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後:杜聿明等大將都心服口服,為何黃維不服?沒被粟裕揍過

2024-04-08歷史

粟裕打仗有一個軍事之外的效果,不僅把國軍將領擊敗,還能從心理上將其擊垮。杜聿明、文強之所以敗得心悅誠服,邱清泉、黃百韜之所以主動尋死,都是這個道理。構成鮮明對照的是,淮海戰役南線兵團司令長官黃維,雖敗而心不服。

一、杜聿明:站得層次越高,對粟裕服得越徹底

淮海戰役中,國軍被俘的高級將領以杜聿明、文強等為首。杜聿明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文強系徐州「剿總」前進指揮所副參謀長。

杜聿明在一眾國軍降將中地位最高,被俘之後心態卻轉變得最快。這倒不是說杜聿明先生忠節不夠,反復過快。實際上杜聿明心態的變化,尤其對於國共優劣對比的思考,早就開始了。而這一轉變過程的推動者,不是旁人,正是他在華東戰場的老對手粟裕。

杜聿明大致經歷過三次心理上的重擊。

第一次是濟南戰役期間。1948年9月粟裕發動了濟南戰役,以14萬人圍攻濟南城,另以18萬人在魯西南設定阻援兵團,準備與杜聿明率領的援濟兵團決戰。

這場仗是硬碰硬的主力決戰,粟裕一改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奇正相生的戰術,把重兵集團亮出來和國軍對決,使杜聿明頭一次感到力不從心。山東戰場從1946年打到1948年,兩年時間,國軍優勢盡喪,力量上的優勢被粟裕一點點扭轉,實在可怕。

第二次是從遼沈戰場返回徐州,杜聿明自己說,是懷著上刑場的心情回徐州的。倒不是說蔣介石瞎指揮亂搞,而粟裕的指揮實在太過無懈可擊,太過高明莫測。按理說,淮海戰場李延年、黃百韜、邱清泉各部都在調動,國軍尚存在趁亂反攻的可能,但粟裕一舉抓住黃百韜集團這個要害,圍住黃百韜,使徐州國軍重兵集團無法集中兵力。

更可怕的是,黃百韜被圍,調動國軍各部向其靠攏增援,使得原本重心在徐州的國軍重兵集團,重心向右偏移,整體戰略被粟裕扭偏扯亂了,杜聿明戰前設想的種種可能,就此被搞亂了。

杜聿明在國軍諸將中向來有「善謀將軍」之美譽,偏偏在粟裕面前被制得束手束腳,心頭充滿了無力感。

杜聿明一向不迷信,然而叠遭重挫,左右尋思沒有出路,不由得精神低沈胡思亂想。他的座機飛臨徐州時,因為天氣原因一時無法降落,差點越過徐州。杜聿明竟然離奇地想,難道天意要共軍贏,要讓我掉到共區不成。

第三次是出兵解救黃百韜兵團過程中,杜聿明雖然在戰略上已經絕望,但仍寄希望於國軍的飛機和裝甲部隊,希望火力和兵種優勢能夠在局部帶來勝利。然而杜聿明派邱清泉兵團以頭等主力向碾莊開進,不管如何瘋狂進攻,卻發現粟裕指揮的部隊總能擋得住國軍進攻。

特別是防守方法上,粟裕的作風迥異於東北野戰軍的黑山阻擊戰,既會依托有利地形,又會合理使用火力,杜聿明根據前線觀察得出結論,華東野戰軍一線將領戰術極為靈活,能夠在國軍重炮和飛機轟炸下求得生存,彈藥使用又極為節約,射擊準度和排程的合理性遠高於國軍。

由於杜聿明站位較高,能夠獲取的資訊遠超於兵團級以下將官,故而他對華野的思考更加全面,心靈上受到的暴擊也遠較自己的下屬為重。這些方方面面的資訊,指向的結論只有一個,他無論如何也打不過粟裕。

