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恩來總理能否調動軍隊?當年我軍各級幹部任命制度詳解

2024-04-08歷史

俗話說,「喝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著這支強大軍隊給我們提供的穩定庇佑時,我們不能忘記:在建國初期——那個強敵環伺的年代,是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偉人們殫精竭慮,用一生的血與汗,開創了解放軍的雛形,才有了我們如今的安定。

當初新中國成立之際,由於在革命過程中的卓越貢獻,周恩來被委任總理一職,也就是現在為我們所熟知的周總理。

事實上,周恩來總理的才能不止於政務,他還在外交、軍事領域頗有造詣,身兼數職——比如外交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那麽周恩來總理為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做出了那些貢獻呢?他是否有權利調動軍隊呢?當時中國各級幹部的等級制度又是怎麽樣的呢?

南昌建軍,開啟發展歷程

南昌起義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意義是極其重要的,它的成功離不開一批心懷家國理想的誌士,而周恩來總理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8月1日,南昌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第一槍,也從此拉開了解放軍建設的序幕。從這一天起,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道路,人民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隊。

1927年,名義上打著革命旗號,實則代表帝國主義和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先後發動了反革命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中國政治風雲突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於失敗。

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下,中國革命由高潮轉入低潮。

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優秀領導幹部、群眾運動的領袖人物,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倒在血泊中,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數量由大革命高潮時的近6萬人銳減到1萬人。

在這樣慘痛的教訓下,以周恩來、賀龍等人為代表的黨中央意識到軍隊對革命的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如果手中沒有牢牢掌握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那麽就永遠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決定集中手中的軍事力量,並聯合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先恢復革命根據地,然後再舉行新的北伐。

8月1日2時,伴隨著幾聲槍響,起義軍按照計劃向南昌城內外的守敵發起猛攻。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起義軍殲滅南昌守敵3000余人,占領了南昌城。隨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正式宣告起義的勝利。

南昌城頭的槍聲雖小,但震動了整個神州大陸。它宛如一道劃破黑夜的閃電,使身處黑暗中的中國人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鼓舞著人民奮鬥。

南昌起義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以及建立人民軍隊的開端,從此開啟了革命的新篇章。

投身軍隊,總理貢獻卓著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總理最為出名的一句話,讓後世無數青年心中熱血沸騰。不過也就是這句話,讓許多人留下了刻板印象,認為周總理是個接近儒生形象的人。

其實不然,周總理對革命的貢獻絕對當得上「文治武功」這個詞,在我軍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建設過程中,他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在解放軍誕生的源頭——南昌起義中,從謀劃到組織的整個過程,周恩來發揮了巨大作用,充分展現了他「嚴」與「實」的政治品格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

周恩來善於用人,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整體效應,為盡快取得南昌起義的勝利、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起義醞釀的時候,周恩來就十分重視對黨外人士的聯系動員,組織聯系了一批著名的國民黨左派人士秘密來到南昌。

起義前夕,周恩來又成立了有黨外人士參加的特別委員會,就起義的政綱、宣言、政權機構和人事安排等,進行認真商討,並由他親自出席主持。這對於擴大革命影響、分化瓦解敵人起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在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軍隊建設、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周恩來也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設措施。進行武裝鬥爭,就是周恩來較早提出的革命主張之一。

周恩來深知,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民占大多數的國度裏,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軍和革命主導力量,要想革命成功、奪取政權就必須站在農民立場,為農民謀福利、搞農民運動。

但是由於當時唯一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走的模式並非如此,缺乏經驗的中國共產黨也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探索。

那如何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和發揮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呢?在反復審視中國的國情後,周恩來認識到發動土地革命和開展武裝鬥爭的重要性。

而中國共產黨透過革命實踐檢驗也對這個答案做出了檢驗:透過發動土地革命然後開展武裝鬥爭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因此,說周恩來是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毫不誇張。

也正是這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周恩來對革命卓越的貢獻贏得全黨的一致認可,他在軍中也有很大的威望,因此被黨中央任以軍委副主席一職。此時,也許就會有人好奇,周總理身為軍委副主席,是否擁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呢?

