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看我軍授銜名單:只有朱德能稱帥,其余九人只能稱為「將」

2023-12-22歷史
五十年代,國民黨軍戰犯集中到北京以後,其中有一年齡最大、軍銜最高、高度近視者——原國民黨軍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

王陵基本事不打,但在押期間身上趣事最多。

圖|朱老總

據說在民國之前,王陵基被人問及年歲,都會說「與蔣委員長同庚」,而後來新中國成立後,再問他歲數,他就會說「與朱德同誌同歲」。

王陵基圓滑的一面可見一斑。

從王陵基口中不難知道,朱老總與蔣介石年歲其實差不多。

受了影視劇的影響,我們一般在劇中看到,蔣介石形象上通常要年輕一些,朱老總的就要老一些。

可實際上兩人論歲數只差一歲,蔣是1887年,而朱老總則是1886年。

不過,蔣介石在上海與幫會頭目杜月笙、黃金榮勾連,同張靜江、陳果夫在上海合夥做投機生意的時候,朱老總那時已經是滇軍名將。

當然,兩人那時還都想不到,在未來漫長的革命歲月裏,他們之間會產生很深的交集,而且直接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

以至於人到晚年,蔣介石依然對朱老總念念不忘。

1955年9月,新中國舉行第一次授銜,朱老總、彭德懷、賀老總等十人被授予元帥軍銜。

訊息傳到台灣後,蔣介石盯著這份授銜名單,左看右看,看了半晌後,十分感慨的對宋美齡說:

「只有朱德能稱‘帥’,其余救人只能算‘將’。」

據說蔣介石晚年曾評價朱老總:

「這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讓人看不出來他有本事。」

蔣介石對朱老總的評價那是相當的高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裏,談論開國將帥,朱老總是一個被忽略的人。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愛戴他,知道他是締造共和國的領袖,可我們總是更偏愛那些具有傳奇色彩、個性更加鮮明的開國將軍,如許世友、鐘偉。

之前我們曾反復提到過一個話題,就是開國將軍中誰更擅長打大兵團作戰。

不少人紛紛舉例,如林彪、粟裕、許世友、楊得誌、楊成武等等將軍。

可唯獨忽略了朱老總。

要真正論起來,在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打大兵團作戰的,恰恰是朱老總,無論是林彪、粟裕、許世友等將,他們的作戰風格中都有很鮮明的朱老總指揮打仗的特點。

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朱老總帶出來的「徒弟」。

圖|蔣介石

蔣介石在攫取大權之前,其實沒有指揮過什麽像模像樣的作戰,他也不是從軍隊底層走出來的,玩弄政治手段或許還行,可真正談論軍事,蔣介石是不夠看的。

1886年,朱老總出生於四川儀隴一個佃農家庭,家裏連朱老總在內一共十三個兄弟姐妹,因為過於貧窮,先後夭折了五個,本來出生在這樣貧窮的家庭,是沒有多少機會讀書的,但三歲那年,朱老總被過繼給了伯父,在伯父的支持下,才得以進入私塾。

朱老總讀書的年代正值晚清動蕩年代,清王朝為了挽救自己失敗的命運,在各地編練了新軍。1909年,朱老總考入了雲南講武堂,並與朱培德、範石生、唐淮源、金漢鼎等人成為同班同學。像諸如龍雲、盧漢等等滇系實力派,其實都是朱老總的學弟。

在朱老總同學之中,名氣比較大的是朱培德,當年在雲南講武堂,兩人並稱為「模範二朱」。

朱培德很早就成了手握軍權,聲名顯赫的地方實力派,北伐時期,他率領的滇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當時整個北伐軍一共下轄只有8個軍。而且朱培德與蔣介石關系一直不錯,後來朱培德抗戰前夕去世,蔣介石一度痛苦的不能自已,還下令給戴笠要他調查朱培德的死因是否正常(當然也有另外一個說法,蔣介石為了奪權殺了朱培德,不過似乎不太可能)。

與朱培德相比,朱老總顯得有些大器晚成。

在朱老總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蔡鍔將軍。

蔡鍔對朱老總很賞識,曾有過幾次破格提拔,並且經常叫朱老總到自己家中,當時蔡鍔收藏有不少有關革命思想以及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書籍,朱老總讀了不少,整個思想觀念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蔡鍔

1911年重陽節,蔡鍔在雲南宣布起義,並火線提拔朱老總為連長。

1915年,袁世凱復辟,蔡鍔被軟禁在北京,經營救東渡日本後返回雲南,督師討袁,就在臨回國之前,蔡鍔寫信給朱老總,準備於12月25日在雲南起義。按照約定的日期,朱老總率部趕回昆明,接受蔡鍔指揮,納溪一戰,朱老總率部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激戰,最後攻占納溪,大獲全勝。

