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讓馬英九落淚的林覺民,24歲犧牲,妻兒留在大陸結局如何?

2024-04-08歷史

馬英九在拜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後發表了短暫的講話,他還讀了在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林覺民烈士寫給妻子的訣別書。

當念到「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一句時,他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哽咽落淚。他被烈士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深深打動。許多台灣省的網友也感慨,黃花崗烈士墓竟被保存得如此之好。

為這封訣別書感動而落淚的遠不止馬英九一人。這封訣別書曾放在行禮中被土匪搶去,就連土匪讀完後也淚流不止,連忙道歉並將所有財物歸還。

從小立誌救國

林覺民1887年出生於福建閩縣一個世家,被很多人熟知的大才女林徽因就是他的侄女。林覺民從小被過繼給叔父林孝穎,而林孝穎飽讀詩書,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在家中開館辦學,親自教育林覺民。

林覺民生長於動蕩的時代,青年時期經歷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等影響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對他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影響。

尤其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的家就離林覺民家不遠,林旭英勇就義的訊息傳來後,周圍的大人議論紛紛,認為他在尋找救國的道路,卻未經審理就被處死,很冤。

這對正處於叛逆期的林覺民影響很大,他開始反感科舉考試。盡管後來嗣父強迫其參加縣學考試,他只在試卷上寫了一句「少年不望萬戶侯」來表達追求獨立人格的意誌。

林覺民強烈要求進入新式學堂學習,此後他先後在蒙學堂和全閩大學堂文科學習。學校不僅傳授新知識,也傳授新思想,這段時間林覺民思想進步很快,認識到只有透過革命,才能改變國家腐朽落後的現狀。

1904年,清政府曾出台政策,規定大學堂畢業的學生獎予進士出身,高等及中等程度學堂畢業生獎予舉人出身,從而產生了大批進士和舉人。但實際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找不到出路,一時間矛盾叢生。

林覺民

這些接受過新思想教育的年輕知識分子,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以及列強的欺壓,有強烈改變現狀的願望。後來也正是這批年輕人,推動了中國的革命,而林覺民便是其中之一。

畢業後,林覺民雖然沒有穩定的工作但卻過得很充實。他與幾個誌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創辦「閱讀社」,用來宣傳革命思想。他還參與了全省「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工作,並加入了漢族獨立會,從事反清革命工作,他的任務是在新軍隊伍中做宣傳。此外他還忙碌於演講和寫作。

1905年,由嗣父做主,林覺民與陳芳佩(字意映)結為夫妻。陳芳佩出身於書香門第,能詩善文。這雖然是封建包辦婚姻,婚前兩人只見過寥寥數面。但婚後兩人情趣相投,非常恩愛。

後來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回憶初婚時與妻子的快樂時光:「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說?」

林覺民非常憐愛妻子,凡事都盡量為她安排周到,唯有一次惹妻子生氣。那天晚上兩人聊到生死的話題,林覺民說:「人總是要死的,與其讓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妻子一時沒理解他的意思,覺得他沒心肝,有點生氣,轉過身去不再說話。

林覺民趕忙解釋道:「你的身心如此柔弱,假如我死在你前面,你怎麽承受得住失去我的痛苦呢?我先死,你必定要吃很多苦。這樣我於心不忍。所以才說,寧可你先死,讓我來承受痛苦。」

婚後一年,陳芳佩便生下長子,讓家庭更加美滿。不過林覺民並未沈浸在個人的幸福之中,當時對時局不滿的知識青年,往往選擇到日本留學,尋找救國道路。

林覺民也辭別妻兒踏上了留學日本的道路,後來進入日本慶應大學攻讀哲學,同時還兼修英語和德語。在留學期間,他順理成章地加入了同盟會。

這些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經常聚集在一起談論時局,他們對清廷的腐朽極為痛恨,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林覺民認識了很多革命誌士,與黃興等革命領袖關系要好,也很被孫中山看重。

又一次不辭而別

1910年底,孫中山等同盟會骨幹開會商議,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不久黃興等人在香港成立了起義領導機關,籌備起義準備工作。

