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滅亡24小時前,發生過2件怪事,至今想來都讓人覺得詭異

2024-05-17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出生於農民家庭中的他,本應該一輩子務農度日。

但生於亂世,又逢旱災和瘟疫,父母以及兄弟相繼離世,為維持溫飽,朱元璋只能四處流浪。

而後在機緣巧合之下,25歲的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以此,他的命運被徹底覆寫。

1368年,朱元璋建都於南京,定國號為大明,明朝從此時起正式走上歷史的舞台。

不過,朱元璋建國的經歷雖然勵誌,甚至可以稱為後世美談,但他的子孫卻不爭氣,以至於明朝建國不到300年,便覆滅了。

且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國得益於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而走向覆滅,也是因為農民起義。

"闖王"李自成率領英勇的起義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都城。崇禎皇帝面對重重困境,無力扭轉乾坤,最終悲壯自盡。這一刻,大明王朝的輝煌落幕,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就在李自成即將闖入皇宮,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前夜,離奇之事接連上演。兩件詭異之事在短短24小時內相繼發生,仿佛天地間的某種神秘力量在悄然布局,預示著大明的末日即將來臨。

這2件事是導致大明王朝滅國的主要原因,崇禎皇帝本是可以避免的,但他卻做出了讓後世人難以理解的詭異決定。

那麽這兩件怪事都是什麽?

【末代皇帝的愚昧】

明朝從中晚期開始,逐漸走向沒落,掌權皇帝不作為,在百姓遇旱災,連頓飽飯都吃不上時,朝廷無力賑災,這才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如果能過上國富民安的日子,沒有被逼到連飯都吃不上的絕境,又有誰會鋌而走險造反,拿命去對抗朝廷呢?

可見在當時,百姓們已經不信任大明朝,發動起義,也是走投無路下的無奈選擇。

李自成,就是在這時,加入的起義大軍,而因為不滿朝廷,於苦難中掙紮求生的百姓太多,農民起義的隊伍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壯大。

不過,面對一支支農民起義軍,當時大明朝的皇帝,根本不在乎,在其看來,農民無非是一幫手拿鋤頭,沒什麽見識的粗人。

這群人湊在一起,似乎註定難成氣候,何必讓軍隊耗費精力去鎮壓呢?他們缺乏共同的目標和堅定的意誌,難以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因此,我們無需過度擔憂,順其自然即可。

而且當時正著急處理滿人崛起反叛的外患,也沒有多余的精力去考慮農民起義軍。

在大明王朝的漠視之下,農民起義如同被點燃的野火,愈演愈烈。當朝廷終於如夢初醒,試圖以鐵拳平息時,卻發現火勢已難以控制,一切為時已晚。

李自成看準了時機,在朝廷無暇顧及自己的這幾年裏,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隊伍。

在覺得自己有對抗朝廷,並有極大的機會取勝時,他毫不猶豫的打進了都城。

不過,就在皇宮門外,就在自己距離拿下大明王位僅有一步之遙時,李自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這個決定,讓所有人都十分不解,他竟然放棄了攻打皇宮,並向當時在位的崇禎皇帝請了降。

【拒絕李自成的投降】

以李自成當時的勢力來看,崇禎皇帝手下那點兵,根本沒有與之對抗的能力。

所以,他想要突破皇宮的大門,簡直是輕而易舉的,進了宮,李自成就可自己做皇帝。

只要他願意,一聲令下,宮門就會被攻破。

可是在距離成功僅差一步的時候,李自成卻選擇了放棄。

他竟向崇禎皇帝許下諾言,只要崇禎能應允他的些許要求,他願誓死捍衛大明江山,傾盡全力助其一統亂世,蕩平其他起義軍。這份忠誠與決心,讓人不禁動容。

李自成,本可君臨天下,九五之尊在望,卻出人意表地選擇了俯首稱臣。這般離奇的選擇,猶如一出戲中的反轉,讓人瞠目結舌,難以捉摸他心中的思量。這究竟是怎樣的智慧與決斷,令人費解。

