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6位司令員,回國後有什麽待遇?四位升遷兩人被降職

2024-01-13歷史

1953年,隨著中美朝三方代表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宣告結束,誌願軍也陸陸續續地回國。

抗美援朝戰爭中,6位誌願軍兵團司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奇怪的是,6名浴血奮戰的英雄回國後,只有4名得到升遷,另外2名兵團司令不僅沒有升職,反而被降職。

這是怎麽回事呢?這六人分別是誰?同樣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何會有如此差距?

三次入朝的經歷

這6位司令員分別是鄧華、陳賡、楊得誌、楊成武、董其武和宋時輪。而前四名回國後職務都得到晉升。

陳賡,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鄉,出身將門的他一身虎膽,19歲的時候就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投身革命。

抗日戰爭爆發後,陳賡始終穿梭在抗戰前線。在他的指揮下,八路軍多次對日軍造成了沈重的打擊,日軍一度將陳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將他列在通緝列表上。

渡江戰役、淮海戰役都有陳賡的身影,黨中央對於陳賡各方面能力十分認可。

韓戰爆發時,陳賡在越南地區進行考察。得知這一訊息,他徹夜難眠,始終心系祖國安危。不久後,他毅然決定回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他身體不是特別好,黨中央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堅決不讓他去。

但他非常執著,黨中央怎麽也勸說不了他,便允許他前往北韓,但是不能參戰,只能做一些實地考察工作。

1950年,陳賡作為誌願軍副司令,帶領著大批士兵前往北韓境內。

他一到北韓就直奔前線,獲得許多第一手的戰爭資料,並將它們匯報給中央,為誌願軍作戰提供許多寶貴意見。

1951年3月,陳賡擔任第三兵團司令員。面對惡劣的戰場局勢,陳賡總結之前的作戰經驗,提出了坑道戰的作戰方式。

他指出,坑道並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墳墓。它不僅能夠隱藏自己,還能夠在敵人摸不清地勢的情況下,給敵人造成嚴厲打擊。

事實證明,陳賡提出的坑道戰確實有效地阻擊了敵人,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北韓戰場本就艱苦,加上病痛的折磨,陳賡的身體承受不住。無奈之下,他只好回到祖國休養了一段時間。

1952年,陳賡再次請求前往北韓,指揮作戰。他不停匯報戰場形勢,做出周密部署,一直堅持在前線。

1952年6月,他被中央調回國內。

回國後他開始負責組建軍事工程學院的工作,擔任軍事工程學院的院長兼政委。1955年,陳賡被授予上將軍銜。

其余三名升職將領

楊得誌的第19兵團和楊成武帶領的第20兵團,是跟隨陳賡帶領的第3兵團一同進入北韓的。

三個兵團來到北韓之前,北韓戰場已經進行了四次大戰。

我軍在前幾次戰役中,受到重創。

直到第五次戰役,彭德懷元帥派出第3、19、20兵團前往作戰。

楊得誌和楊成武也是兩名猛將。楊得誌帶領士兵展開第五次戰役,並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

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楊得誌指揮第19兵團向敵人發起猛攻,殲滅敵人四千多人。第二階段他指揮士兵在西線牽制美軍,順利完成任務。

連上甘嶺戰役都是在楊得誌的指揮下完成的。

在極為嚴峻的形勢下,楊得誌指揮誌願軍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楊成武積極配合楊得誌作戰,兩人如猛虎一般,勢不可擋,一次次擊退敵人的進攻。

回國後,楊得誌擔任濟南軍區的司令員,楊成武被調到北京軍區,擔任司令員。1955年,兩人都被授予上將軍銜。

鄧華是唯一一個全程參與指揮的誌願軍將領,且擔任指揮最久。

韓戰爆發後,鄧華剛結束在海南島的戮戰,後被任命為第13兵團司令,帶領戰士們奔赴北韓戰場。

鄧華軍事策略精明,為了保證能夠迅速切入戰場,不被敵人察覺,在他的安排下,25萬誌願軍在三日內全部秘密渡河。

作為彭元帥的副將,他是最得力的助手,多次為彭老總解決難題。

後彭元帥生病回國修養,鄧華主動承擔起代理司令一職,精密策劃作戰方案,並作為代表出席和美軍最早的停戰談判。

之後在金城戰役中,鄧華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毫不畏懼,憑借自己多年戰鬥的經驗,從容不迫地指揮著軍隊。

誌願軍冒著槍林彈雨沖鋒,最終殲敵2.5萬人。

這一仗徹底讓美軍喪失抵抗能力,北韓戰場局勢被扭轉。

1953年7月,金城戰役結束,鄧華正式接任誌願軍總司令一職。回國後,他在東北軍區擔任代理司令員。

兩名降職將領

幾位司令員都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巨大貢獻,但有兩位司令員,回國後,非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降職,這是怎麽回事呢?

