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奇怪的徐向前兵團:為何總是單獨作戰?只因閻錫山打法實在太奇特

2024-05-08歷史

眾所周知,徐向前元帥是開國元帥中頗具實力的一位,雖然後世軍迷們列出的綜合排名,徐帥名列第八,但從指揮能力和戰績功勞看,徐帥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很多人都說,徐帥若無西路軍一跌,他的軍事水平說不定可以排到第四,僅次於朱德、林彪和劉伯承。

和其他九位元帥相比,徐帥有一個十分奇怪的地方,那便是他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個兵團司令,級別甚至還不如被授予上將的東野參謀長劉亞樓。

更奇怪的是,毛主席不僅沒讓徐向前擔任任一戰區的第一把手,甚至當徐向前統帥華北一兵團時,還「特意」支開了一兵團的所有上級領導,讓該兵團單獨作戰,就連其直屬上司——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都幾乎置身事外。

這種情況,在解放軍兵團級部隊裏是十分少見的。

這是怎麽一回事呢?

可以肯定的是,這並不是偉人對聶帥或徐帥的輕視,而是出於對全域的深思熟慮。

徐向前的華北第一兵團

兵團在我軍歷史上是曇花一現的編制單位,在三大戰役的尾聲才開始組建,後來發現龐大的兵團反而將前線指揮復混成,遠不如野戰軍直接指揮縱隊靈活,軍委便取消了這一編制。

徐向前華北一兵團是1948年5月成立的,成立時間較早。

但這對華北軍區來說是必須的,因為整個解放戰爭期間,他們幾乎都在分開作戰,而以縱隊為單位對精銳雲集的華北敵人發動攻擊則捉襟見肘,這便是華北軍區成立兵團的原因。

剛開始的時候,華北只有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徐向前一兵團的源頭是八路軍129師的一部份,後來發展成為晉冀魯豫軍區第8、13、15縱隊;楊得誌二兵團的源頭則是被林彪抽走了大部份主力去東北之後的晉察冀軍區部隊,下轄第3、4、8縱隊。

與聶榮臻的「嫡系」晉察冀軍區部隊相比,由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改編而成的徐向前兵團之前與楊得誌兵團的交集並不多,若不顧一切就立刻將其合並至華北軍區,就有可能導致指揮上的問題。

所以,在組建第一兵團之初,軍委給這個兵團定的角色就是:在徐向前的率領調教下單獨作戰,如此方能在短時間內成長起來,發揮最大戰力。

偉人心裏很清楚,在軍事指揮中,嫡系武裝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直接決定了將帥的權威和地位。紅軍時期的徐向前是方面軍總指揮,又是黃埔一期畢業,這令他很有可能在未來單獨指揮一個大野戰軍,但1936年河西一戰讓他的嫡系人馬損失殆盡,只能從頭再來。

抗戰時的徐帥,是以129師副師長的身份帶著該師一部在冀南作戰,又因調回延安開會時犯了老毛病,便足足休養了五六年,期間還當了一次抗大校長。

後來徐帥出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時,又遇上劉鄧千裏躍進大別山帶走了幾乎全部精銳,只得再次重整旗鼓將剩余部隊帶成了臨汾旅,這還是在自己必須向南下的劉鄧大軍補充兵員的情況下。

可見,徐向前從抗大重返戰場後,甚至從西路軍一跌後開始,幾乎都是在一種「多災多難」的環境下帶兵,而且是在不受任何人的統屬之下帶出了後來的華北第一兵團,直至解放山西,這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若換了其他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為了讓徐向前更好地放開手腳指揮他手把手帶出來的「嫡系武裝」,毛主席便讓華北一兵團單獨作戰,畢竟只要為了勝利,沒有必要拘泥於那些林林總總的編制規則。

讓徐帥兵團單獨作戰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那便是其上級華北軍區的特殊性。

巔峰時期,華北軍區曾擁兵34萬,但始終未能成為「第五野戰軍」,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地理位置的劣勢和作戰環境的復雜。

華北部隊在戰爭初期沒能抗住老蔣的全面進攻,「冀中穿心戰」又受了鄂友三的極大羞辱。之後,聶榮臻帶著這支隊伍身兼數職,既要保衛中央,又要時不時地充當其他野戰軍的機動力量,還要防範閻錫山和傅作義兩個方向的勁敵,作戰壓力嚴重超支不說,也根本無法像華野、中野那樣獲得理想的戰略空間。