在東京留學的同盟會成員聽到訊息後紛紛趕回國內參加起義,林覺民的任務原本是回福建策動響應,但由於缺乏人員,黃興決定把力量都集中到廣州。

為了加強力量,黃興派林覺民回福建挑選誌士參加廣州起義。林覺民突然回到家中,加上街上許多留學日本的青年也突然回來,每天家中進進出出,非常熱鬧。

嗣父感覺非常奇怪,問林覺民:「又不過年又不過節,怎麽都跑回來了。」林覺民謊稱日本學校放假,有日本同學要來浙江遊玩請他作陪,所以來不及寫信通知。

林覺民只在家中停留了10天,他先是找到同盟會福州支部報告情況,在他發動下許多人都自願報名要參加起義。最後支部開會決定推選6人前往廣州。

另外福州還挑選了「選峰」隊員,即敢死隊員。因為革命黨歷次行動,調遣總有困難。事後總結,必須要有義勇之士,才能成功。後來參加黃花崗起義的人員就是以「選峰」身份投入戰鬥的。

福州的「選峰」隊員選拔非常悲壯。原本只打算挑選500多人,由於林覺民發動得力,報名人數太多,名額不夠分配,最後增加為800人。

轉眼之間,又到了離家之際。參加起義,九死一生,林覺民早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看著眼前柔弱的妻子,他內心非常矛盾。

同盟會

後來他在【與妻書】中寫道:「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

原來林覺民和妻子結婚後不久,在參加一次革命活動時遭到政府搜捕,急忙逃去廈門並打算前往南洋避風頭。他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父親,謊稱自己有急事要去南洋。

剛剛結婚的妻子聽到丈夫突然不辭而別,鼻子一酸便落下淚來。嗣父也非常生氣,第二天一大早就搭船去廈門,想阻止林覺民去南洋。然而找了三天,走遍了大街小巷和各個旅館都沒有找到林覺民。

其實這時林覺民已經得到訊息,事情並未牽扯到他,於是又返回了福州。看到突然不辭而別卻又神秘地出現在自己眼前的丈夫,陳芳佩喜極而泣。

她撲在丈夫懷裏說:「以後要出遠門,一定要先告訴我,我願意跟你一起去。」妻子的眼淚打動了林覺民,他答應以後不論去哪裏,都會帶上妻子。

這次去廣州參加起義,可謂赴湯蹈火,而妻子已經有8個月身孕,他又怎麽舍得讓妻子與自己一起去冒險呢?林覺民曾告訴妻子,寧願讓她先死,以免承受離別之苦。

但真到了這一刻,他自然是於心不忍,只能違背自己的承諾。這一次,他依然不辭而別。也許出門前他就想過,這一別很可能就是永別。

但革命者以天下為己任,只要能挽救國家,個人小家破碎又何妨?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毀家紓難」吧!

起義前夕,林覺民到香港接人,住在濱江樓,輾轉無法入眠。想到自己離家時對妻子對父親沒有任何交代,假如自己犧牲了,他們物資上到不至於陷入困境,精神上必然遭受重大打擊。

他提筆分別寫下【稟父書】和【與妻書】兩封信,托付友人:「我死,幸為轉達。」

在【與妻書】中開頭便說:「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與妻書】

英勇就義

起義原本分10路出擊,攻擊廣州各個重要目標,計劃非常周密,但起義前夕出了事。

先是同盟會員溫生才未經批準前去刺殺廣州將軍孚琦,雖然成功卻引起廣州當局警覺。而從越南和日本購買的大批武器未能按時運達,使香港的同誌大多沒有裝備。南洋方面的籌款活動也走漏了風聲。

廣州當局加強了戒備,除在道路設卡日夜盤查巡防外,兩廣總督張鳴岐還突然調了一個營入城,並將駐城外同情革命黨人的新軍全部繳械。廣州城內一時風聲鶴唳。

情況有變,陳炯明建議暫緩起義,黃興無奈下令在港待命的部隊停止向廣州進發,已經到廣州的隊伍各自隱蔽,以躲避搜捕。

但第二天又傳來新訊息,順德方面調來廣州準備鎮壓起義的巡防營中有自己的同誌,而且他們準備響應起義。

同時林文、喻培倫等誌士聽到暫緩起義的訊息後很生氣,跑去質問黃興。革命義士從南洋、日本等地不遠千裏趕來,為了籌備起義花了海外華僑這麽多錢,現在突然不幹了,大家豈不成了騙子?而且隱藏在廣州的人和武器萬一被搜到怎麽辦?

