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5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為何敵人未將鐵索炸斷,劉文輝:我才不傻

2024-01-19歷史

1935年5月24日,中央紅軍的長征之路來到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大渡河,河面寬達300余米,水急浪高,漩渦眾多,兩岸是陡峭的山峰和深邃的峽谷,唯一的通道是一座鐵索橋。

這裏無疑是一道橫在紅軍面前的天塹。 然而,安順場並非只是大渡河的終點,它是歷史的見證。70多年前,太平天國的冀王石達開也曾被困在這裏,就在同一個月份,河水高漲,大雨傾盆,太平軍雖然嘗試用竹筏強渡,但最終全軍覆沒。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渡河卻依然如故,河水湍急,兩岸峭壁。但這一次,紅軍決心要渡過河去,他們用繩索和竹筏,一次又一次嘗試。

在這生死之渡中,紅軍展現出了無比的勇氣和決心,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擋他們的前進。 安順場,是一個歷史的節點,也是一個生命的節點。

在這裏,紅軍用他們的堅韌和勇敢,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的頑強生命力。他們的事跡,將永遠被人們銘記,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面對同樣命運的紅軍,蔣介石自信滿滿地斷言:「隨後,他立刻進行軍事部署,派遣國民黨將領薛嶽率軍追擊紅軍,然後又命令四川軍閥劉文輝對安順場一帶進行包圍。

此外,他甚至給劉文輝下了死命令: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劉文輝並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意思行動,反而在瀘定橋上玩起了瞞天過海,撤掉了橋板,最終幫助紅軍順利過橋。

事後,有人問劉文輝為何不炸橋,他淡然地回答:「炸橋?我才不傻呢!」那麽,是什麽原因促使劉文輝違反了老蔣的命令,讓紅軍「溜」了過去,這其中是否有什麽隱情?

在抗日戰爭的緊急關頭,中共中央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果斷決策:紅4團接到命令時,距離瀘定橋還有240裏,但他們毫不猶豫,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立即釋出緊急命令。

在傾盆大雨中,紅軍先鋒團以無比堅韌的決心,一往無前地在又窄又滑的山道上疾馳一夜,終於趕在國民黨援兵之前,成功地到達了瀘定橋西岸。

然而,橋面上的木板已被劉文輝拆除,只剩下13根冰冷的鐵索鏈,而敵人在東橋頭也布置了陣地,不斷向西橋頭射擊。

面對這個緊急時刻,紅4團從二連挑選出22名英勇無畏的戰士組成奪橋突擊隊,他們每個人背著衝鋒槍,腰間掛著手榴彈,手持駁殼槍,迎著敵人越來越密集的火力,帶著必勝的信念和視死如歸的勇氣,勇往直前地攀著鐵索前進。

接著,三連全體戰士每人攜帶一塊木板緊隨突擊隊,一邊鋪橋一邊不停地沖鋒。

當突擊隊的速度越來越快,對岸的敵人目瞪口呆,全被紅軍勇士的無畏氣概震懾,紛紛掉頭逃命。經過兩小時的激烈戰鬥,我軍成功奪占瀘定橋,為大部隊擺脫險境開辟了生命通道。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跡。蔣介石大怒,他沒料到紅軍能迅速飛過瀘定橋,而劉文輝竟違抗命令不炸橋。

於是,他找來劉文輝興師問罪。

"劉文輝早已有所準備,他鎮定自若地回答道:"

蔣介石聽聞劉文輝的話後,雖然內心十分不滿,但因為情況已經如此,無法挽回,所以沒有像對付王家烈那樣收回西康地區的兵權,只是象征性地批評通報後就不再追究。

那麽,劉文輝為何沒有炸瀘定橋呢?實際上,他有自己的考慮。劉文輝是川康邊防總指揮,雖然表面上聽從蔣介石的命令,但內心卻並不認同。

1929年,劉文輝與其他人士共同發起反蔣行動,痛斥蔣介石的無所作為,一時之間,反蔣運動風起雲湧。然而,由於蔣介石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並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得唐生智的隊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而劉文輝又因為地理位置偏遠,無法給予軍事援助,最終,這場反蔣鬥爭以失敗告終。

然而,就在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劉文輝看到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的討蔣聯軍,不禁喜形於色。

他暗中調遣軍隊,準備與馮、閻聯軍一起,與蔣介石決一死戰。

張學良的突然援助,使劉文輝的反蔣計劃落空。兩次反蔣行動讓蔣介石對劉文輝恨之入骨,將其視為心腹大患。在1933年的「二劉大戰」中,蔣介石抓住機會,支持劉湘,成功擊敗劉文輝,迫使其退守西康。

此後,蔣介石不斷削弱和打擊劉文輝的部隊,並嚴密監視他,以此來鏟除這個異己勢力。

劉文輝對形勢有著清晰的判斷,他最大的威脅並非紅軍,而是老蔣的嫡系部隊可能借追剿紅軍之名侵入西康,進而威脅到他的地盤。

出於這樣的考慮,他沒有執行炸橋的命令,為紅軍的勝利留下了機會。為了向蔣介石表明自己的服從態度,他還是拆走了橋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文輝是個深思熟慮的人,他明白蔣介石的政權缺乏民心,早晚會被推翻,而代表人民的紅軍最終會取得勝利。

因此,他的內心更傾向於紅軍。

1949年12月9日,劉文輝與其他國民黨將領在彭縣共同宣布起義,以全新的面貌投身革命事業,為川康地區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這個角度看,劉文輝當初沒有炸橋的決定,無疑是他與紅軍「合作」的表現,也為自己留下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