所以,華北解放軍不僅沒成為「第五野戰軍」,也和因為到處救火撲火、很少有統一指揮的機會有很大關聯。

而華北解放軍剛成立時的六個縱隊要編成兩個兵團的原因,就是因為四面八方到處都是敵人,以縱隊為單位作戰則很容易會被各個擊破,況且各個縱隊的實力都不強。與其由華北部隊統一指揮,倒不如組建作戰兵團,三個三個縱隊「報團取暖」來得有效,聶榮臻麾下的傑出將領不少,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填坑」。

也就是說,不光是徐向前第一兵團,就連楊得誌第二兵團和楊成武第三兵團實際上大部份時間都在單獨作戰,這幾乎成了華北軍區的慣例。

直至後來的平津戰役和太原戰役,華北軍區三個兵團甚至都是軍委直接指揮的,尤其是在太原與閻錫山死磕好幾個月的徐向前一兵團。

更讓人奇怪的是,不僅聶榮臻沒有對華北一兵團進行過任何有效指揮,就連當初跟徐向前一起留守晉冀魯豫軍區、本該在一兵團指揮中樞任職的滕代遠、王新亭等人都被毛主席調到了豫北、冀南等地。

就算為了給徐向前充分的自由度,但這樣不顧人事規則的調動是不是也太過了些?

但實際上,毛主席這種做法非常到位,不僅徐向前十分感激,連聶榮臻也對此心有靈犀。

所有人拉開,讓徐向前一個人來

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後,徐向前臨危受命被拉到晉冀魯豫軍區擔任副司令員,實際上就是接過了該軍區留守部隊(大約5萬人)的指揮權。

雖然歷經挫折,但當年血戰蘇家埠、惡戰神頭嶺的威名仍在,徐向前又用在抗大當校長時學來的演講功底,立刻讓所有官兵精神振奮、煥然一新。

大家都對徐向前心悅誠服,當時的我軍隊伍,只要軍心士氣上去了,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

在華北第一兵團,徐向前不僅是司令員,還兼任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三個核心角色,簡直堪稱「一人獨大」。

而且,和其他兵團不同,華北一兵團的指揮中樞除了徐向前,就只有十幾個參謀,幫助徐向前制定作戰計劃。

這是毛主席最暖心的一點,他知道徐向前有一點和粟裕一樣,那就是極善軍事指揮,不善協調人際關系,如果指揮中樞人太多,便會讓徐帥受到掣肘,發揮不出他應有的水平。

就連粟裕接過華野30萬大軍的指揮權之後,都要讓陳毅留下來幫他協調關系。

作為華野這樣的野戰軍,指揮中樞只弄幾個參謀肯定是不行的,但徐帥麾下只有一個兵團,卻是可以做到。

所以在華北第一兵團,毛主席給了徐向前一個相當寬松,相當自由的指揮環境,幫他消除了很多除了作戰之外其他的雜事,徐帥便能心無旁騖地實施指揮了。

目光如炬的毛主席了解徐帥,當年在鄂豫皖幾乎是單槍匹馬帶出了紅四方面軍,後又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打出了諸如黃安戰役、商潢戰役、蘇家埠戰役等輝煌戰役,殲滅正規軍數量達到了40個團。

更厲害的是,徐向前竟在晉冀魯豫軍區還未整編完畢之時,就連續三次攻擊守軍13000多人的運城,終於拿下了這個戰略要地;後又在1948年春季在臨汾大戰敵軍72天,誕生了威名赫赫的「臨汾旅」。

這些出眾戰績,堪稱中國革命困難時期的強烈曙光,也讓毛主席對徐向前產生了充足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在沒有任何與其同級別高級將領的協助下,帶好第一兵團,讓其快速成長。

毛主席還認為,華北一兵團剛成立時的三個實力與正規野戰軍還尚有差距的縱隊,若能經過徐向前調教,必能成為今後攻擊太原的中堅力量。

而毛主席還想到了一點,如若徐帥能在排開一切外部因素的情況下,在山西順利站穩腳跟甚至徹底打敗閻錫山的話,那他的帶兵和作戰經驗無疑就是「滿滿的幹貨」,完全可以為未來的軍事儲備培養更多實打實的人才。

後來晉中戰役以6萬人消滅10萬人,太原戰役殲滅13.8萬余人的輝煌戰績,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是對的。

從開局的5萬二線部隊到攻克武裝到牙齒的太原,很難相信,身體還生著病的徐帥能完成這樣驚為天人的戰績。

可見主席用人十分大膽,心胸也是難以想象的寬大。為了革命勝利,他甚至會拋棄所有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對徐向前這個軍事天才相當關照。為了讓軍中所有人都重視徐向前,毛主席還讓他在華北軍區擔任軍區副司令,提升他在軍區的威望。

