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吳賢妃:或是罪臣女眷,為朱瞻基生下次子,做8年太後晚年淒涼

2024-06-04歷史

宣德九年年底,宣宗朱瞻基已經臥病在床,自知時日無多的宣宗為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挑選了五位顧命大臣:楊榮、楊溥、楊士奇、胡濙與張輔;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已經不能起身,所以便讓皇太子朱祁鎮前往文華殿,接受群臣叩拜。

因皇太子朱祁鎮尚且年幼,並不能親政,宣宗除了留下五位顧命大臣外,還留下詔書:著張皇太後(朱瞻基生母誠孝張皇後)處理重要的朝政事務。

這是皇帝在病逝前都會安排的事情:確定顧命大臣,傳給給新帝。

然而宣宗在彌留之際還做了一件事情:便是將吳氏母子托付給生母張太後,希望生母在自己死後能善待她們母子。完成托孤後,宣宗病逝,皇太子朱祁鎮登基。

張太後並沒有辜負兒子臨死之前的囑托,為吳氏母子修建了王府居住。

吳氏母子究竟是誰?

為何值得宣宗在彌留之際托孤呢?

了解宣宗的都知道宣宗雖然在位10年,後宮妃嬪數量也不少,但是真正為宣宗生下皇子公主的妃嬪並不多。廢後胡善祥生兩位公主,繼後孫氏生一位公主一位皇子,還有一位女真妃嬪為宣宗生了一位公主;除此之外,便無其他妃嬪生育皇子公主。

其實宣宗除了嫡子朱祁鎮外,還有一個兒子,便是次子朱祁鈺。

在很多影視劇中,比如【大明風華】中,將朱祁鈺定位為廢後胡善祥所生的兒子。但實際上朱祁鈺的生母並非胡善祥,而是吳賢妃,也就是宣宗在臨死之前托孤的吳氏母子二人。

也就是說,宣宗一直到病逝,才正式承認了吳氏母子。

既然吳氏早就為宣宗生下皇子,為何不能入宮陪伴宣宗左右為妃呢?

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來認識一下,大明王朝唯一一位由太後降為先帝妃嬪的太後,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存在?

或罪臣女眷

關於吳氏的出身有兩種說法:

在【明史】中吳氏是朱瞻基在做皇太子時身邊的宮女,得朱瞻基寵幸在宣德三年生下次子朱祁鈺,母憑子貴被封為賢妃。如此說來,吳氏是宮女出身。

但在【罪惟錄】中卻說吳氏其實是朱瞻基的叔叔漢王朱高煦漢王王府的宮人,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朱高煦雖然是朱棣次子,但是他騎射功夫俱佳,且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很多戰功,仗著父親的偏愛野心越來越大,竟然想要搶奪皇太子之位,哪怕是長兄朱高熾被封為太子,朱高煦仍舊不私心,多次陷害長兄,想要父親朱棣能廢掉長兄的太子之位,自己能取代長兄被封為新的太子。

然而朱高熾雖然在皇太子之位戰戰兢兢二十年之久,但終究還是坐到了皇位上。

如此朱瞻基作為朱高熾的嫡長子,自然便會在父親病逝後繼位稱帝,史稱明宣宗。

即便是朱瞻基這位大侄子登基,朱高煦還是不死心,竟想要學自己的父親朱棣「靖難」,透過造反同侄兒搶奪皇位。然而宣宗並非建文帝,怎麽可能輕而易舉丟了皇位呢?

