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萊蕪戰役,華野大規模換裝美械裝備,三年後美軍在北韓戰場楞住了

2023-12-16歷史

革命老電影【南征北戰】中,一句「不是我軍不厲害,而是共軍太狡猾」,道盡了萊蕪戰役中國共兩黨軍隊大戰的情況。

其實,這部劇的取材正是這場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戰役,而這場戰役,讓華東野戰軍在事後大規模地換上了美械裝備,一下子從「萬國」武器變成了「美械」部隊。

而這些武器,在三年後的北韓戰場上也成功讓美軍楞住,以為打錯人。

那麽,萊蕪戰役是如何取勝的?我軍如何從一步步劣勢中走向勝利?而韓練成將軍又是如何青史留名的?

兩軍對比、蔣介石確定進攻臨沂

時間來到1946年6月中下旬,蔣介石眼看著國軍從西南調到中原地區,抵達戰場,於是撕下和平的嘴臉,悍然發動內戰。

彼時,華東地區處於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中,這片地區南抵江蘇、南京等地,北與京津地區,是京滬鐵路的中心地帶。

國民黨統治中心以南京、上海為主,上海更是號稱蔣介石的「錢袋子」,這樣重要的城市自然得蔣介石重視,因此,要發起內戰,攘除華東解放區成為當務之急。

是時,國民黨由於作為二戰中中國的主要政黨,在日軍投降後接收了大量武器,並得到美國軍事援助,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火炮、飛機、現代化步兵武器等。

這些軍事裝備全被蔣介石「私吞」,用來武裝自己的嫡系部隊。

以蔣介石嫡系部隊整編11師為例,該師全軍2.8萬,擁有各式槍支上萬,其中衝鋒槍兩千多支,各種火炮440門,汽車360輛等。

而反觀我軍,與整編師對標的縱隊,在人數和擁有槍支數量上基本持平,但衝鋒槍這樣較強殺傷力武器卻少得可憐,火炮數量更是連國民黨軍的十分之一都沒有,就遑論飛機這樣的武器了。

正是這樣的戰力對比,讓蔣介石以為內戰勢在必得,他在公共場合就說:

「我們擁有空軍、海軍,有重武器和特種兵,配合得當,一定能速戰速決,把奸匪消滅。」

他更是在軍事會議上提出「三到六個月把關內解放軍解決」的口號。

因此,解放戰爭一開始,蔣介石制定的是全面作戰的策略方針,但事實真的如蔣介石期望的那樣嗎?

顯然不是。

兵法有雲「揚長避短」,毛澤東作為軍事上百年一遇的人才,又領導紅軍反「圍剿」多年,自然深知避其鋒芒的道理。

因此,在中央軍委會議上,他就指出進行「運動戰」,並提出「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保守地方為主的積極防禦方針」。

這一方針得到各大解放區的大力支持和貫徹,如此,魯南一役順利進行。

魯南一役中,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進行密切配合,在敵我懸殊下揚長避短,成功以傷亡8000余的代價,取得殲敵5.3萬人的戰績。

如此戰績,讓這場解放戰爭的希望變得耀眼起來,而蔣介石也因為這一役,對主管作戰的國民黨總參謀長陳誠破口大罵,最終由全面進攻轉為了重點作戰。

而蔣介石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處於解放區樞紐位置的山東臨沂。

南北夾擊,華野的應對

臨沂作為山東的大城市之一,是我軍在抗戰時期解放的,解放後我軍就在此建立根據地,發展軍民基礎。

兩年多來,當地居民對中國共產黨相當欽佩,這也意味著我軍在當地的政治基礎相當紮實。

蔣介石選中這一目標,主要還是因為陳誠的建議。

陳誠作為進攻蘇皖地區的主管軍官,對於損失5.6萬代價並不看重,他向蔣介石匯報時,就說:

「共軍放棄蘇皖,說明其傷亡慘重,續戰能力不強,大勢已去。」

又說:

「臨沂作為解放區首府,我軍攻打,共軍勢在必爭。如此,大決戰不遠矣。」

當時,蔣介石雖氣憤於陳誠在蘇皖地區的作戰不利,可也認可陳誠的看法,於是就同意了陳誠的計劃。

如此,陳誠在軍中制定了「魯南會戰」的計劃,並得到蔣介石的批準。

該計劃共調動國民黨軍15個整編師、59個整編旅共計31萬兵力,從隴海、膠濟兩線南北夾擊位於臨沂附近的解放軍。

蔣介石對此戰極為重視,他在召開軍事會議時,就說:

「這次會戰關系重大,黨國前途剿匪成敗,全賴於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為了促成這一戰,蔣介石欽命陳誠坐鎮徐州代他指揮,又找到徐州綏署主任薛嶽面授機宜。