當時,袁世凱在雲南主要的力量就是曹錕、陳宧,只要打垮了兩人,對於袁世凱將是致命一擊,曹錕部雖然軍紀敗壞,但兵多將廣,聲勢浩大。

不久之後,因先鋒團總指揮董鴻勛指揮出現嚴重失誤,使蔡鍔軍陷入絕境,當時,曹錕與蔡鍔兩軍對峙於棉花坡,形勢嚴峻,關鍵時候,蔡鍔囑咐朱老總:

「玉階,棉花坡地處咽喉地帶,我軍和曹錕部集結在咽喉兩端,就好比一條河的兩岸。如果我們沖過去炸開那邊的堤岸,曹錕就將陷入滅頂之災,相反,如果曹賊炸了我方堤岸,我軍則會全線崩潰。我調你來,就是要你去炸開對方的堤岸,你明白了嗎 ?」

見此情形,朱老總更不猶豫,立馬表態:

「請總司令放心,朱德保證完成任務。」

朱老總精心設計作戰方案,與曹錕部數萬人激戰,並打垮了敵人,而棉花坡一戰,也讓朱老總徹底名聲鵲起。

圖護國戰爭紀念館

根據朱老總日記記載,1922年3月,他聯合金漢鼎等滇軍將領反對唐繼堯,結果失敗遭到通緝,在金沙江河門縣被雷雲飛搭救。

雷雲飛當時也是聽說了朱老總血戰棉花坡的光輝戰績,十分欽佩,這才出面營救,雷雲飛不僅給錢給物,兩人後來還成為結拜兄弟。

民國年間軍閥混戰,凡在軍中為將者,莫不以軍權為先,可朱老總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朱老總數次放棄唾手可得的軍權,只為了探求更為先進的救國思想。在十月革命以後,朱老總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甚至不惜去職遠赴德國留學。這樣的思想境界,恐怕在當時的國內也是不多見的。

1922年10月,經張申府、周恩來介紹,朱老總在德國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此開始,朱老總的人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在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朱老總都很低調,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從事兵運工作。

1927年1月,根據黨組織指示,朱老總赴江西南昌,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4月又兼任了南昌市公安局局長,而當時第三軍軍長就是朱老總的老同學朱培德。

圖|1916年朱德任胡國軍團長時的照片

從這個情況也不難看出,朱老總在那段艱難歲月裏,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選擇,隨便選擇一種,其實他都有輝煌的人生。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朱培德也在南昌實行清共,朱老總也離開了南昌抵達武漢。

1927年7月,因黨組織準備在南昌發動起義,為了配合,朱老總受黨組織委派又回到了南昌。

整個南昌起義之中,葉挺的十一軍、賀老總的二十軍是妥妥的主力,可也不要忘記,這裏面還有南昌市公安局以及軍官教育團的500人。

盡管在南昌起義中,朱老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可據陳老總回憶:

「朱德同誌在南昌暴動的時候地位不算重要,也沒人聽他的話,大家不過敬重他是個老同誌。」

在舊軍隊之中身居高位,在革命軍隊中只是普通的一名新兵。

這就是朱老總的選擇。

可就是這樣一員革命的新兵,後來卻成為革命的中流砥柱。

圖|朱老總在德國留學時的照片

起義軍南下結果兵敗潮汕,力量絕大部份損失,就只剩下了朱老總在三河壩帶出來的2000余人的起義部隊,士氣低迷,軍容不整,而且一路走一路潰散。

時任起義軍25師師長的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都要走,他們說要南下到上海去尋找黨組織,以便於接受黨的指示。

可作為一員將領,朱老總心裏很清楚,離開了起義部隊的創始人,這支隊伍將更加軍心渙散。

那時的起義軍,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是從舊軍隊中帶出來的,還不算是革命的隊伍。

陳老總自稱自己那時也動搖過:

「我不需要對自己撒謊,也不需要對別人撒謊,我在那種歷史變革的情況下自己腦中真的出現過很多想法。我想著該不該出國去?該不該回到我的家鄉去?我的生活還沒有體驗夠,為什麽要犧牲?我能信任我的朋友嗎?我能去投靠那些當官的朋友嗎?我還要繼續幹革命嗎?比較在那一年,我才只有26歲,很不成熟。」

需要指出的是,在危難關頭,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生路,就連陳老總這樣的人,在面臨選擇是都不免猶豫,更不要說其他人。當時這支起義部隊,在風雨飄搖之中,連以下的幹部大量逃走,據說連林彪都萌生了離開部隊的想法,他是離開以後又回到了部隊,一直到許多年以後,陳老總還對此事印象深刻。

關鍵時候,是朱老總站出來,成功穩定了部隊的情緒。

革命處於低潮期,不是誰都有這樣的勇氣的。

顯然,毛主席有、朱老總也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因為當時環境極其險惡,所以會只開了一天。

圖|南昌起義部隊轉戰路線

會上毛主席提出了「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想法,得到了與會同誌們的一致同意,中國共產黨人從此開始正式重視起了革命武裝力量的建設。