宣宗禦駕親征樂安,漢王朱高煦不戰而降,宣宗將二叔囚禁於京城,後活活烤死。至於朱高煦的兒子們也受父親牽連全部被殺,如此漢王王府則被抄家。按照大明律法,漢王宮所有的女眷全部充入後宮為奴。而吳氏便是其中之一,宣宗看中了吳氏,便赦免了吳氏的罪。

並且將吳氏偷偷地養在宦官陳符的家裏,而宣宗則是時常前往陳符的家裏寵幸吳氏。

時間久了,吳氏便身懷有孕,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朱祁鈺。

【明史】同【罪惟錄】中的說法差距比較大,若是吳氏當真是侍奉在宣宗身邊的宮女,宣宗大可在其懷孕後將其封妃,仍舊留在宮中。畢竟明朝宮女得寵為妃者並不在少數,比如明憲宗最寵愛的萬貴妃,便是宮女出身;再比如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後王氏是慈寧宮太後身邊的宮女,得明神宗寵幸後懷孕被封恭妃;再比如明神宗的生母李彩鳳也是宮女出身。

然而宣宗一直到死才承認吳氏母子,在此之前吳氏母子一直在宮外居住。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吳氏很可能是罪臣女眷,也就是說吳氏出身漢王王府。在明朝,罪臣女眷確實不宜入宮妃位,宣宗即便是再喜歡也只能將她們母子二人養在宮外。

而且宣宗病逝後,除了廢後胡善祥、繼後孫氏外,其他在後宮的妃嬪全部殉葬。

而吳氏作為宣宗妃嬪,卻成為唯一的「漏網之魚」。

如此便讓人懷疑,吳氏當真是罪臣女眷嗎?

但不管吳氏出身如何,朱祁鈺終歸是宣宗的兒子,而且還是僅有的兩個兒子中的一個,自然要被封為藩王。宣德十年,英宗朱祁鎮病逝後,便將唯一的弟弟朱祁鈺封為郕王。

英宗並未給弟弟分封地,而是讓弟弟在京城居住,吳氏作為朱祁鈺生母同兒子同住王府。

其實不管是吳氏還是朱祁鈺都可以這樣安穩度過一生,也算比較幸運的了。但正統十四年成為吳氏母子一生的轉折點,讓吳氏過了一把太後的癮,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8年太後

明英宗朱祁鎮年僅9歲登基,尚且需要讀書不能親政,宣宗便為年幼的兒子留下五位顧命大臣輔佐英宗處理朝政,但需要得到張太皇太後(英宗的祖母誠孝昭皇後)的同意才可執行。就這樣英宗繼位的前幾年,一直都是張太皇太後同五位輔政大臣(主要是「三楊」)維持大明王朝的正常運轉。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自明宣宗一朝開始,太監可以直接幹政。

宣宗為了抗衡強大的文臣集團,便有意扶持宦官集團崛起,在內閣擁有票擬權的同時,讓宦官集團擁有批紅權,而其中權力最大的兩個宦官職位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一個幫助宣宗批閱奏折,一個蓋章後奏折方可執行。

英宗在做太子時,宣宗便讓讀過書的宦官王振前去侍奉太子。

王振非常懂得察言觀色,英宗對其十分依賴。

英宗登基後,王振便被直接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宦官中權力最大的。王振本就是一個有野心之人,自然不會安分守己。

張太皇太後雖然秉政,但並不只垂簾聽政也不親自處理朝政,在英宗親政之前幾乎都是三楊在處理朝政事務。三楊等人負責票擬,英宗年幼批紅權則到了王振等人手裏。

有張太皇太後在,王振並不敢直接幹政;只要是王振有逾矩的事情張太皇太後便會派人前去訓斥王振。而王振在英宗在位初期,為了能夠成為名副實其的權宦,並未直接去幹預朝政,而是選擇了討好英宗、暗地裏廣交朋友,並且培植黨羽,為自己日後擅專做準備。

