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冉閔是個怎樣的人?武力比肩項羽,性格剛愎自用,毀了自己

2024-02-28歷史

今天我們討論的這個人註定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直接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個殘暴的軍閥。

這個人就是冉閔,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開國皇帝。

不過,在我看來,冉閔跟五胡十六國那些梟雄們沒有太大的區別,他也僅僅只是個篡權奪位的梟雄而已。

冉閔是如何發跡的?

說起冉閔的身世,就不得不提一下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於北方的漢族流民武裝——乞活軍。

這是一支由流民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中原戰亂不休,民不聊生,加上災荒不斷,大量的農民被迫外出逃難,由此形成流民。

他們唯一的訴求就是在亂世中乞求活命自保,大量的百姓流亡,連生存下來都要「乞求活命自保」,十分悲壯淒慘,也反映出當時天下大亂已經十分嚴重。

乞活軍的主要成分是流亡的農民,這些流亡的百姓為了活下來,不得不把自己武裝起來,以武力的方式尋求活命自保。

而冉閔的父親冉良就是乞活軍隊伍中的一員。

當時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已經把中原攪得天翻地覆,西晉由於八王之亂導致元氣大傷,被打得節節敗退,連晉懷帝都被俘虜。

冉良12歲那年,漢趙政權旗下大將石勒擊破乞活軍,俘虜了冉良,石勒見他英武帥氣,十分喜愛,於是讓侄子石虎將其收養,並改名石瞻。

隨著冉良漸漸長大,他開始跟著石虎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深受石虎的喜愛。

冉良19歲那年,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已經占領北方大部份地區,但隨即分裂,漢趙政權的兩員大將,劉曜建立前趙,盤踞關中,石勒建立後趙,盤踞中原以及河北。

328年,劉曜與石勒爆發終極決戰,劉曜最終戰敗被殺,石勒的後趙政權吞並北方。

28歲的冉良也在這場戰爭中戰死,只留下一個年幼的孩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冉閔。

冉閔當時還叫石閔,是石虎的養孫,並且深受石虎的寵愛,給他的待遇和親孫子一模一樣,而這一年,距離他以武力奪權還有21年。

但接下來這21年裏,後趙政權也發生了幾次劇變。

333年,後趙皇帝石勒病死,傳位於太子石弘。

但手握重兵的石虎先是把新皇帝石弘變成了傀儡,接著以武力鎮壓了反對派,最終篡奪了石勒的江山,自稱居攝趙天王,成為後趙政權的實際統治者。

而此時的石閔已經長大成人,史載,長大後的石閔,身高八尺,驍勇善戰,勇力過人,多計謀,深受石虎重用。

但真正讓石虎對這個養孫刮目相看的,是石閔在戰場上的表現。

338年,東北一帶的鮮卑人崛起,慕容氏鮮卑建立前燕政權,並且聯合石虎將段氏鮮卑消滅,但很快,慕容鮮卑和石虎鬧翻了,於是爆發大規模戰爭。

可沒想到的是,作為雄踞北方的霸主,後趙軍隊在和前燕軍隊的交戰中,屢次被打得大敗。

尤其是在昌黎之戰中,後趙軍隊更是全線潰敗,唯獨只有石閔統領的這支軍隊全身而退,並未受到損傷,可見石閔這個人臨戰指揮能力很強。

石閔也因此揚名於軍中,同時也令石虎刮目相看。

第二年,偏安於南方的東晉有北伐的意圖,石虎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發兵7萬進犯東晉,石閔也參與此戰,並且統率軍隊在沔南打敗晉軍,殺死東晉將軍蔡懷。

到了石虎統治的末期,後趙爆發了著名的梁犢起義,石閔與羌族首領姚弋仲、氐族首領苻洪領兵平亂,在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自此以後,石閔在後趙國內威望大漲,無論是胡人首領還是漢族將領,都對他十分畏懼。

這期間,後趙政權內部爆發了十分激烈的權力爭奪戰,石虎的三個兒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大打出手,甚至有兩個還想弒殺親爹,然後登基上位,後來被石虎發現後處死。

到了349年,史上著名的殘暴君主石虎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可太子之位一直沒有定下來。

