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伯約死,蜀漢亡,為什麽姜維在後世,被認為是葬送蜀漢的罪人?

2024-06-03歷史

前言

一般來說,國家的滅亡要麽以 皇帝被殺或被俘 定義,要麽以 京城 是否還在統治範圍內為定義,但是有這麽一個國家,雖皇帝投降,但最終卻以一名臣子死亡來正式定義滅國。

降將姜維

如果說三國時代誰最孤獨,那必然就是姜維了,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他的遺願,為了復興蜀漢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看了他的故事感覺很不可思議,因為姜維終生都沒有見過劉備,卻 為了劉備的願望奮鬥了一生。

姜維是天水人,那裏的經濟並不發達,所以歷代皇帝都沒怎麽重視過那裏,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地的民風比較彪悍,簡單來說就是這裏的士兵比較能打。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這種地方應該是尚武,但是姜維作為一個天水人卻 飽讀兵書 ,有著很高的軍事造詣。

他的父親曾經為了保護百姓被叛軍所殺,魏國皇帝給了姜家賞賜,並且因為姜父是為民而死,所以姜家在當地的聲望很高,甚至於在他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參與管理當地的事務了。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姜維作為魏軍將領負責與蜀軍作戰,諸葛亮的多個計謀都被他給看穿,讓蜀軍傷亡慘重。

他沒想到在天水這裏居然有這樣一位奇人,此時的諸葛亮也生了愛才之心,想要把姜維帶回去作為自己的衣缽傳人。

於是想辦法離間了天水太守和姜維之間的關系,讓天水太守認為他心懷異心,最終山窮水盡之下只得向蜀軍投降。

諸葛亮和姜維經過一番交談後,諸葛亮認為此人未來必然可以成為蜀國的一名大將,於是決定將其作為自己的弟子,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教給他。

但這也在後來埋下了隱患,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孩子,後來卻沒有得到他父親的 「遺產」 ,心裏不平衡下認為這都是姜維的錯,於是在之後與黃浩聯合 彈劾姜維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在姜維投降於諸葛亮後便一起回到了蜀漢,不過在最開始他並沒有得到重用,畢竟他作為一名魏軍降將,就算諸葛亮的名聲再打大不可能直接將他提拔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所以姜維能夠依靠的只有自己,只要他在劉禪和眾多大臣面前表現出足夠的能力,再借助諸葛亮的幫助自然就能平步青雲。

蔣琬和費祎

歷史上都說姜維是諸葛亮唯一的傳人,其實這話並不正確,諸葛亮不可能將希望都放到一個人身上,姜維其實是繼承了諸葛亮的兵法,而 蔣琬 是當時諸葛亮最期望的繼承人。

很多人都說諸葛亮從最開始就一直帶兵打仗,其實此話並不正確,在劉備還在的時候,劉備經常親內建兵出征,後方則交給諸葛亮。

諸葛亮最大的能力在於處理後勤方面,後勤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也不用多說,沒有充足的後勤軍隊就無法形成不了戰鬥力,甚至嚴重一點還會發生嘩變。

所以後來才有人說, 龐統死了對於蜀漢的打擊幾乎是淪陷性的 ,如果龐統還在,龐統和劉備帶兵出征,諸葛亮管理後勤。

這樣的蜀漢即使是魏國也不敢輕視,而且這樣的話或許諸葛亮也不會那麽快就去世,蜀漢復興也會有望。

在諸葛亮開始親自北伐後,蔣琬就代替了諸葛亮曾經的作用,負責調動國內後勤支援前線,所以才會說蔣琬才是諸葛亮最大的繼承人。

有人就會很好奇,既然蔣琬的作用這麽大為什麽現在他的名聲不怎麽大呢,原因還在於【三國演義】,畢竟【三國誌】要比【三國演義】更加晦澀難懂。

所以許多人對於三國歷史都停留在【三國演義】上,在這本書中對於蔣琬的描寫並不多,所以許多人才會認為蔣琬的作用並不大。

並且在【三國演義】中著重描寫的是諸葛亮在軍事上面的能力,對於後勤和政務處理方面基本沒怎麽描寫。

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蔣琬繼任了他的位置,經過研究他發現了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雖說雙方國力有差距是事實,但是根本原因不在這裏,而在於後勤運輸。