杜聿明被俘後,剛開始力圖保持軍人的尊嚴,不想奴顏婢膝茍全求活。但當他發現解放軍待他如自家人、知大義而不責諸私人時,杜聿明內心的堅持轟然倒塌,如同歧路亡羊找到歸宿,思想上迅速而徹底地轉變了。

1959年人民政府進行第一批特赦,杜聿明榮幸在列。

二、邱清泉、黃百韜:哀莫大於心死

邱清泉、黃百韜均與粟裕多年作戰,是不折不扣的老對手,最終也都喪命於華野之手。這兩人都是兵團級別,按理說這個層次的高官大將,戰場上被擊斃的可能性不大,如廖耀湘、陳長捷、範漢傑、侯鏡如、區壽年、黃維等,大多數都被解放軍生擒,之後也頗受禮遇,不會有生命危險。

邱、黃二人本來也不至於擊斃,他們的死,是死誌已決、主動求死。可以說,他們這種心態,也是被粟裕打出來的。暫以邱清泉為例作一解說。

邱清泉從第五軍軍長做到第二兵團司令,當年在抗戰中也立功過,在魯西南與劉鄧大軍作戰,一度還取得過勝利,這些過往經歷,使邱清泉養成了驕傲狂妄的性格。

但自從遇到粟裕後,他逐漸知道了什麽是可怕。

孟良崮戰役中,邱清泉也張靈甫一樣,都帶著主力部隊擔負主攻任務。張靈甫整74師的滅亡,幾乎就在邱清泉眼皮子底下發生。邱清泉絕沒有想到粟裕能設計出這種奇謀,也絕不會料到粟裕有如此壯勇之膽氣。

與粟裕交手的第二仗是鄆城沙土集戰役。邱清泉知道粟裕愛圍敵打援,與各兄弟部隊一直保持著很近的距離,但粟裕硬是利用黃河,把邱清泉第五軍和整編五十七師拉開二十公裏的空隙,而後隔絕開兩部國軍,第二次在邱清泉眼前,全殲了五十七師。

二十公裏!這是什麽概念。邱清泉心中自此留下了陰影,沒有什麽事是粟裕幹不出來的。

豫東戰役。邱清泉起初一度把華野陳唐兵團追得到處跑,但粟裕率山東兵團加入戰局後,情況立即發生逆轉,粟裕以開封為誘餌,接連改變三次計劃,開封城先取後棄,令邱清泉自陷迷局。最終全殲區壽年兵團,包圍黃百韜兵團。

無論邱清泉怎麽小心提防,粟裕總會以各種手段拉開空檔、找準弱點、抓住猛打。豫東戰役最後階段,邱清泉雖然吹噓是自己奮力沖擊打透了粟裕的阻援陣地,但他心裏明白,一者是黃百韜拼死抵抗,二者是華野連戰國軍三支主力,已是強弩之末,所以才主動撤走。

及至淮海戰役開打,邱清泉又接連遭到兩次暴擊。

第一次是潘塘之戰。邱清泉派主力部隊去解黃百韜之圍,在潘塘以優勢兵力和華野遭遇,死活就是打不過去,坐視黃百韜被圍而無力回天。

第二次是陳官莊四十五師被打殘。四十五師是他的老部隊第五軍的核心主力,邱清泉想調其他主力去救。當時華野各部主力正在緊追國軍,如果留主力救四十五師,那麽將會因小失大,全部主力都被咬住。可是邱清泉又不舍得丟掉自己的老本。

