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0萬誌願軍漢江陷絕境,眾將一籌莫展,彭總被迫使出悲壯一招

2024-04-28歷史

誰也想不到,一支曾經被解放軍包圍到快崩潰的部隊,後來居然成為20萬誌願軍的救星。

曾澤生率滇軍六十軍起義,是解放戰爭史上一段佳話。起義部隊以軍的完整建制,參與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立下赫赫戰功。

不過這個六十軍起初打的並不是很順心,抗美援朝戰爭中前三次戰役雖說都參加了,卻打的不出彩,與三十八、三十九軍等頭頂主力相比差距明顯。

作為國民黨軍起義過來的部隊,自曾澤生以下,官兵人人無不欲改變舊面貌,但打不好仗一切都難說。曾澤生一度背上很大壓力,曾自暴自棄地說,讓我到三十八軍去當夥夫。

入朝各軍打不好的多的是,彭總曾經當面罵的一位兵團副司令和軍長擡不起頭,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為什麽曾澤生就壓力這麽大呢?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曾澤生六十軍起義前後的情況。

一、優待改編

曾澤生六十軍是滇軍主力軍,滇系勢力遠遠不如桂系和川軍,兵少力薄,一直處在國軍嫡系與雜牌鄙視鏈中的最底端。

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六十軍自然而然形成了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心態,打仗出力向前,用實績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不過這都是一廂情願。

1946年4月曾澤生率部到東北後,本來勁頭挺大,結果一到東北就被處處算計,六十軍三個師,分別受杜聿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新一軍和新六軍指揮,曾澤生只能指揮軍直屬隊和一個工兵連,曾澤生憤憤不平地說,成了「空軍」司令。184師在海城被解放軍圍攻,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和杜聿明、廖耀湘有矛盾,拖延不救,潘朔端最終率184師起義,曾澤生就是從184師起的家,此事對他本人和六十軍其他部隊打擊都非常大。

長春之圍,六十軍是後娘養的,糧食接濟不上,兵員也無從補充,曾澤生受盡了中央軍和東北坐地虎的欺負,起義前夕蔣介石還命令六十軍一定要突圍,士兵們長期吃不飽飯,走路都成問題,還突什麽圍。

所以後來全軍起義,都是一點點造成的,不完全是軍事原因。

東北野戰軍接受曾澤生六十軍投降後,給予極大優待,除將番號改為五十軍,給部隊派了政委和政工幹部,其他基本沒有做太大改動,曾澤生和他的幾個親信師長、絕大部份團長,都維持不變。

從長春撤出來之後,五十軍移駐吉林九台進行休整補充。東北野戰軍把曾澤生原來指揮的三個師和直屬隊全都歸還到原建制序列,曾澤生進東北打了三年仗,居然直到起義了才能真正指揮自己的部隊,這也是咄咄怪事。

不用說,曾氏對中共自然是感激涕零。

東野也很貼心,派去的政委徐文烈就是雲南籍,與曾澤生很談的來,工作配合也很默契。

東野入關南下打到中南地區,五十軍奉命南征,一度打到川東、鄂西。

1950年10月24日、25日兩天時間,五十軍迅速開到丹東、輯安(今集安市),然後與兄弟部隊一起秘密進入北韓。

二、臨危受命

五十軍當年跟日本鬼子幹過,打的不丟人。解放戰爭中亦曾在東北堅守吉林城,令東北民主聯軍久攻不克,蔣軍方面譽之為「吉林大捷」。此戰大捷雖然稱不上,但至少是旗鼓相當,比同時期國民黨軍其他部隊打的要好。

起義後參加南方的解放戰爭,打國民黨軍殘兵敗將也是風卷殘雲。

但五十軍仍然心懷耿耿,力圖打一場和其他解放軍部隊一樣甚至超越之的戰役,以證明滇人能戰。

現在機會來了。然而一上北韓戰場,面對空前強大的敵人美軍,五十軍在前兩次戰役中發揮的很一般,與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二軍這些四野王牌比可以說相去甚遠。

部隊上下、部隊之間議論很多,說五十軍戰鬥力一般化,只能捏捏軟柿子。

曾澤生憂憤不止,口吐怨言,說我這個五十軍軍長不幹了,情願到三十八軍當一名炊事員。

其實曾軍長完全沒必要這樣,無論是四野首長還是彭總,都非常照顧曾澤生。曾澤生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之前下川東作戰時就已經十分難受,正常行軍走路都非常困難。起初,四野首長不打算讓曾澤生入朝,讓他繼續治病,但曾澤生找到譚政幾次主動請戰,這才得以入朝作戰。