石虎病情惡化後,自知命不久矣,於是下詔以彭城王石遵為大將軍,鎮守關西,以燕王石斌為丞相,錄尚書事,以張豺為鎮衛大將軍,三人共同輔佐年僅十歲的小兒子石世。

很明顯,石虎這是要傳位給小兒子石世的意思了。

但石世的母親劉太後認為石遵和石斌在京城的話,會威脅自己兒子石世,於是趁石虎病重不能理事的機會,發矯詔弄死了石斌。

而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遵當時並不在京城,而是鎮守在幽州,按照石虎的詔令,是任命他為大將軍,鎮守關西的。

石遵接到詔令後,當即從幽州趕赴京城,打算見老爹一面,再去關西走馬赴任。

誰知,石遵來了之後,石虎正處於昏迷中,劉太後於是趁機召石遵上殿,撥出3萬禁軍給他,然後就打發他趕緊赴任去了。

就這樣,石虎任命的三個輔政大臣,一個被弄死,一個被攆出京城,剩下的張豺,跟劉太後是一夥的,京城裏就形成了劉太後一家獨大的局面。

沒過幾天,石虎終於咽氣,年僅10歲的石世登基為帝,朝廷大權落入劉太後和大臣長豺手中。

這兩人奪取大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不斷排斥異己,對那些能威脅到自己權勢的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打擊報復行動。

當時的司空李農首當其沖,為了保命,李農收到風聲後,撒腿就跑,直接逃到廣宗,並與當地的乞活軍取得聯系。

乞活軍向來是反對胡人政權的,為了推翻後趙這個胡人政權,乞活軍決定接受李農的指揮,隨後與李農一起據守上白這個地方。

張豺得知訊息後,立馬派大將張舉率領禁軍討伐,但張舉和李農私交很好,他帶著大軍開赴前線後,並未與李農有實質交戰,而是選擇了按兵不動。

另外一邊,石遵帶著劉太後撥給他的3萬禁軍趕赴關西上任的路上,正好遇到平定梁犢叛亂歸來的石閔、姚弋仲、苻洪。

這三人也對劉太後獨攬大權、打擊異己行為十分不滿,非常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打擊報復的物件。

石遵和這三人見面,一番商議後,大家一致決定擁立石遵為帝,共同起兵討伐劉太後與張豺。

而石閔(冉閔)的掌權之路,也從這一刻開始。

石遵本來帶著3萬禁軍,再加上石閔、姚弋仲、苻洪等人手中的平亂部隊,總人數大概10萬左右,完全足夠起兵的資本了。

不久之後,石遵帶著大軍殺向後趙首都鄴城,一路上,大軍所到之處,幾乎沒有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就兵臨鄴城。

而城中的守將、士兵也不願效忠於張豺,紛紛出城投降,鄴城也很快被攻陷。

石遵入城之後,處死了張豺,不久後又處死小皇帝石世和劉太後,石遵於是宣布登基為帝。

由於石閔在這場奪權行動中有擁立之功,皇帝石遵下旨任命石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輔佐朝政。

就這樣,石閔憑借擁立之功,獲得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地位。

石遵弒殺小皇帝自立為帝的訊息傳出後,石虎的其他兒子們頓時就不幹了,鎮守幽州的石沖率先發難,聚眾十余萬討伐石遵。

石遵於是派石閔和李農率領十萬精兵討伐,雙方在平棘這個地方展開決戰,主帥石閔這個人乃是後趙名將,智勇超凡,石沖的軍事能力平平,又豈是對手。

很快,一番激戰過後,石閔大獲全勝,石沖被俘後,被石閔逼著自盡身亡,其手下3萬士卒也被石閔一並坑殺。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石沖敗亡後,鎮守關西的樂平王石苞也想起兵攻入鄴城,奪取皇帝之位。