要知道蜀漢的大本營在益州,這裏的地形易守難攻,但同樣的,裏面的人想要出去也變得非常困難,更別說那些物資了。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失敗有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物資補給不到位,所以蔣琬想要透過聯合吳國,在海上進行運輸,但很可惜,直到蔣琬去世他也 沒有完成 這個計劃。

蔣琬去世之後費祎上任,看到這裏是不是感覺很熟悉。不錯這就是【出師表】中諸葛亮留給劉禪的人選,這些人都是諸葛亮認為可以擔當大任的人。

但是費祎上台後卻開始否定北伐的政策,其實這個想法放到當時並不能說不對,因為隨著多次北伐,蜀漢的國力已經消耗地非常嚴重,最重要的是安穩發展,等到國力恢復之後再去北伐。

但這個時候姜維跳出來了,姜維喊著要復興漢室的口號,畢竟先帝劉備的遺願就是這個,所以沒有人敢反對,但是這樣做無疑是和費祎對著幹,所以他雖然沒有表示拒絕,但也沒有給姜維太多兵力。

但也因為這個行為,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費祎被刺殺,當然了這次刺殺雖說很有可能是姜維幹的,但並沒有找到證據,也就成了一樁 懸案。

伯約死,蜀漢亡

費祎死後姜維徹底成勢,多次上書後主請求北伐,雖說讓後人感覺姜維非常忠勇,但是他沒有看到當時蜀漢的情況。

曾經陪著劉備打天下的將領還有那些老兵,死的死,退的退,當時的蜀漢能夠守住益州就已經不錯了,更別說是北伐了。

但他打著復興漢室的口號別人也說不出什麽,當然了姜維也不是那種無腦的人,他也清楚蜀魏兩國之間如今的差距。

所以他每次進攻魏國都是挑在魏國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但很可惜,蜀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弱了,每次北伐可以動用的兵力也不多,所以 多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

多次北伐導致蜀國損失慘重,所以在一次北伐結束後諸葛瞻與黃浩聯合上書彈劾姜維。

或許是因為【出師表】裏沒有姜維的名字,也有可能是劉禪也認為多次北伐已經導致國家的經濟幾近崩潰,現在最重要的是修養,於是罷免了姜維的官職。

劉禪本以為沒有了蜀漢對魏國的騷擾,魏國也能安心下來發展,卻沒想到魏國雖說在蜀國的北伐中有所損失,但並 沒有動搖魏國的根基

並且魏國比起蜀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的統治範圍大,這也就意味著魏國朝廷有大量的稅收和充足的兵源。

並且人多了自然也會誕生更多優秀的將領,在蜀國因為武將青黃不接的時候,魏國的武將階層生機勃勃,不斷有新人上位,最終魏國制在做好充足準備之後便向蜀國動兵。

蜀國方面得知後連忙派人前往劍閣阻擊魏軍。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劍閣地勢的險要,姜維率軍在此地大敗魏軍,卻沒想到鄧艾所率領的魏軍翻越懸崖峭壁,兵鋒直指蜀國京城成都。

要知道那個時候想要聯系就得靠人去跑,成都方面看到魏軍竟然殺到了城下還以為前線已經潰敗,最終成都直接開門投降。

按照正常來說,皇帝和京城都出事兒,這個國家應該算是亡國了,但是姜維後來的做法讓他真正青史留名,就連他曾經的一些過錯也被很大程度抵消了。

姜維當時向鐘會投降,並且開始離間他和鄧艾之間的關系,這倆人本來關系就不好。

在姜維的挑撥下逐漸 反目成仇 ,最終鐘會將鄧艾殺死,並且姜維還慫恿他在蜀地 自立為王 ,與魏國劃江而治,但很可惜這一計劃最終還是被泄露了出去,兩人被趕來的士兵殺死。

雖說這一計劃最終失敗,但是姜維在死前帶走了曹魏幾位優秀將領,他也算對得起蜀漢,對得起諸葛亮了。

之所以如今以姜維之死定義蜀漢的滅亡,就在於姜維的忠勇,他沒有見過劉備,僅僅是聽著諸葛亮給他的形容便為此奮鬥終生,如果姜維能生在劉備年輕的時候,或許也能成就一番事業。

結語

雖說蜀漢最終還是敗亡,但這不能算是姜維的過錯,即使他不去北伐,蜀漢的未來也是滅亡一途,在 蜀漢和東吳反目成仇的那一刻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只能說姜維的多次北伐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速度,但評論一位歷史人物,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單方面對其下定論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