很快王振不僅得到了很多大臣的贊賞,而且還進一步得到了英宗的寵信。

在張太皇太後、三楊先後病逝後,王振徹底像是沒了韁繩的野馬一樣,掌握實權,成為大明王朝第一位名副其實的權宦。關鍵是英宗非常信任王振,稱呼王振為「先生」。

正統十四年,因瓦剌(蒙古三部之一)入侵大明腹地,英宗決定派總兵前去征討。

英宗在平日裏本就對王振言聽計從,而且也想成為跟曾祖父成祖朱棣一樣多次親征漠北、建立赫赫戰功。王振是看著英宗長大的,對英宗的脾性想法都很了解,所以便慫恿英宗禦駕親征瓦剌。英宗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好機會,能讓自己過一把征戰沙場立功的癮,便未同朝臣們商議直接決定親征瓦剌。並且僅僅兩天的時間便湊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第三天便出發了。

在離開京城之前,英宗著自己唯一的親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結果在土木堡明軍慘敗,英宗被俘,王振死在了戰場上。

訊息傳回京城,朝臣們也不知所措,便出現了「南遷派」與「主戰派」。而瓦剌不僅不將英宗放回,還利用英宗步步為營,兵臨北京城下;為了大明王朝,孫太後(英宗生母孝恭章皇後)忍痛將郕王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年號景泰。

雖然英宗有子,但是長子尚且只有2歲,為免主少國疑,孫太後不得不將兒子的皇位拱手讓人。不過孫太後同時將年僅2歲的孫兒朱見深,封為皇太子。

就這樣吳氏再一次母憑子貴,被尊為太後。或許就連吳氏都沒想到,自己此生能跟宣宗繼後孫氏並尊為皇太後。

這是吳氏一生中最巔峰的時刻,不僅自己做了太後,自己唯一的孫兒朱見濟還在景泰三年取代朱見深(英宗長子)被封為皇太子。

與此同時,吳氏的娘家也沾了光:

其弟吳安被封為安平伯。

然而吳氏的好日子並未過幾年,景泰四年,唯一的孫兒病逝;

在此之後,吳氏再沒有孫兒出生,也就是說景泰帝無子承襲皇位。

更加糟糕的是,景泰八年正月吳氏唯一的兒子景泰帝突然臥床不起;

這年二月,英宗朱祁鎮在生母孫太後、大將石亨等人的幫助下,發動南宮之變,重新坐到了皇位上。英宗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將弟弟朱祁鈺重新降為郕王。

同景泰帝一切相關的人,也全部受到牽連:

景泰帝最寵愛的唐皇貴妃被降為郕王姬妾,景泰帝的繼後杭氏雖然在景泰七年已經病逝,但其謚號被廢,皇後陵寢也被毀掉;英宗將弟弟朱祁鈺囚禁於西苑,但很快朱祁鈺便去世了。

吳氏唯一的兒子去世後,吳氏所有的兒媳除了在景泰三年被廢的汪廢後外,全部殉葬。

景泰帝重用的臣子,比如於謙等人則全部入獄

至於吳氏,作為景泰帝生母,在兒子被降為郕王的同時,也不再是太後,而是被降為「宣宗賢妃」;至於吳氏的弟弟吳安則是由伯爵降為錦衣衛指揮使。

結語

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吳氏所能掌握的,兒子的皇位是孫太後給的,作為新帝的生母自然會被尊為太後;而隨著兒子的皇位被廢,吳氏自然也會受到牽連,被打回原形,仍舊被尊為先帝賢妃。或許對於吳氏而言,從太後被降為宣宗賢妃並非最難過的事情,最難過的事情是孫兒年僅10歲夭折,唯一的兒子突然去世,除了汪廢後所生的兩個女兒外,自己並無後。

這對於一個母親,一個祖母而言,才是最大的打擊。

就這樣吳氏孤寂無依地又生活了四年,於天順五年病逝,結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英宗得知後,為其輟朝一日,贈與謚號「榮思」。

崇禎十七年,福王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兒)稱帝,成為南明第一位皇帝,將吳氏追謚為孝翼太後。如此,吳氏也算是在死後多年有了太後之尊。

參考資料:

【罪惟錄】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一】

【榮思賢妃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