他們認為革命總有風險,即使失敗了,大家犧牲了,也可以作為宣傳以振奮人心。

起義劇照

黃興聽了大家的意見非常激動,決定次日舉行起義,連夜致電香港催同誌們前來。然而當晚的夜班輪船已經開走,第二天早上又只有一艘船,在香港的同誌很難準時趕到。

這時,湖南老資格革命黨人譚人鳳從香港趕到廣州,要求黃興再延期一天。時間一再改動,黃興實在無法向同誌們交代,果斷拒絕了譚人鳳的提議。

由於大部份人員未能趕到,參加起義的人員只有兩三百人,原先的十路進攻計劃也被改為4路。黃興親率一路進攻兩廣總督署,林覺民便在這一路當中。

起義當天,黃興率領隊伍攻入督署後才發現,總督張鳴岐及其手下早已經逃走。於是便調頭去打軍械局,途中與趕來鎮壓的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遭遇。

激戰之中,林覺民腰部中彈倒地,他忍痛爬起來繼續還擊,結果又數處中彈,渾身是血,最後力盡而被俘。黃興也在戰鬥中受傷,由於寡不敵眾,只有數人突圍,其他各路也告失敗。

張鳴岐和李準曾親自審問林覺民,他泰然自若,縱談世界局勢,痛斥清廷腐朽,勸誡清吏洗心革面,革除暴政,建立共和。

被關押期間,他不吃一粒飯,不喝一口水,以絕食抗爭。受盡了酷刑,體無完膚。最終被當局判處死刑,於1911年5月3日英勇就義。

起義雖然失敗,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烈士們用自己的鮮血,激發了革命義士的鬥誌,也喚醒了許多麻木的人。

孫中山對起義給予極高的評價:「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

果然,不到半年後,武昌起義便獲得成功,因為有了黃花崗起義的鋪墊,各地雲起而響應,最終推翻了清朝的統治。

黃花崗烈士墓

尾聲

林覺民犧牲的訊息傳來後,陳芳佩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面。因受刺激太大,提前生下次子林仲新。不幸的是,陳芳佩終因抑郁成癆,兩年後便與世長辭。而烈士的長子也在5歲時不幸夭折。

林仲新在國民政府資助下,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後來到南京立法院工作。爺爺特意定做了一個鐵匣用來保存林覺民的兩封遺書,並把鐵匣交給林仲新,要他務必好好保管。

當時林覺民的【與妻書】被編入中學國文教科書,很多學生都會背一兩段,在社會上知名度也很高。

抗戰爆發後,林仲新要隨政府遷去武漢,由於戰火紛飛,他害怕遺書搞丟,便將鐵匣交給堂弟林性奎,讓他帶回福州老家保管。

由於戰爭破壞,交通不便,林性奎要先坐火車到鷹潭,再換汽車去南平,然後坐船轉到福州。汽車連夜行駛,剛過邵武時,天還麻麻亮,突然路邊竄出一夥土匪,要攔路搶劫。

司機一腳油門本想直接闖過去,不料沒開出多遠,前方便橫著一根圓木,把路封死。一個土匪沖上來,拿槍頂住司機腦袋,啪啪給了他兩耳光。隨後便開始搜車上的人和行李。

土匪開啟林性奎的皮箱,搜走了裏面的銀元。這些他倒不在乎,趕忙撿起散落在一邊的鐵匣抱在懷裏。不料此舉引起了土匪的註意,以為鐵匣裏有什麽寶貝,一把搶了過去。

土匪蠻橫地砸開鐵匣,才發現裏面居然只有一條寫滿字的手帕,拿來手看了看似有想毀掉的樣子。這下急得林性奎大哭,哀嚎道:「司令呀!這是林覺民烈士的遺書呀!別的你拿去好了,請把手帕還給我。」

土匪頭子一聽楞了一下,連忙問:「你是林覺民什麽人?」

林性奎告知了自己的身份,並講訴了堂哥讓自己保管遺書的來龍去脈。土匪聽完態度也好了很多,又開啟手帕把上面的字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只見他也是一邊讀一邊落淚,讀完之後竟然雙手合十,連連作揖向林性奎道歉。之後又恭恭敬敬地把手帕折好,放回鐵匣內,雙手交還給林性奎。他還叫手下把剛剛搶的銀元也如數奉還。

解放後,林家後人也得到了照顧,林仲新曾擔任漳州市糧食局副局長。後代們也人才輩出,只是他們都很低調,並不想沾祖先的光,商量後決定不再出面接受媒體采訪,所以關於他們的近況很少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