可他萬萬沒想到,正當自己準備起兵時,偏安於南方的東晉舉兵北伐,兵鋒直指長安,石苞不得不暫時放棄奪權計劃,將兵力集中起來對付東晉。

而遠在鄴城的石遵、石閔等人其實早就收到了石苞要謀反的情報,於是趁東晉北伐的機會,朝廷以派兵增援長安的名義,命車騎將軍王朗率軍兩萬,開赴長安。

王朗抵達長安後,第一時間抓捕了石苞,送到鄴城。

就這樣,後趙帝國的內亂總算暫時被撲滅。

誰知,關鍵時刻,皇帝石遵的一個動作直接激怒了石閔,也直接導致石閔開始展開奪權行動。

冉閔篡位,殺胡令的前因後果

原來,當初石閔決定起兵擁立石遵的時候,石遵曾經對他說:你要好好努力,事成之後,我就封你做皇太子。

理論上來說,石閔是石虎的養孫,是石家人,繼承皇位也有理論依據,但這只是石遵為了獲得石閔的支持,故意這麽說罷了。

但石閔顯然是把這件事當真了,因為當時這個石遵是沒有兒子的,他要傳位只能從老爹石虎的後代中選一個,這樣一來,石閔當然就有資格成為太子。

可石遵不這麽想,他石閔只不過是石虎的一個養孫罷了,並非親生血親,怎麽可能把皇位傳給一個外人呢?

所以,一番權衡後,石遵決定立石衍為太子,這個石衍就是當初被劉太後殺掉的石斌之子,也就是石遵的親侄子。

石閔知道這事兒後,勃然大怒,心想,他石遵是個什麽東西,我能把你扶上帝位,也照樣能把你拉下馬。

於是,石閔開始利用手中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力,大量提拔宮廷禁軍將士,給他們升職加薪,甚至是封侯,還將宮女賞賜給他們,以樹立自己的私恩。

當然了,石遵的能力平庸,他是沒有看出石閔此舉背後邏輯的,所以對於石閔提拔禁軍將士的奏章一一照準。

但石閔的這種不臣之心還是被人看穿了,中書令孟準、左衛將軍王鸞等人不斷勸告皇帝石遵,說石閔權勢過大,而且是個有野心的人,建議早點削其兵權,甚至將其誅殺。

石遵一時間難以抉擇,於是找來親兄弟石鑒、石苞、石琨等人一起去見鄭太後(石遵生母),商議要不要除掉石閔的問題。

誰知,鄭太後似乎太過於感性,對石閔心存感恩之心,當場表示,石遵之所以能當上皇帝,都是石閔的功勞,沒有他石閔,哪有你石遵的今天,所以絕對不能殺。

就這樣,由於太後的極力反對,這場密謀根本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來。

而參與密謀的人中,石鑒這個人留了心眼,出了宮門後,這家夥直接就把他們密謀之事派人泄露給了石閔。

石鑒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要借石閔之手除掉石遵,只要石遵一死,他就可以趁機登上皇位。

石閔收到訊息後,頓時大驚,隨即決定先發制人,將石遵置於死地。

幾天後,石閔用計劫持了朝政重要人物:司空李農、右衛將軍王基,逼著他們站隊在自己這邊,支持他發動政變。

隨後,石閔調動3000兵馬沖進皇宮,而宮裏禁軍早已被石閔收買,政變部隊根本沒遇到抵抗就直接沖到皇帝跟前,將石遵給殺了。

石遵死後,石閔將當初泄密給自己的石鑒立為新皇帝,他本人則被封為大將軍,封武德王,李農則升職為大司馬,與石閔共錄尚書事。

可石鑒登上帝位以後才發現,自己竟然是一個傀儡,所有的朝政大事都是石閔說了算,皇帝只是一個擺設而已。

石鑒顯然是不甘心當一個傀儡的,於是秘密聯系樂平王石苞、中書令李松、殿中將軍張才等人發動兵變,趁著夜色發兵突襲石閔、李農。

可石閔也不是泛泛之輩,這場突襲不僅沒能傷到石閔分毫,反而被打退了回來。

新皇帝石鑒頓時就慌了神,生怕石閔追查下來會查到自己頭上,驚慌之下,竟然將石苞、李松、張才三人處死,以達到殺人滅口的目的。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石閔怎麽也想不到,自己就是廢立了一下皇帝,把持了一下權力,竟然會引發一輪接一輪的反對高潮,逼得自己差點喘不過氣來。

在得知石閔廢立皇帝,把持朝政的訊息後,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在襄國(河北邢台)宣布起兵討伐。

石閔急忙調集7萬大軍,以汝陰王石琨為統帥,統兵鎮壓。

與此同時,皇宮裏針對石閔的暗殺行動一刻也未曾停止過。

先是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密謀暗殺石閔、李農的行動,結果事情敗露被石閔反殺。

緊接著,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人又集結3000名羯族士兵發動兵變,試圖誅殺石閔、李農,結果又被石閔派兵鎮壓。