宋時輪,第9兵團的司令員,也是一名猛將。

他從小就是遊擊隊員,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第5期的學員。20歲時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曾跟隨紅軍參加長征,途中因表現良好,被任命為紅十五軍團作戰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宋時輪留在山東根據地作戰,參加過數次戰役。一次次的磨練也讓宋時輪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一名優秀的戰士。

1950年,他擔任第9兵團的司令員,帶領第9兵團趕赴北韓作戰。

相對於其他將領而言,宋時輪是最早一批趕赴北韓戰場的誌願軍將領。

當時他帶領的第9兵團在山東整訓,接到軍委命令比較突然,他們來不及換棉服,就急匆匆地奔赴北韓。

正是因為這次去的非常匆忙,也為後來他職位的晉升產生一定影響。

他們途經東北的時候,東北軍區提出讓他們在沈陽停留一段時間,為他們籌備一些物資。宋時輪以軍令緊急為由,沒有在沈陽停留就進入北韓境內。

1950年,宋時輪帶領的第9兵團順利到達戰場,剛到前線就遇到了美軍。

面對如此強勁的敵人,宋時輪顯得非常淡定,他巧妙借助地形優勢,利用遊擊戰術,殲滅了全部敵人。

此後的幾次戰役中,宋時輪憑借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指揮誌願軍,消滅聯合國軍兩萬多人,取得非凡的戰績。

隨後組織又給他安排任務,讓他去長津湖圍殲美軍。當時長津湖地區晝夜溫差非常大,晚上氣溫甚至達到零下三十多度。

誌願軍來得比較急,穿著單薄的衣服,僅帶了5萬件軍大衣,但5萬件軍大衣根本不夠。

他們將一切能穿的東西全部裹在身上,但還是難以抵擋蝕骨般的寒冷,不少將士還沒上戰場就倒在冰天雪地中,一幅幅令人心痛的冰雕畫面浮現眼前。

後來抗美援朝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我軍士兵傷亡慘重,這件事也成了宋時輪心中永遠的傷痛,它就像傷疤一樣永遠的留在了宋時輪心中。

1952年,宋時輪回國時,走到中朝邊境,突然他停下腳步,望著長津湖方向,眼中飽含淚水,隨後他深深地向長津湖方向鞠了個躬。

北韓戰場上嚴重的減員,對宋時輪回國後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回國後,宋時輪沒有繼續在一線工作,而是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從事後方的軍事教育工作。

從職級來說,相比於此前的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的職務降低了。但祖國沒有因為這一次戰役就否定他,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

1899年,董其武出生於山西河津,20歲考入閻錫山創辦的學兵團,28歲加入傅作義的部隊,成為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

他和其他將領不同,他是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投誠過來的。

1949年,董其武擔任國民黨省政府主席,受傅作義影響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他自知國民黨氣數已盡,同意了中國共產黨的請求。

他帶領4萬多名綏遠軍起義,最終促成綏遠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綏遠軍政治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董其武過來後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沒有因為他過往的錯誤而輕視他。

1951年9月,他主動請求奔赴北韓戰場,後得到中央的允許,便帶領第23兵團立即出發。

董其武前往北韓時已經接近戰爭末尾,他並沒有帶兵打過仗,只是負責誌願軍後方。

這項工作聽起來簡單,實際上非常艱巨。

眾所周知,軍隊的後勤補給非常重要,美軍經常動用大規模兵力來襲擊誌願軍後方。

董其武便帶領第23兵團勇敢地承擔起修建、維護機場的任務。

他們冒著隨時可能會被美軍轟炸的危險,用最短的時間修建了3條長2000米、寬60米的主跑道,還修建了8個長1500米、寬30米的飛機停機坪,以及其他基礎設施。

韓戰後期,雙方進入邊談邊打的階段,誌願軍的空中力量得到大振幅的提升。

回國後,他帶領的第23兵團被改編為69軍。主席非常看重他,想把他調到大軍區擔任副職,但他拒絕了,他說想要留在69軍。相比於之前的司令,他的職位確實是下降了。

6位司令員兢兢業業,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黨中央不會忘記每一個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人民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