小山包上,哨所之間相隔2到5公裏,便於往遠處看,觀察火光或聽見槍聲。

一般夜間運輸時,每台車都會配兩名駕駛員,駕駛樓上坐人負責觀察道路。

之所以這麽安排,是因為晚上太黑了,敵機視線不好,他們不敢低空飛行,怕撞到山上,所以很遠就能聽到馬達聲。

誌願軍戰士們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哨所內觀察到情況後,立馬開槍報警。

這樣一來,哨所士兵和駕駛位助手互相照應,能夠立即得到訊息,司機便可關閉車燈或停止前進。

等敵情過去後再繼續運輸,這樣的方法能夠避免很多損失,在這之後,在各個戰區推行開來。

即便這樣,敵人緊抓著運輸線不放,發明了各種定時炸彈、蝴蝶彈、風流彈等等,然而,敵人的這些陰謀都被戰士們一排除。

在這之後,敵人不甘心,就這樣失敗,他們開始投擲照明彈,一個照明彈能燃燒十多分鐘。

這種照明彈並沒有殺傷力,但會方便敵人,觀察我軍的情況。

一開始大家都選擇躲避,如果發現敵人照明彈就立刻停止行動,但這對運輸產生了巨大的阻礙。

聰明的戰士們發現,道路上有很多長途,只要汽車跑得足夠快,這些灰塵就能夠掩蓋車身,使敵機無法知道準確位置。

自那以後,夜間行駛時,駕駛員大膽把車燈開啟,吸引敵人投擲照明彈,把山路照得一清二楚。

等時候差不多了,駕駛員再關上燈,腳踩油門飛馳而過,敵人的計謀,就這樣被大家巧妙地利用了。

在戰場習慣以後,大家開始集結各種力量,搶修被炸毀的各類運輸線,把它們重新連線起來。

敵人的制空權並不是一直占據優勢的,1951年5月初左右,高射炮兵部隊抵達戰場。

於是,各個運輸線、倉庫都有炮兵把守,敵人對誌願軍的空中封鎖終於消失了。

自那以後,北韓戰場上便連線出了,一條永遠不會被炸毀的鋼鐵運輸線。

除了維護運輸線,前線士兵的給養問題也異常嚴重,那麽同誌們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後勤不簡單

抗美援朝初期,美國擁有壓倒性的制空優勢,但在誌願軍戰士的努力下,成功打破了空中封鎖,建立起了鋼鐵運輸線。

然而前方的局勢變化莫測,毛主席等領導同誌改變了計劃,放棄防禦作戰,準備大規模的運動戰。

後勤也因作戰計劃而發生變動,給養工作出現了很多困難,那麽,應該如何解決前線戰士吃不飽的問題?

給養困難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後方難以補給。

運動戰期間,美軍利用自身優勢對我軍後方狂轟濫炸,能運到手的量是要麽就是未能及時送達,要麽就是補給不夠。

第二個原因,則是打運動戰時,部隊沒有時間做飯,常常需要連續行軍、作戰。

第三個原因則是不方便做飯,白天升起,炊煙容易被敵軍發現,晚上就更不可能生火做飯了,容易暴露目標。

給養困難的問題貫穿五次戰役,而這個問題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特別關註。

但很快大家就想到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炒面帶在身上,這個建議是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提出的。

1950年11月8日,李聚奎將軍認為部隊可以攜帶炒面等熟食作為補給。

那時,他正擔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這個建議是他和其他領導同誌一起討論想出來的。

很快樣品就送到了誌司,彭老總和幾位副司令員看了之後特別高興,說做好了,趕緊往前線送。

為此,大後方東北軍民一起幫忙炒面,在10天之內完成了任務。

恐怕敵人也沒有想到,誌願軍就是靠著炒面,扭轉了戰場上被動的局面。

只不過,炒面不可能一直作為軍隊的主食,它的營養成分太單一,無法真正滿足戰士們的需要,所以必須建立起完善的給養保障。

緊接著,戰士們在北韓當地展開了,借糧、種菜和挖野菜工作,作為過渡。

第五次戰役接近尾聲時,1951年5月19日,中央下達了建立後方勤務司令部的決定(簡稱誌後)。

自打這個機構一建立起來,給養的體制和供應方法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來是後勤跟進前線,或開設供應站,後來改成了分區供應,再加上建制供應雙管齊下。

另外,不再將供應站視為單點,要建立起一張兵站運輸網,要確保補給到達每一個部隊、每一個士兵手上。

根據中央的要求,對於不同的情況,補給制度都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很快,這個制度就逐步建立了起來,隨著不斷實踐,它也不斷完善,補給問題不再成為影響誌願軍戰士戰鬥的因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52年給養問題全面轉好,不管是糧食還是副食都能夠按要求供應,還有一定的結余。

第二年的時候,給養供應迅速成熟,這年二月,全軍的儲備已經達到了8個月以上,想副食蔬菜類的可以應付全軍167天的需求。

這下是真正做到了,不僅能讓戰士們吃得飽,還吃得好,大家更有力氣去前線戰鬥。

而從補給體制建立的全過程來看,一支軍隊的後勤對於前線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戰局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那麽,落實到具體層面,戰士們在運輸補給的時候又遭遇過哪些困難和意外?