為了震懾那些圖謀不軌的胡人,石閔幹脆頒布一條十分嚴厲的命令:內外六夷膽敢動用兵器者,一律斬殺。

誰知,這條命令公布後,京城頓時陷入混亂,胡人有的攻破城門,有的翻墻而出,爭相逃離已經戒的京城。

此時的石閔怎麽也想不明白,究竟為什麽會有這麽多人反對自己?而且一波接一波,反抗從未停止過。

要知道,石虎以及他的兒子們,都是十分殘暴、嗜殺之人,石家人殘暴的統治是不得人心的。

可為什麽還會有這麽多人出面替石家的人出頭,不惜拼上性命也要反對自己?

他們對石家真的有那麽忠心嗎?他們真的那麽有正義感嗎?

很顯然,不是的。

這些人之所以一波接一波地拼命反對石閔掌權,就是因為石閔是漢人。

而後趙這個雄霸北方的割據政權是一個由羯族人建立的,從石勒開始,再傳到石虎,最後傳到石世,再到石遵,都是羯族人。

而石閔雖然是石虎的養孫,但他身上沒有任何羯族人的血統,實際上是漢人。

這些後趙的舊貴族之所以不顧一切地反對石閔,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擔心石閔這個漢人掌權後,他們平時的特權會被剝奪,不再像以前那樣風光。

對於這些羯族人來說,誰掌控了後趙帝國的大權,那麽誰就是他們的族群領袖。

然而,石閔作為石虎的養孫,如今後趙帝國的實際掌權者,羯族人顯然是不認可石閔這個漢人作為他們族群領袖的。

所以,為了保住既得的利益,他們必須反對石閔,也必須幹掉石閔。

經歷了這一連串的突發事件後,石閔也終於明白,這些胡人終究是不願意擁護自己。

而且石閔還發現,這一連串的變故背後,都有皇帝石鑒的參與,原來這個傀儡皇帝從未放棄要幹掉自己的打算。

石閔於是將皇帝石鑒軟禁起來,為了試探京城內外的胡人以及漢人的態度,石閔再次釋出一條命令:

孫伏都、劉銖等人作亂已經被誅殺,良善的百姓沒有一個參與叛亂,從今以後,與朝廷同一條心的,可以留下,不同心的可以自行離去,隨便去哪兒都行,京城各大城門也將不再戒嚴。

誰知,此令一出,京城裏的羯族人紛紛離開京城,出城的胡人塞滿了城門,而百裏之內的趙人(漢人)則紛紛湧進城內。

這一刻,石閔終於明白,這些羯胡終究和自己不是一條心,更不會擁護自己。

於是,石閔下達了歷史上著名的「殺胡令」:趙人(漢人)只要斬殺一個胡人首級送到鳳陽門,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

隨著「殺胡令」的釋出,胡人遭到了滅頂之災,無論高低貴賤、男女老幼,一律被斬殺,死者20余萬,軍隊中的胡人將領和士兵也遭到了大清洗,人數不詳。

但是,在中原的這些胡人早已中文化,如何區分呢?

史載,他們是根據面貌特征來判定的,由於胡人高鼻梁、多胡須,所以凡是有這種特征的人都有被殺的可能。

按照這個邏輯,誤殺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數碼不低,畢竟滿足高鼻梁、多胡須這種特征的漢人也有很多,要說沒有誤殺,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石閔(冉閔)在釋出殺胡令之前,原本只是一起後趙帝國內部的權力爭奪戰。

但是由於石閔是漢人,而後趙的統治階級是胡人,由此演變成了胡、漢之間圍繞著統治權展開爭奪戰,內部矛盾激化了民族矛盾。

石閔釋出殺胡令是迫於當時敵我形勢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鬥爭形式。

他的目的就是透過「殺胡令」對朝野上下可能阻礙他掌握大權的異族勢力展開一次大清洗,只有將這些胡人清洗幹凈後,他才能徹底掌握權力。

然而,石閔實在是低估了後趙帝國內部的反對勢力。

殺胡令釋出後不久,後趙地盤上的各路諸侯紛紛起兵反對石閔。

新興王石祗在襄國起兵(河北邢台),汝陰王石琨發兵冀州。

此外,撫軍將軍張沈占據滏山,張賀度占據石瀆、建義將軍段勤占據黎陽、寧南將軍楊群占據桑壁、劉國占據陽城、段龕占據陳留,姚弋仲占據灄頭,蒲洪占據枋頭,都不願意歸附石閔。