抗美援朝前兩次戰役,主打的節奏是突然、迅猛、進攻。這正是四野幾支王牌部隊的特長,而非五十軍的特點,所以雲山遭遇戰、第二次戰役等激烈的戰鬥,三十八軍等部隊打的很漂亮,而五十軍表現平平。

直到第三次戰役,五十軍才抓住機會,殲滅了英軍奧斯特來復槍團所屬的一個營,及其第八騎兵坦克直屬中隊,擊毀和繳獲坦克31輛,裝甲車和汽車24輛。戰果還算可以,受到誌司的表揚。

但五十軍整體表現仍然弱於其他主力部隊的情況並未改變,直到第四次戰役突然打響,誌願軍遭到一次未曾預料到的危機,五十軍才得以站到風口浪尖,抓住了證明自己的好機會。

什麽危機呢?美軍發動的快速反擊。

誌願軍前三次戰役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熟悉戰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自第四次戰役開始直到韓戰結束,誌願軍再也沒取得像前三次戰役一樣的大勝,敵我進入相持和均勢,誌願軍再也無法動輒包圍美軍重兵集團,再無無法動輒狂飆突進上百公裏。

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以李奇微為代表的美軍高級指揮官改變了作戰指揮原則。此前麥克阿瑟的指導思想是:盡可能地向前推進,直到能夠到達由後勤供應能力制約的那條力量平衡線為止。

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思路拿來打菜雞自然很有效果,如果不是誌願軍出手,北朝估計要亡國。但一旦遇到擁成熟且獨立於西方軍事體系的中國,麥克阿瑟這種只顧迅猛不顧周全的策略,迅速暴露出孤軍冒進、側翼漏風、前後斷線的巨大缺陷,誌願軍前三次戰役用迂回包圍、穿插分割戰術屢屢得手,就是抓住並利用了美軍這種缺陷。

五十軍之所以表現不好,就是因為其作戰風格擅守而不擅攻。

三、看似必死的任務

為了充分說明五十軍漢江南岸阻擊戰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得再花費一些筆墨把此戰的大背景和重要意義講清楚,否則會錯把這場阻擊戰當成普普通通的阻擊。

李奇微到任第八集團軍軍長之後,采取了和麥克阿瑟截然相反的策略,簡言之,以打擊和殺傷中朝軍隊有生力量為主,以攻城奪地為輔。

眼熟嗎?這和我軍一貫主張的作戰思想高度近似。可見不論中西,不論裝備技術水平如何,在終級軍事規律的探索上,大家都是一致的。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李奇微部署了一系列反擊作戰,正是這一次快速的全面的反擊作戰,迫使誌願軍在沒有從第三次戰役的消耗中恢復的情況下,被迫投入第四次戰役。

當時20萬誌願軍主力部署在漢江兩岸,李奇微也不準備漢江沿線的故都漢城,就以中朝軍隊為目標,發動「屠夫行動」。目的就是殺人。

當時有美國記者說,取這樣的名字,是不是對國際觀察有消極影響。李奇微回答說,戰爭就是這樣,我們沒必要因為殺人而愧疚。

美軍後勤供應非常快,無論是糧食彈藥、重型裝備還是兵員,速度都幾倍於誌願軍。當誌願軍還日夜等待來自後方的糧食、棉衣時,美軍已經迅速完成整補,並利用這個時間差向誌願軍發動猛烈進攻。

這一情況給誌願軍上下,乃至遠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帶來極大震撼。毛主席最初打算透過抓緊反攻的方式粉碎美軍這次攻勢,但了解到前線誌願軍戰鬥力沒有恢復、情況極其困難之後,修改了初衷,即穩住態勢,至少不能像一線有些將領提出的一樣主動撤退到漢江以北。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彭德懷、鄧華、韓先楚等制定了「西頂東反」的策略。