而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崇禎皇帝在面對李自成的投降時,卻選擇了拒絕。

簡單來說就是,他不接受李自成的投誠,用不著李自成的擁護,李自成若想攻進皇宮,那自己會奉陪到底。

如果說當時崇禎皇帝手下兵強馬壯,有與農民起義軍對抗的實力,那崇禎的這番選擇沒有錯。

然而,崇禎皇帝當時已身陷困境,難以自保。李自成若想擒獲他,簡直易如反掌,不費吹灰之力。在這歷史的洪流中,崇禎的命運似乎早已註定,無力改變。

在這種危難時刻,李自成給了他一個活命並保全朝廷的機會,他竟然選擇了放棄。

崇禎皇帝那令人費解的選擇,如同冷酷的劊子手,無情地斬斷了大明王朝最後一縷生機。他的決策,讓曾經輝煌的王朝徹底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再無翻身之日。

李自成在崇禎拒絕了自己後,立即出兵攻打皇宮,沒過多久,宮門被破,明朝至此結束了自己276年的歷史。

崇禎皇帝,在國破家亡之際,毅然選擇了悲壯的終結。他獨自踏上煤山,以自縊的方式,告別了塵世,展現了無盡的哀怨與堅韌。這位末代君王,用生命詮釋了最後的尊嚴與無奈。

【放棄逃生機會】

他離世後,人們對他的選擇感到深深困惑。那個時代的他,究竟為何做出如此抉擇?他的決定,如同一個謎團,讓人們無法釋懷,始終在探尋著背後的真相與意義。

一是拒接了李自成的投降,二是明知自己敵不過農民起義軍,卻仍死守皇宮。

雖然當時明朝的氣數已盡,但崇禎皇帝若是想帶著家眷逃出皇宮,也不是難事。

慈禧與光緒面對八國聯軍的猛烈攻勢,尚且能果斷棄宮,逃出生天。崇禎皇帝,您又何嘗不能如此決斷,保全自身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時候做出明智的選擇了。

他出人意料地並未選擇逃避,反而以決絕的姿態,下令嬪妃自戕,皇後亦不能幸免。他的行為充滿了決斷與冷酷,仿佛一場無情的戲劇,在眾人的驚愕中緩緩上演。

他居然狠下心,親手結束了自己兩個可愛女兒的生命。這樣的行為真是讓人痛心疾首,無法接受。他的心中究竟藏著怎樣的黑暗,才能做出如此殘忍之事?

人們常說「虎毒尚且不食子」,然而,崇禎皇帝在生死存亡之際,卻未能守護好自己的妻女。他非但沒有設法保全她們的性命,反而狠下心來,親手結束了她們的生命,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這種傷害至親的做法,放在現在,很難讓人理解。

再說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逃出宮門保住性命,萬一以後會有光復大明的機會呢?

倘若崇禎皇帝能接納李自成的誠意,亦或是明智地率領家人逃離那巍峨的皇宮,歷史的走向或許會有所不同。然而,他終究選擇了堅守,直至最後的悲壯落幕,讓人不禁感嘆命運的無常和皇權的脆弱。

那麽在歷史上,有關大明王朝的記載將會被覆寫,或許明朝,不會僅僅只有276年的歷史。

對於崇禎皇帝的做法,後世多覺得詭異,直至今日,也有人難以理解。

但其實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他的選擇。

因為崇禎皇帝並不是普通百姓,作為一國之君,他應有為人君主的骨氣。

他堅決不投降,也絕不選擇逃避,可能是因為他深知大明王朝的末日已經到來。他絕不想淪為李自成的傀儡,更不願讓家人生活在受人擺布或四處逃亡的陰影之中。

後世難以理解,或許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對當時崇禎皇帝的處境感同身受。

【結語】

其實看後續歷史的發展,就會知道,崇禎皇帝當時的選擇並不重要,因為清軍沒過幾年就打進了山海關,李自成在自立為王後沒多久就身亡了。

大明的氣數已盡,再怎麽努力,也改變不了清朝會將其取代的事實,區別只在於早幾年晚幾年的時間上罷了。

「成王敗寇」,自古便是如此,如果明朝中晚期的皇帝們能有所作為,也不會早早葬送了老祖宗打下來的基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