這些大大小小的諸侯以及地方將領占據的地方,對石閔所在的鄴城形成一個包圍圈。

這期間,石閔想徹底消除石氏的影響力,古代人比較迷信,當時的讖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石閔遂將姓氏改為「李」姓,國號改為「衛」,年號為青龍。

不久之後,石琨及張舉、王朗等率軍7萬討伐石閔。

誰知,石閔壓根不把這群人放在心上,他親自提著兩刃矛,帶著一千多騎兵,突入敵陣,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敵軍7萬之眾楞是被他一千多人擊潰,還斬殺三千余敵軍。

擊潰石琨後,石閔與李農決定先解決掉占據石瀆的張賀度,於是調集三萬大軍,前往討伐。

沒想到的是,石閔前腳剛走,鄴城內的傀儡皇帝石鑒立馬就找到了翻身的機會。

他趁石閔率軍出戰期間,鄴城空虛的情況,秘密派人聯系屯兵在滏口撫軍將軍張沈,命令他趁石閔不在,鄴城空虛的情況下,發兵攻占鄴城。

這原本是傀儡皇帝翻身的絕佳機會,可萬萬沒想到,石鑒派出去的這個傳信的宦官沒把信送給張沈,而是遞給了石閔。

看到信中的內容後,石閔頓時驚出一身冷汗,於是立即率軍返回鄴城,包圍皇宮,殺掉了皇帝石鑒。

隨後,石閔再將石虎留在京城裏的子孫全部滅門,將石氏家族斬草除根,當然了,京城以外的還活著。

這一年,是350年,清洗掉石家人以後,石閔決定自立為帝,並恢復「冉」姓,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

石閔此後的名字,便是大名鼎鼎的冉閔。

然而,稱帝以後的冉閔,卻昏招頻出,很快便敗亡。

冉閔的敗亡

冉閔稱帝後幹的第一件蠢事就是在內部搞了一場大清洗,由於對李農等人的猜忌,生怕這些人會威脅自己的權位,冉閔李農、王謨、王衍等人一並誅殺。

李農作為冉閔的搭檔和合作夥伴,沒想到冉閔剛剛登基,就對昔日的戰友痛下殺手,實在是殘暴。

最關鍵的是,李農當初被劉太後迫害時,曾逃到廣宗,與乞活軍建立了友誼,冉閔將其誅殺,也失去了獲得乞活軍支持的中間人。

雖然冉閔篡奪了後趙的江山,但石虎在京城外面的兒子以及後趙其他地方諸侯並不買賬。

石虎的兒子石祗聽說冉閔弒殺皇帝石鑒以後,立即在襄國宣布登基為帝,以延續後趙國祚。

另一邊,氐族首領苻洪和羌族首領姚弋仲都擁兵一方,隨時都有可能進攻冉閔。

後趙由此變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冉閔占據的地盤只不過是以鄴城為中心的中原一大片區域而已,北邊是以石祗為首的後趙的殘余勢力。

其他地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民族控制的州郡紛紛起兵響應石祗,中原地區由此分裂成冉魏與後趙對峙的局面。

雙方都將對方視作死敵,不死不休,一場生死決戰,在所難免。

很快,剛剛登基不久的石祗,立即派丞相石琨親率10萬大軍進駐邯鄲,準備進攻鄴城。

冉閔面對這巨大的反對浪潮,萌發了聯合東晉共同對付後趙的想法,於是派人照會東晉朝廷,邀約對方出兵共同夾擊後趙殘余勢力。

然而,東晉方面對此並未理睬。

理由很簡單,冉閔已經稱帝,他現在邀約東晉出兵,東晉方面當然是不能承認他這個皇帝的,而且冉閔的如意算盤就是借助東晉的軍事力量幫他自己鞏固權位,即便出兵,也只是為冉閔做嫁衣,東晉朝廷是不會傻到幹這種事情的。

雖然沒有取得東晉的支持,冉閔依然不懼後趙這些殘余力量,他親率大軍輕而易舉地就將這十萬大軍擊潰,斬殺敵軍過萬。

誰知,戰事剛剛結束,後趙的幾個地方實力派又聯合起來進攻冉閔。

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等人組建一支聯軍向鄴城進發,冉閔親自披甲上陣,作為一員悍將,冉閔的驍勇善戰是出了名的。