那之後,在毛主席的默許下,華北軍區的領導班子刻意避開了對一兵團作戰的幹預,滕代遠、王新亭等人對中央把自己調走的做法也欣然接受,因為沒有人會懷疑徐帥的軍事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徐向前其實並不是沒有統帥大軍區部隊的機會。

解放戰爭初期,陳毅麾下的山東野戰軍戰績不佳,徐向前本有機會去山東取代陳毅的位置,那時中央也一度有了換帥的想法,但山野和華野(華中野戰軍)合並後,由於陳毅在軍中的特殊地位和粟裕的強烈要求,中央放棄了換帥的想法,徐帥也就沒去山東。

徐向前在機緣巧合之下錯過了重新執掌野戰軍級部隊的機會,倘若他真的出任了華野司令員,與粟裕一同經歷那些傳奇的大戰役,說不定在十大元帥中的排名還能往上升。

閻錫山守城之法太過獨特

毛主席故意為華北一兵團支開了上級領導,除了給徐帥一個自由的指揮空間讓其心無旁騖,更重要的是讓他能更好地去對付閻錫山。

縱觀整個解放戰爭,閻錫山都是一個最特殊的敵人。

雖然戴著和其他國軍一樣的青天白日帽,但閻錫山的地方軍閥氣息比國民黨其他武裝部隊的人要濃厚多了。

不管是東北的衛立煌、華北的傅作義還是華中的白崇禧,蔣介石都在他們身邊安插了自己的心腹部下,但圍堵專政山西三十多年的閻錫山,蔣介石無論怎麽刀劈斧砍都弄不進去。

這也就意味著,閻錫山不管是人事任命還是作戰方案都可以按自己的方法來,根本不用聽憑南京方面的操控,老蔣更不會上他那裏去越級指揮。

所以,太原不光地勢復雜,易守難攻,閻錫山的防守太原的方法也很怪,完全不走尋常路。

民國時期,晉綏軍攻城略地的水平不敢恭維,但防守城池的戰力卻是全國軍閥武裝獨一檔的存在。

守城的功夫,晉綏軍敢說第二,那就沒人敢稱第一。

閻軍守城的功夫,從徐向前與他對陣的戰役便能看出來:

運城戰役,徐向前足足打了三次,歷時8個多月,才用大範圍爆破的方式勉強攻下;

臨汾戰役,徐向前率5萬大軍對上2.5萬閻軍,閻軍守了整整72天。臨汾城破之時,解放軍用掉了近萬公斤的炸藥,損失了1.5萬余人。

就連同樣出身晉軍的傅作義,1927年在涿州也以不到萬人的部隊死扛奉系老大張作霖5萬大軍整整3個月的輪番進攻。

毫無疑問,傅作義自然得到了晉綏軍防守城池的真傳。

晉綏軍之所以守城如此厲害,關鍵在閻錫山從不搞蔣介石「不成功便成仁」那一套,而是從實際出發,有什麽樣的金剛鉆就攬什麽樣的瓷器活。太原城周圍多個縣城,他從不搞全面防禦,而是搞有針對性的防守,將防守重點放在刀刃上。

比如,閻錫山就下了死命令,把太原、忻縣、榆次、太谷、汾陽、平遙六座城池定為死守之地,就是人不打光不許後退的那種,這讓華北一兵團吃了不少苦頭。

然後,閻錫山將太原及周圍所有防禦區域構建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各城都有防守兵力。不管解放軍進攻何處,其他防禦體系都會在第一時間知道,而後其他地方的兵力便迅速趕去增援。

最令解放軍苦惱的是,閻錫山竟喪心病狂地在太原周圍修建了大大小小無數個堡壘,每個堡壘都用鋼筋混凝土材質。有了這些堡壘,任憑解放軍再猛烈的炮火都好像是一記重拳打在海綿上,只能一個一個去拔除。

於是,閻錫山把一場正規的城市攻堅戰活生生變成了堡壘拔除戰,這些該死的堡壘讓解放軍在幾個月內吃盡了苦頭。

從這裏便可看出閻錫山麾下晉綏軍的守城風格:靈活多變,不像蔣系人馬那樣拘泥,而且盤踞山西數十年,根據地形隨時改變防守策略怕是早已練得爛熟。

閻錫山對自己「不尋常」的一套城市防禦體系洋洋得意,他說:

「太原形勢像人樣,東山好比太原頭,手是南北飛機場,兩腳伸在汾河西,太原城好比是內臟。」

那幫被閻錫山請到太原為他「炒作一番」的美國記者們也都大為驚嘆:

「任何人到了太原,都會為數不清的碉堡吃驚!高的、低的、方的、園的,甚至藏在地下的,都構成了不可思議的密集火網。」

不光戰術火力配置,還有軍心策略。

在山西主政38年的閻老西深諳攻心之術,總得來說就是三點:民主升官、互相監督、武士道洗腦。

所謂「民主升官」,就是閻錫山照著我軍的組織結構和基層幹部政策,依葫蘆畫瓢搞出來的一套東西。他在山西的大街小巷組織了各種「農民會」、「紳士會」、「婦女會」等基層組織,能在晉綏軍中組織政治教育、生活教育、文化娛樂教育等各種「進步活動」。

這一套系統讓閻錫山在自己日薄西山之時還培養出了3.3萬人的「鐵軍死士」,便可對軍隊內部成員實施互相監督。

閻老西把對內監督做到了極致,晉綏軍每個班都安插兩個「鐵軍死士」,這也讓我軍在太原的地下黨無法滲透,因為這幫家夥一察覺有官兵想投誠,二話不說掏槍就打。

再加上閻錫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背景,讓他把日本武士道喪心病狂地帶到了晉綏軍中,他甚至在抗戰後招收了5000多名日本頑固軍國主義分子,讓他們專門給太原守軍洗腦。

此等無恥做法在國軍內可謂「獨樹一幟」,這也導致太原戰役的最後時刻,晉綏軍寧可互相開槍「以身殉城」,也不願意發動起義。

既如此,要擊敗閻錫山,就只有經常單獨作戰的徐向前華北一兵團最適合。

或者可以反過來說,華北一兵團就是為了擊敗閻錫山專門設定的。

徐向前兵團完美契合太原戰役

要順利打擊閻錫山嚴防死守的太原,幹脆利落的徐向前兵團是最好的選擇。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徐向前兵團的指揮權高度集中,指揮中樞除了徐向前就是十幾個參謀,這種全軍無與倫比的組織機構扁平化,使上級向下級傳達命令極其簡單,而且全兵團從將領到士兵都對徐帥心悅誠服,既不會出現有人不服將令,也不會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

而且,徐向前同樣是山西人,他家距閻錫山家就隔著一條河,對山西的熟悉不輸閻錫山。

毛主席無疑也看出了這一點,而且不止太原,運城、臨汾、大同何嘗也不是武裝到了牙齒?所以在華北一兵團組建的時候,毛主席就有意調走了該兵團所有領導,就是為了讓其指揮機構變得簡單明快,讓蟄伏已久的軍事天才徐向前充分發揮才能,以便將來完成攻克太原的「終極戰役」。

閻錫山防守太原的戰法雖說有些不倫不類,但終歸是突破了局限,我軍若再用對付國民黨其他部隊的戰法,那便成了固步自封、頑固不化。

而華北一兵團自成立之日起,指揮高度集中,戰法相當靈活,重大決策就是徐向前唱獨角戲,而且沒有一個人說徐向前是乾綱獨斷,因為他有這個能力。

太原戰前,山西全省只有太原、大同兩地仍在閻軍手中,胡宗南被彭德懷鎖死,自身難保,華北傅作義也岌岌可危,所以閻錫山沒有援軍,徐向前完全可以審時度勢,要麽和這位山西老鄉慢慢耗,要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與其速戰速決。

總之,徐向前對拿下太原相當有信心。

只是好景不長,徐向前在指揮作戰的過程中疾病加重,又得了嚴重的肋膜炎臥床不起,雖然性命無大礙,但不能去太原指揮了,主席只得讓剛剛收拾完馬家軍的彭德懷帶人頂上去。

因此,太原戰役持續了整整6個多月,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持續時間最長,也是過程最慘烈的單次城市攻堅。

這還是閻錫山在經歷了運城、臨汾、晉中等一系列戰役失敗後給解放軍制造的麻煩。

你們說說太原有多難打?

1949年4月20日淩晨2時,人民解放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太原發起總攻,4天後終於攻陷太原城,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城市攻堅戰。

在徐帥的回憶錄中,也提到了攻打太原的不易:

「閻還有戰鬥力不弱的正規軍15萬余人,盤踞太原、臨汾等大城市和晉中十六縣的肥沃土地,並有胡宗南部一萬余人盤踞運城為之聲援。」

更難以想象的是,進攻太原的10萬攻城部隊,俘虜兵和剛參軍的農民占到了整整8萬人。

筆者認為,在整個山西作戰中,徐向前有欣慰的地方,也有遺憾的地方。

欣慰的是,毛主席對自己的充分信任,給自己「獨斷專行」的「特權」,讓自己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得以以最大程度發揮。

遺憾的是,自己的身體實在太「不爭氣」,沒有能親自了解自己和閻錫山二十多年的恩怨,不可謂不遺憾。

或許沒有毛主席獨具匠心的暖心安排,就不會有後來榮譽加身的徐帥。#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