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共產黨建軍一開始是缺乏軍事幹部的。

毛主席領導秋收起義,依托的除了各地的農軍外,也是舊軍隊的一部份,其中盧德銘、余灑度等都是舊軍軍官出生。包括南昌起義時,起義軍中絕大部份也是舊軍官。可這些人中,除了少數人意誌堅定外,大多數還是走到了革命的對立面。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余灑度。

誰能從軍事上領導一支革命的軍隊。

這個答案一直到井岡山會師以後才確立。

在1928年4月這個時間節點上,能夠讓蔣介石關註並且忌憚的,在井岡山上就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朱老總。

毫無疑問,在人民軍隊建立的歷程中,第一次施展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戰役,就是紅軍時期的五次反「圍剿」作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1933年1月,蔣介石調集30個師近40萬兵力進攻中央蘇區,當時紅一方面軍總兵力也不過7萬余人,敵眾我寡的態勢對於紅軍無疑是一次危險。

更為關鍵的是,當時紅軍受到「左」傾錯誤的影響,毛主席不在一線指揮位置上,因此整體的作戰任務就落在了朱老總、周恩來身上。

一開始朱老總是考慮主動出擊,強襲敵守備堅固的南豐,可沒想到的是,南豐急切南下,反倒讓敵人抓住了機會,當時陳誠急於抓住紅軍主力,意圖迫使我軍決戰,因而調動麾下的三路大軍向紅軍擠壓過來。

考慮到南豐作戰形勢已經極度不利,朱老總撤離了南豐,並將主力伺機轉移至敵人側翼,並調紅11軍大張旗鼓,佯裝主力向黎川退卻,當時紅軍這一招假動作,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加上蘇區百姓的支持,陳誠誤以為紅11軍就是我軍主力,也不假思索,大張旗鼓的追。

當時,國民黨軍追擊的第一縱隊在陳誠嚴令下,自宜黃、樂安向南豐馳援,後來陳誠認定我軍主力在黎川後,又下令一縱火速與第二縱隊、第三縱隊會和,因為距離較遠,彼此間隔很遠。

朱老總察覺到這一情況後,決定在敵人必經之路登仙橋伏擊。登仙橋一戰,敵第一縱隊的52師、59師基本全軍覆沒,敵52師師長李明重傷被俘,不久死去。59師師長陳時驥被俘,經我軍改造教育後,成為紅軍大學的教員。

經過登仙橋一戰後,陳誠改戰略戰術為中路突破,第二縱隊以第2縱隊為前縱隊,第1縱隊余部和第3縱隊第5、第9師為後縱隊,由黃陂、東陂地區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利用敵人急於同我軍主力決戰的一個心裏優勢,朱老總仍照前法,以紅11軍佯裝主力向廣昌轉移,並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擺出了一副死守廣昌的架勢。

陳誠果然上當,下令中路縱隊迅速突破,因各部行動不一,只是前路與後路之間拉開了50公裏的一段差距,決定掐頭去尾,專攻敵中路縱隊的十一師,該部是陳誠土木系的主力部隊。

草台崗伏擊戰,紅軍主力包圍敵十一師一場激戰,敵十一師基本全軍覆沒,當時尾隨而來的第九師以及59師殘部企圖救援11師,但被我軍擊退。

至此,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取得順利成功。

整個過程其實不難看出,朱老總在指揮上的匠心獨運。即「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殲敵」。

許多自土地革命時期成長起來的將軍,特別是從紅一方面軍走出來的開國將軍,從他們後來作戰風格中不難看出,他們是繼承了朱老總這種戰略戰術,並且更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朱老總後來很少親臨一線指揮作戰,但這不代表他不能指揮,只是他把目光放到了整個中國這樣一個更大的戰場上。

蔣介石心裏也很清楚,朱老總在我軍之中重要的領導地位。

1937年6月上旬,蔣介石與周恩來等中共代表在廬山會談,提出了讓毛主席、朱老總出國考察,意在削弱和控制中國共產黨,當時中國共產黨非常警惕,開特意致電蔣介石提醒:

「中共中央認為如紅軍改編後三個師上邊無指揮機關實無法進行改編,朱德不能離去。」

【朱德年譜】後來記載此事時也稱: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朱德作為中共和紅軍的重要領袖之一,去留影響極大。中共向國民黨方面強調,為了實作兩黨合作,應承認共產黨的合法性和獨立性,朱德任總指揮不能變。這充分顯示了朱德在中共和紅軍中的重要地位。」

在許多人心目中,朱老總都是如師如父的角色。

圖|朱老總

楊得誌回憶朱老總時就曾稱:

"朱德軍長平時對人很好,有說有笑,從沒見他對人發過脾氣,罵過人。什麽也難不倒他,我們都把他當父親看。"

在諸多的開國將帥中,朱老總實在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