生命運輸線

誌願軍初入北韓,「聯合國軍」狂妄自大,以冒進的方式進攻,這給了戰士們打運動戰的絕佳機會。

因此,毛主席等領導同誌改變了原來的防守計劃,但這也給後勤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幸運的是補給困難,倒逼補給供應體制的形成與成熟,後勤不再是大問題。

可敵軍的空中封鎖依舊存在,那麽,在具體實踐中,戰士們又曾遇到哪些危險的情況?

有一位機務段蒸汽機車司機,名叫姜啟明,對於當年抗美援朝的運輸工作記憶猶新。

1951年1月25早上8點,圖們機務段的黨委書記找他有事。

很快,謝書記向他還有另外兩名司機,交代了一項重要任務。

就是這天晚上,他們要開一輛「特運列車」,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終點站在元山。

他聽完這個任務後,心中非常激動,因為如果他順利完成這項任務,也相當於是參與了抗美援朝。

首長將這項任務交代給他們,是對他們擁有充分的信心,因此她向謝書記保證,一定會完成任務。

他所在的圖們市,是抗美援朝補給的大後方,專門運輸各類戰備物資。

這天夜裏9點,首長們向他們三位司機握手道別,隨後他們踏上了前往北韓的旅程。

1951年2月13日,列車已經行駛了好幾天,那時他們已經進入了北韓。

但天公不作美,天上下起了大雨,而且他們被堵在了山洞內。

一般下雨天敵機都不會出來,但很快雨停了,敵機的馬達聲又在空中嗡嗡作響,他們發現了列車。

轟炸機投下的炸彈,爆炸濺起石塊,砸到了駕駛室上,所幸面前又出現了一個山洞,列車快速躲了進去。

敵軍見轟炸不成,只能悻悻離開,兩天後,他們抵達了北韓山區,天空中下起了大雪,他們冷得瑟瑟發抖。

他們根本不敢入睡,生怕被凍死,也不敢生火,怕招來敵人,只能挨在一起互相取暖。

不久,他們越深入戰區,列車周圍發生的槍戰越發頻繁。

雪上加霜的是,天空中下起了大雪,而且一下就下了兩天。

雖然敵軍不會再來搜山,但姜同誌身邊的兩位司機都病倒了,所以開車的重任落到他的肩膀上。

他開著列車,為了保持清醒,拿雪往臉上抹,抹得臉發疼。

從北韓南陽到清津站,司機們的夥食都是在當地解決,遇上飛機轟炸就只能餓肚子。

路上,他還曾看到埋葬戰友的誌願軍戰士,那是他頭一次,真切實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1951年3月19日晚上,他們開著「特運列車」,剛從站離開就被夜巡的敵機發現了。

情況緊急,他與兩名同誌急中生智,立刻松開了列車頭。

他開啟了大燈,轉移敵人的註意力,很快敵人中計了,對著車頭狂轟濫炸,還發射了一枚炮彈。

說實話,他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因為他看見火車頭的水櫃開始噴水了,發電機停止了轉動,蒸汽開始泄漏。

那個時候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車頭離車廂越遠越好。

如果車廂不幸被敵軍砸中了,他們看不見前方的路,路線被炸壞後可能整節列車都會損毀。

就在那關鍵時刻,誌願軍戰士的火炮響起,予以還擊。

一架敵機開始冒煙,從空中墜落,緊接著又有一架墜落了,原本還有幾架敵機不死心,繼續盤旋。

見炮兵準備繼續攻擊,他們立刻逃得無影無蹤,危機就這樣,有驚無險地過去了。

1951年3月27日,他們的「特運列車」終於抵達元山。

他們還沒下車,就看見火車站外,站了密密麻麻的群眾和戰士。

姜同誌一下車,一位誌願軍首長過來同他握手,那位首長身形高大、氣質威武,後來他才知道,那就是彭德懷元帥。

他們運輸的這一趟物資,對於第五次戰役至關重要,而他們順利完成了這個任務。

也就是在第五次戰役之後,誌願軍戰士們竭盡全力,終於將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為抗美援朝勝利爭取到了勝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