幹部任命,我軍制度詳解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建國初期中國實施的幹部制度以及軍權的管理制度。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我軍幹部等級制度的建立就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50年9月,朱德總司令就在軍委總幹部管理部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要盡快建立起軍隊的幹部等級制度,還要爭取在1951年的軍裝上把等級標明出來。

於是在1951年,我軍開始在全軍範圍內組織幹部評級,評級的目的正是為了適應部隊正規化建設的要求,統一確定幹部等級以及各地使用幹部的標準。

透過評級,從思想上教育幹部正確認識自己,克服缺點,發揚優點,糾正錯誤,鼓勵上進;使領導機關更進一步熟悉幹部,以便有計劃地提拔幹部與調整使用幹部。

起初軍隊幹部等級從排到軍共分六等十五級:即排、連、營、團、師、軍六等,其中排、連、營為三等六級(即副排級、正排級、副連級、正連級、副營級、正營級);團、師、軍為三等九級(即準團級、副團級、正團級、準師級、副師級、正師級、準軍級、副軍級、正軍級)。

經過評級之後,黨中央於1952年3月確定將我軍軍隊幹部級別劃分為九等二十一級:除了從排級到軍級的六等十五級外,還包括兵團以上三等六級,其中一等一級是軍委主席、副主席、總司令。

二等二級是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軍委委員級;三等三級是正兵團級,副兵團級,準兵團級。

那麽,周總理身為軍委副主席,等級上僅次於軍委主席,他是否有權力調動軍隊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要清楚一點,在經過大革命的失敗以及南昌起義等歷史實踐之後,中國共產黨已經深刻認識到軍隊的重要性,因此解放軍的建設過程一直強調「軍隊對黨的絕對忠誠」。

故而在【黨章】中有著明確規定,任何個人或組織都無權擅自調動軍隊。

那麽中國軍隊的調動是怎樣實作的呢?事實上,軍隊調動權只屬於中央軍委,其他幹部只擁有軍隊的指揮權。

中央軍委由軍委主席、軍委副主席以及軍委委員所組成,他們由全國人大根據憲法所選舉。當軍隊需要調動時,需要中央軍委下令並由軍委主席簽字才能實作。

因此,身為軍委副主席的周總理,其職責更多的是協助軍委主席領導國家的武裝力量。

加強建設,剖析制度變遷

建國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中國軍隊的幹部制度也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經歷了幾個比較重要的變遷。

首先是1955年10月,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軍官軍銜設4等14級: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相信多數人都聽說過這次軍銜的授予,大名鼎鼎的「十大元帥」就是在這次變遷中產生的。

其次是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中蘇關系破裂、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叫囂「反攻大陸」等重大經濟、政治事件。黨中央大力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發揚光榮傳統,密切黨群關系、幹群關系、官兵關系,縮小等級差別,防止修正主義,也對軍隊進行了整改。

1964年,為了保持我軍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增強軍隊和地方的團結,中央軍委決定減低軍隊幹部的薪金,縮小與地方幹部的差距,並出台了相關減薪方案,史稱「減薪定級」。

次年的2月,中央軍委取消了軍銜制,把當時不完善的軍銜條例、制度措施廢除了,糾正了前段時間的錯誤決策方式。之後這段時間,軍隊內區分幹部和普通士兵的方法就是看對方穿的軍裝。

之後到了1988年10月,我軍又重新實行軍銜制,新的軍銜制制度軍官軍銜設3等11級:將官: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1994年7月1日,一級上將被取消。

事實上,不論解放軍的幹部制度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始終都是黨中央結合時代發展與國情變化所得到的產物,目的都是將軍隊牢牢掌握在黨的領導下,維護「人民軍隊」的純潔性。

在這樣的制度下,我們人民軍隊的建設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一直以來為民生保駕護航,做老百姓堅強的後盾。

結語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在軍隊建設已經取得了令世界驚嘆不已的成就。

不僅陸軍、空軍的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武器裝備的水平正在飛速向美國逼近,海軍方面更是有了質的飛躍,從只有幾艘「小漁船」到如今的戰列艦、驅逐艦、巡洋艦等一應俱全,還有不久前剛下水的003號航母「福建號」——鮮紅的旗幟在大海中迎風招展,仿佛在宣告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身為華夏子民,我們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在祖國母親強有力的庇佑下,哪怕外圍世界許多地區並不太平,我們依舊過著穩定而幸福的生活。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國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所提供的保障。

回過頭看歷史,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開國偉人們的高瞻遠矚。在當時國家積貧積弱的背景下,他們憑借一腔為國為民的熱血和超乎常人的智慧,從零到一地築立起解放軍軍隊制度的基石。

先輩們用一生心血開創了解放軍的歷史,為如今的我們提供了一把無比可靠的保護傘。

而我們,也要接過他們手中的接力棒,加強軍隊的建設,給下一代展現出一支更加強大的解放軍,最後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參考文獻

[1]馬衛防.中國人民解放軍制度建設研究與思考[J].軍事歷史,2016(02):31-36.

[2]劉敬東.人民解放軍幹部離退休制度的回顧[J].軍事歷史,2011(04):34-38.

[3]劉巖.人民解放軍等級制度發展歷程[J].黨史博覽,2011(01):18-23.

[4]朱磊. 周恩來對建軍的歷史貢獻[C]//.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