即以少部份兵力在西線頂住美、韓軍主力的進攻,而以我軍主力在中線和東線擊潰美韓軍一路,進而擴大戰果,最終使敵人全線動搖而後撤。

這個原理,和紅軍早期在江西蘇區反「圍剿」作戰的思想頗為相似。

東線和中線的學問在於如何精準把握出擊的時機和力度,以求在最恰當的時機殲滅大股敵人,過早則抓不住大敵,過晚則有失控危險。這對善於主動進攻的我軍來說問題並不大。

真正的難題在西線。

美軍主力集中在這個方向,我軍是久戰而疲之師,怎麽抵擋美軍的絕對火力優勢呢?這場阻擊戰,勢必要付出極大犧牲。

彭總選中了五十軍。

四、一戰揚名

彭總是高明的戰略家,也是慧眼如炬的帶兵聖手。

前三次戰役打下來,把各個軍的作風、特點和能力基本弄的很清楚了,五十軍發揮不出彩,但這個軍的獨特之處也是別人所不及。

五十軍善守,其士兵大多是雲南老兵,自幼慣於爬山,軍事技術訓練極好,能吃苦耐勞,能死守陣地,在嚴重困難情況下,沒有命令能死守不退,作戰團結,鄉土觀念重。

彭總觀察了解到,五十軍無論到何地,都會迅速構築好警戒陣地和掩蔽工事。這些看似平常的動作,在實戰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尤其面對火力較強的美軍更有用處。

基於此,彭總命令五十軍在全軍陣線最南端的漢江南岸,與三十八軍的一個師共同構成防線,堅決在漢江南岸阻擊美軍,一方面為第二線的主力部隊休整爭取時間,一方面為鄧華指揮的中線和東線部隊創造戰機。

曾澤生受領了這個重大任務,對全軍官兵說,這是我五十軍出國後的頭等任務。全軍上下無不為之激動。

命令一經明確,五十軍進入相對熟悉的節奏,幹的非常熟練自如。

曾澤生明確的幾大戰術要點:

第一,控制堅固陣點,一線陣地不要放置過多兵力,以免為敵殺傷。

第二,註重陣前反擊,目標是敵方一個連或數個連的兵力,如果抓不住,寧可不打也不要浪打。

第三,主力隨時控制在手,以備突擊。

可見,五十軍的防禦,並不是一味躲在工事下面死扛,也是相當靈活的,只不過其技戰術以地形地物為基本依托,只能打陣地或工事周邊的小規模進攻,這與解放軍主力部隊的機動進攻區別還是很大的。

不過在防禦作戰中,這種打法很吃香。美軍25師打五十軍118師444團守衛的修理山,打了八天,感覺打的差不多了,25師一甩手要越過這座山繼續向前進攻,把後方交給土耳其旅。誰知剛一換防,我五十軍也正在換防,居然趁這個時候猛反擊,重創了土耳其旅。

149師447團死守白雲山、光教山陣地,激戰11個晝夜,以傷亡344人的代價,頂住美軍兩個團的輪番攻擊。

我們講,單以火力而論,美軍一個加強團級戰鬥隊,約相當於解放軍一個師的火力。可想而知,447團遭遇的是什麽級別的進攻。戰後,經誌願軍總部批準,五十軍給447團頒發了「白雲山團」的榮譽稱號。

這場仗打的相當艱苦。

美軍發現五十軍堅守的意圖後,立即改變了企圖迅猛前進的打算,而以轟炸機、坦克、車載機槍、高射機槍等,逼近五十軍防守陣地進行近距離火力覆蓋。

由於我軍嚴重缺乏重武器,尤其是反坦克武器特別少,美軍甚至敢在我陣地前百余米甚至五十米的距離,進行密集射擊,打得我軍擡不起頭。

五十軍打到最後,傷亡多達一半。

彭總後來根據陣前上報的數據,概括地總結,五十軍只剩下七個營的戰鬥力。

按我軍兵力配備原則,一個軍三個師九個團,約有二十七個步兵營的戰鬥實力。五十軍打成這樣,何止傷亡一半,而是傷亡大半,嚴重傷了元氣。

不過五十軍的一番苦戰沒有白打,美軍主力集結於西線,為東線橫城方向的反擊戰創造了良好戰機。

與此同時,誌願軍各部都在密切觀察五十軍的戰況,這次不是議論和旁觀,而是真正的學習。我軍在解放戰爭中形成了善於進攻而不善於防禦的作戰特點,這場仗換哪支東野主力來打,都不會比五十軍打的更好。

一同在漢江南岸防禦的三十八軍112師傷亡比例比五十軍更大。

最終,五十軍結束了長達十四晝夜的戰鬥,疲憊不堪地從一線陣地後撤。

經此一戰,整個誌願軍無人再敢等閑以視五十軍,紛紛從五十軍的戰鬥經驗中學習總結。後來誌願軍基本轉入防禦和相持階段後,歷次作戰,均有五十軍經驗的影子。

韓先楚盛贊,入朝以來,五十軍這半個月的阻擊戰打得最好。

曾澤生泣不成聲,一半為傷亡過半的官兵,一半為五十軍終於翻身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