很快,這支聯軍被冉閔打得大敗,戰死兩萬八千人。

自此以後,冉閔實力大增,加上新收降的部隊,冉閔的兵力達到30余萬人。

350年11月,冉閔集結10余萬大軍,討伐後趙殘余勢力,試圖一舉將其攻滅,沒想到冉閔犯下致命錯誤,險先喪命。

誰知,冉閔的軍隊對後趙都城襄國展開圍攻後,敵軍的頑強程度超乎想象,冉閔圍攻了一百多天,楞是打不下來。

而此時的後趙皇帝石祗,面對冉閔的猛攻,也開始吃不消,於是同時向東北的慕容鮮卑以及羌族首領姚弋仲求援。

昔日石虎對姚弋仲有厚恩,姚弋仲於是派兒子姚襄率軍3.8萬人馳援,而慕容鮮卑那邊則是因為石祗主動去帝號,改稱趙王,並且以獻出傳國玉璽為條件,說動慕容儁出兵。

不久之後,姚襄與石琨合兵一處,援兵迅速抵達襄國附近,冉閔派出兩路軍隊攔截,均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的冉閔,手下的軍隊長期圍攻襄國,已經是疲敝之師,而敵軍的生力軍已經趕到,形勢是很嚴峻的。

冉閔原本想親自率軍繼續進攻的,但部將王泰意識到了危險,急忙勸阻,說此時如果貿然進攻的話,敵軍現有三路大軍,很容易腹背受敵,最後遭到滅頂之災的。

所以,王泰建議,應該先固守己方陣地,再尋找機會殲敵。

冉閔本想采納這個建議的,沒想到身邊一個叫法饒的道士竟然跟冉閔說:太白星行經昴宿,當殺胡王,一戰百勝,不能失去這個時機。

聽完此話,冉閔頓時改變了主意,決意親率大軍進攻襄國。

沒想到,冉閔發起進攻後,遭到石琨所部、姚襄所部、鮮卑軍隊的三面夾擊,石祗在這關鍵時刻抄了冉閔的後路,一戰擊潰冉閔的軍隊。

此戰,冉閔幾乎全軍覆沒,連他的兒子都被俘虜後送到襄國,後被石祗處死,冉閔僅僅帶著十幾個騎兵逃回鄴城。

冉閔返回鄴城後,石祗抓住機會,立即派劉顯率軍7萬進攻鄴城。

石祗顯然是低估了冉閔的實力,雖然在襄國損失了十余萬人,但冉閔在鄴城老巢還有十余萬大軍,他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很快,冉閔親自披掛上陣,將劉顯打得大敗,殺敵三萬。

劉顯敗逃後,冉閔一路緊追不舍,而此時的劉顯認為自己已經戰敗,即使逃回襄國,也得被治罪,可繼續打的話,又打不贏。

於是,劉顯幹脆投降冉閔,並且以石祗以及後趙貴族的人頭向冉閔換取高官厚祿。

冉閔聽完之後,欣然答應,不久之後,劉顯返回襄國,發動兵變,一舉誅殺了後趙皇帝石祗、丞相石琨以及眾多大臣,將他們的首級送到鄴城,獻給冉閔。

至此,曾經稱霸中原的後趙政權宣布滅亡。

自從石虎死後,後趙內亂頻發,中原爭戰不休,四分五裂,而盤踞在東北的慕容鮮卑看到了進軍中原的機會。

前燕皇帝慕容儁於是大舉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破冉閔地盤上的關鍵要塞,兵鋒很快抵達冀州一帶。

冉閔再次統率大軍親征,但他手下的大將持不同看法。

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勸諫說,鮮卑人挾勝利之威,兵鋒正盛,不能與之硬碰硬,應該先避敵鋒芒,再尋機破敵。

但冉閔根本聽不進去,把這倆人數落一頓後,親率大軍開赴前線,與鮮卑大軍展開決戰。

開戰之後,冉閔連勝十戰,但士卒已經逐漸疲憊,冉閔的軍隊多是步兵,騎兵雖有,但不多,而鮮卑人則以騎兵為主,所以再戰下去,冉閔會比較吃虧。

所以,冉閔直接將軍隊帶進附近的樹林裏,這樣鮮卑人的騎兵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了。