壯士斷腕,不光要承受肉體上的痛苦,更要經受心理上的考驗,邱清泉出身行伍,視軍隊如生命,這個兩難的選擇,讓他陷入極大痛苦。

殺人誅心,亦不過如此。

最終邱清泉還是選擇了回兵救四十五師,杜聿明也拗不過這位出了名的邱瘋子。兩天後,四十五師殘部僥幸救出,但國軍主力的去路被粟裕截斷,陳官莊就此成了邱清泉的墓地。

據第二兵團參謀長李漢萍被俘後回憶,邱清泉被圍後,精神已經有些不正常,他常常一個人待在作戰室成宿成宿地喝酒,幾乎不怎麽管指揮的事。對李漢萍說:「我邱清泉已經四十八歲,看也看夠了,玩也玩夠了,什麽都享受過,就是死也值得。」

到了最後時刻,第二兵團崩潰,上至邱清泉下至普通士兵都已成甕中之鱉。李漢萍等人勸邱清泉審時度勢,靜待最後結局的來臨,言下之意是放棄抵抗,能跑就跑,跑不了就投降。邱清泉當時強自鎮定,同意丟掉部隊逃跑。但逃也沒逃出去,四面八方都是華野士兵。

邱清泉跑了一夜,逐漸陷入癲狂狀態,見人就說,共軍來了,共軍來了。他拿著槍到處亂跑,被四面八方圍攏上來的華野戰士亂槍打死。

哀莫大於心死,對於邱清泉來說,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倒是一種最光榮的解脫方式。

三、「頑固」的黃維

國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是淮海戰役國軍降將中的異類。

黃維文化水平較高,淮海戰前在國民黨軍中任訓練處處長、新制軍官學校校長,是個學院派人物。淮海戰役爆發時出任十二兵團司令官,何應欽評價他,書生不宜典兵。黃百韜聽說黃維也當了兵團司令,背地裏說他是書呆子。

黃維的十二兵團隸屬於華中「剿總」,在白崇禧麾下。黃維的作戰對手是中野劉鄧大軍,由於裝備占優、兵力對等(中野部隊大約十二三萬,黃維兵團人數十二萬),並不懼怕劉鄧大軍。

黃維受命率十二兵團東進救徐州時,中野部隊由於主力尚未集齊,一邊堵截,一邊大發傳單,散布中野傾全力與黃維決戰的訊息。黃維一度笑話劉伯承全無力量,只會虛張聲勢。

後來黃維被包圍於雙堆集,計劃來救他的杜聿明集團被全殲於陳官莊,黃維十二兵團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被中野、華野(僅派來三個縱隊)合力消滅,黃維乘坐新坦克逃跑時拋錨,被中野生擒。

與絕大多數國軍降將迥然不同的是,黃維十分抵觸解放軍的感化工作。

有人問他,你戰敗了怎麽還這麽橫。黃維起初一聽到有人這麽問,就暴怒地說:「杜聿明指揮失誤!」又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有什麽可說的。」後來問的多了,就不再多說話了。

在黃維的認識中,雙堆集被圍只是一場偶然的失敗,天時地利等因素不利於他。身為降將,有死而已,絕不能低頭來認錯。

他還堅持留著胡子,管教人員問為什麽,他說,這是我在國軍中留的胡子,我要一直保留著。

隨著思想改造的日益深入,許多蔣軍將領都能認識到國民黨的系統性、體制性失誤,不同程度地道出國軍失敗的原因,對解放軍表示出由衷的欽佩。1953年,中國人民誌願軍把美軍趕回三八線,勝利簽署【停戰協定】,杜聿明等原國軍大將無不歡欣鼓舞,為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感到高興,為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從此挺直腰桿而自豪。

唯有黃維不發一言。

或許在他心目中,始終認為解放軍不過爾爾,如果給他一次公平一戰的機會,未必會輸給劉伯承。

這位「頑固」的降將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氣節,他把文天祥【正氣歌】和於謙的【石灰吟】抄在本子上隨身攜帶。對故主蔣介石、「恩相」陳誠從來不說壞話,還因為有人指責蔣介石和陳誠,和那人打過一架。

正因如此,黃維以兵團司令之級別,直到1975年最後一批特赦時才出獄,過回了正常人的生活。那一年,黃維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