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唐朝詩人王勃:時運不濟、天妒英才的傳奇人生

2024-08-09歷史

王勃,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 27 歲時便英年早逝。

王勃,約生於650年,字子安,祖籍祁縣,後遷絳州龍門通化(今山西萬榮縣)。祖父為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父親是唐朝官吏王福畤。

王勃出身太原王氏望族,其祖父王通乃隋朝大儒,聲名遠揚。王、杜兩家世代交好,其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傳說,這詩是專門寫給杜甫的爺爺杜審言的。而【滕王閣序】中「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也是參照了杜審言堂兄杜易簡對他的誇贊。

王勃自幼成長於書香門第,聰慧過人,是當之無愧的神童,別人還在嗷嗷待哺,他就會識字了。

王勃6 歲就能出口成詩,展現出非凡的文學天賦。9 歲時,他撰寫【指瑕】十卷,並指出了【漢書】中的諸多錯誤,其才華令人驚嘆。

12 至 14 歲期間,王勃潛心研學【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典籍,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都有深刻領悟。

16 歲時,王勃進士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李唐最年輕的朝廷命官。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也正是這個16歲啊,竟成為了王勃這一生命運的分水嶺。

然而,天才往往狂傲,王勃亦不例外。年少成名使他自視甚高,這也為他後來埋下禍端。

唐高宗時期,高宗對王勃頗為賞識,令他與皇子們往來,還讓他擔任沛王府修撰,與沛王李賢成為好友。一日,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寫了【檄英王雞文】為沛王助興。結果,此文章還傳到了唐高宗的手中,唐高宗卻認為此文問題。

首先,唐高宗覺得兩位王爺鬥雞本身是不務正業的行為,王勃不但不進行勸誡,反而創作檄文助興,行事荒唐。

另外,【檄英王雞文】有挑撥英王與沛王關系之嫌,不利於皇族兄弟之間的團結。因為從唐朝皇室傳統背景來說,從李世民到李治,皇位繼承都不是正統的太子繼承,而是透過非常手段(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等),唐高宗經歷過父輩兄弟相殘,對王勃文中諸如「敗者必殺、必誅」等字眼和這種競爭鼓動性的內容特別敏感和反感,擔心自己的兒子們之間也會因此而產生不良競爭甚至爭鬥。

再加之王勃性格較為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這種性格促使他在一些事情上率性而為,也容易使朝庭上下對他不滿,而受到政敵暗算。

初唐時期,宮廷和官場對於皇子、官員等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要求較為嚴格,尤其在涉及皇室內部關系和穩定方面,唐高宗李治希望維持穩定的局面,王勃的行為與這種期望和大環境氛圍相沖突。

此文被高宗看到後,高宗大怒,認為他挑撥皇子關系,於是,罷了他的官職,並將他驅逐出長安。

離開長安後,王勃滿懷惆悵踏上了前往蜀中的漫漫征程。

在蜀中,那是一片充滿神秘與魅力的土地。山巒起伏,雲霧繚繞,仿佛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卷。王勃沈醉於這大自然的瑰麗景色之中,心靈也在這片寧靜的天地間得到了些許的慰藉。

在這裏,王勃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真誠,結識了眾多誌同道合的好友。其中,薛華與他尤為投緣。他們常常一同漫步於山林之間,探討詩文,抒發胸臆。

薛華是薛元超之子,薛收之孫,而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所以薛王兩家是幾代世交,薛華與王勃關系親密且薛華本人也以詩文知名當世。

王勃深知這份情誼的珍貴,給薛華寫了兩首詩,分別是【別薛華】和【重別薛華】。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重別薛華】

明月沈珠浦,秋風濯錦川。

樓台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裏,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蜀中流落兩年後,王勃本打算再回長安參加科舉,可王勃有個朋友叫淩季友,時任虢州司法,他勸王勃不如韜光養晦,先在自己身邊謀個職位罷了。王勃想了一想也有道理,同時也害怕唐高宗不會再重用自己,於是就到淩季友身邊任了一個參軍之職。

如果說王勃的【檄英王雞文】是他的仕途轉折點,那麽這一次聽從朋友淩季友的參軍之職的選擇,則直接斷送了他的一生。

這期間,有位叫曹達的官奴逃了出來,藏到了王勃的住處,王勃害怕走漏風聲,自己當罪,就私下將曹達處死,因此他被下了獄。幸好遇到了大赦才免一死。

王勃雖遇大赦未死,但此事卻牽連他的父親王福畤,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偏遠荒涼的交趾縣令。

當時王福畤已經年邁體弱,因此王勃的內心十分愧疚,於是決定渡海去看望父親。

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在探望父親返回的途中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7歲。

王勃的一生雖短暫,卻充滿傳奇色彩。尤其創作【滕王閣序】時的情景,更是令人贊嘆不已。

當時閻都督在滕王閣大宴賓客,本欲讓其婿展示事先備好的序文。王勃卻不請自來,接過紙筆即興揮毫。

只見王勃略作沈思,便提筆蘸墨,目光專註而堅定。他的筆觸剛勁有力,一個個龍飛鳳舞的字躍然紙上。起初,他眉頭微蹙,似在斟酌詞句,不一會兒,便神色舒展,筆勢愈發流暢。

寫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時,他微微停頓,擡頭望向遠處,仿佛在腦海中勾勒出那古老而壯麗的景象。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他整個人沈浸在創作的激情中,全然不顧周圍人的驚嘆。

閻都督起初見王勃如此冒失,心中略有不滿,臉色陰沈。但隨著王勃筆下精彩詞句不斷湧現,都督的表情逐漸變得驚訝,繼而轉為欣賞和贊嘆。

當王勃終於擱筆,輕輕吹去紙上未幹的墨漬,在場眾人無不瞠目結舌,隨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閻都督更是激動得站起身來,連連稱贊王勃才華絕世。

【滕王閣序】全文僅773字,卻參照典故多達40余處,自創成語約20個,像我們現今常用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勝友如雲、高朋滿座、騰蛟起鳳、鐘鳴鼎食、雲銷雨霽、萍水相逢、時運不齊、命途多舛、老當益壯、窮且益堅、涸轍之鮒、桑榆非晚、投筆從戎等。堪稱是「妙語連珠」。尤其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更是成為寫景的千古絕唱!

只是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 27 歲時便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文學作品,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命運往往就是這樣無情,王勃雖然出身名門,卻未得善終。他的命運令人惋惜,也令人深思 !」

初唐時期,科舉競爭激烈,社會註重門第和關系,文化崇尚中庸。王勃雖才華出眾,但個性張揚,未能妥善處理宮廷和官場關系,觸怒高宗,其狂傲也不符當時文化氛圍。

若他能懂得收斂鋒芒,順應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或許能在仕途上走得更穩更遠,成就或許也不止於此。

的確,王勃的一生極為短暫。倘若他未曾落水身亡,或許歷史將會增添數篇傳世佳作。

然而,即便生命有限,王勃依舊綻放出絢爛光芒,留下眾多不朽之作。也正是因其傳奇且波折的經歷,才成就了後人對他的傳頌。

王勃的代表詩作眾多,除了上述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還有【山中】【詠風】【羈春】等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羈春

客心千裏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裏,重見落花飛。

下面是王勃的千古名篇

【滕王閣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裏。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乎!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