關鍵時刻,慕容恪的參軍高開認為樹林不利於騎兵作戰,建議派輕騎兵佯裝戰敗,誘惑冉閔追擊出樹林,再一舉將其殲滅。

慕容恪當即同意,並且說了一句非常中肯,而且十分符合冉閔性格的話:

冉閔此人有勇無謀,生性輕敵冒進,他看到我軍戰敗,必然會拼命追擊,而他的兵力又少,這次一定會死在我手裏。

魏兵還就平地,恪分軍為三部,謂諸將曰:「閔性輕銳,又自以眾少,必致死於我。——【資治通鑒】

隨後,慕容恪將軍隊分成三部,並且單獨挑選了5000名善騎善射的騎兵,用鐵索將戰馬互相連線,結成方陣,用於沖擊冉閔的軍隊,這種沖擊力和戰術效果是非常驚人的。

緊接著,慕容恪派出一隊人馬攻擊冉閔所部,然後佯裝戰敗,冉閔果然中計,一路追殺出樹林,來到外面空曠平地。

誰知追著追著就迎頭撞上鮮卑人那五千個用鐵索連線的方陣,沒辦法,冉閔只好帶著軍隊血戰。

只見冉閔騎著一匹名為朱龍的戰馬,手持雙刃矛,左沖右突,廝殺一陣之後,他一個人竟然斬殺了300余名鮮卑騎兵。

如此生猛,除了他,估計只有西楚霸王項羽能做到了。

但冉閔再怎麽勇猛也沒有太大意義,很快,鮮卑的兩路騎兵突然從兩側殺入戰場,冉閔所部瞬間陷入重圍。

不久之後,冉閔全線潰敗,基本全軍覆沒,冉閔本人也被俘虜。

冉閔被俘虜後,前燕皇帝慕容儁責問他:你區區一個奴才,為什麽膽敢妄自稱帝?

聽完此話,冉閔也算條漢子,直接回應道:如今天下大亂,你們這幫夷狄,人面獸心,都敢稱帝,我乃中土英雄,為何不能稱帝?

慕容儁聽完大怒,隨即命人將冉閔鞭打三百後,送至龍城宗廟獻捷,不久之後,將其處死。

冉閔被俘後,鮮卑人很快攻破鄴城,並且一舉占領了中原。

誰知,冉閔在龍城被殺後,前燕帝國就爆發了嚴重的旱災,蝗蟲滿天飛,搞得人心惶惶。

慕容儁十分震恐,以為是冉閔的鬼魂作祟,於是下令祭奠冉閔,將其追封為「武悼天王」。

但這肯定是沒啥用的。

冉閔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了。

說實話,冉閔的殺胡令雖然短暫地幫他清除了反對勢力,但也孤立了他自己。

殺胡令一出,他雖然借此掌控了京城,但也引起了其他各族的恐慌,為了不被殺掉,後趙帝國各地的實力派紛紛起兵反對冉閔。

要知道,當時在中原的胡人,不止是後趙的羯族人,還有匈奴、氐、羌、鮮卑等族群,他這麽做非但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徹底激化了矛盾,各族之人覺得沒了活路,必然引發各族起兵反抗,使他自己陷入孤立中。

其實在石虎統治的時代,除了羯族貴族以外,匈奴、氐、羌等民族屬於被統治階級,也是受壓迫的一部份,是可以團結的物件,卻被冉閔推向了對立面。

後來冉閔又殺了自己的戰友李農等人,自斷臂膀,進一步陷入孤立中,連東晉朝廷都不認可冉閔這個人。

這樣一來,冉閔註定了會孤軍奮戰,得不到任何外部支持。

從本質上來看,冉閔和昔日的石虎沒太大區別,都是殘暴、嗜殺之人。

從性格上看,冉閔剛愎自用,聽不進逆耳忠言,襄國之戰、與前燕的大決戰,都是因為不聽忠言,固執己見,輕敵冒進,導致的失敗。

第一次不聽忠言,導致在襄國之戰全軍覆沒,死十萬余人,第二次不聽忠言,直接葬送了自己和冉魏江山。

這樣一個人,註定是要失敗的。

參考文獻:【晉書】、【資治通鑒】、【魏晉南北朝史】王仲葷著。

本文已經9600多字,就不把史書原文參照出來了。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搜尋,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