薛嶽曾在抗戰中創立並運用「天爐戰法」,在長沙一戰中大敗日軍,使得日軍不敢輕易南下進犯長沙。

只可惜,這樣的抗戰名將卻在這個時候成為內戰的幫兇。

為了這一戰,國民黨軍幾乎大半的嫡系部隊被調往山東。

其中南線就有整編11、59、64師組成左路,負責指揮的是11師師長胡璉;中路則是整編74師、83師和第七軍,由83師師長李天霞統一指揮;整編25、65、67師則組成右路軍,由25師師長黃百韜負責指揮。

需要註意的是,所謂整編,其實是國共重慶談判後的產物。

蔣介石借口「裁軍」,把軍建制的部隊「裁」成師,可只是改了番號,其余一切未動。

也就是說,整編師的人員配備一切都是按照軍級來配備。

至於北線,則是由12軍、46軍和73軍,共計9個師(旅)的兵力負責。

北線南下,南線北上,共同夾擊臨沂解放區,如此,就成功把解放軍的退路封死。

蔣介石對這一戰非常重視,在上述作戰安排外,又讓空軍司令周至柔親率空軍參戰,雖然當時的國民黨空軍並不強大,可卻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如此,臨沂可謂處於「甕中」。

這一作戰計策很快就被我軍得知,按照原先華野軍委做出的作戰打算,本是集結兵力,先打南線,於臨沂外圍殲滅敵人,再轉戰北線。

按照這一作戰方針,北線的眾多部隊又被調往南線參戰,可就在戰士們不計路途遙遠按照要求抵達目的地時,卻又被要求北上。

這是為何?

陳粟譚的考慮、中央的批示

領軍作戰講究的是靈活,這一點深諳兵法的陳毅、粟裕等最為清楚。

按照以往對國民黨軍的了解,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他們為了搶功往往會出現冒進的情況,後來的整編74師張靈甫就是如此落了個大敗。

而在先前殲敵五萬余的魯南一役中,國民黨軍就是因此與友軍失去聯動,最終落得如此敗績。

不過也正是因為魯南一役,在其中接受教訓的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接受教訓,不再像以往那樣驕傲自負,反而變得小心翼翼。

他下令「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戰法,每日前進不到10公裏,每到一處就構築作戰工事。

如此,負責指揮作戰的粟裕遲遲找不到機會打擊國民黨軍。

這種情況下,放棄南線無疑是最適合的做法,可一旦放棄南線,則勢必會對臨沂造成重大威脅,真的就要放棄臨沂了。

臨沂作為解放區首府,物產豐富、糧食充足,中國共產黨又在此經營多年,就此放棄實在不甘。

可陳毅粟裕譚震林還是支持放棄,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就提到了這一可能性。

中央在2月4日回電,稱:

「敵愈深進愈好,我愈打得愈遲愈好···必要時,放棄臨沂。」

粟裕在會議上也說:

「錯亂敵人部署,創造有利戰機,是決定這次戰役勝敗的關鍵。蔣介石、陳誠犯了一個錯誤,他們集中兵力攻打臨沂,以為這符合兵法上「攻其所必爭」,可我們卻要他們聽命於我們的指揮。」

有了中央指示,華野決定調軍北上,放南線之敵進至鄴城、臨沂以南。

那麽,當時北線是什麽情況呢?

相比於南線,北線的國民黨軍就少了許多,而且在蔣介石的三令五申下,北線李仙洲集團南下的速度很快。

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對孤軍深入頗有顧慮,他曾要求李仙洲放慢腳步,依托明水、萊蕪一帶進行機動作戰。

可這一做法還未實施,就遭到了蔣介石、陳誠的嚴厲批評。無奈之下,李仙洲集團只能加快速度南下。

而我軍發動10萬軍民配合,將北線南下的交通線進行破壞,如此讓北線作戰部隊的後勤拉得很長。

為避免出現補給不足,李仙洲只能調集2個師維護後勤線,這導致兵力更加分散。

此外,王耀武還下令「糧食就地不從,道路自行修補」,如此,國民黨官兵缺少糧食,就對附近居民百姓下手。

在戰略上,華野還善用迷惑,粟裕派出2縱和3縱共18個團的兵力偽裝成主力,暴露於南線敵人面前,擺出要在南線與國民黨決戰的架勢。

而在軍隊北調的過程中,則善於利用各種隱蔽路線。

其實大規模的軍隊轉戰怎麽可能不被發現,可王耀武的「亂民」,繞過當地居民積極配合我軍轉移,遇到可能為敵特的份子還會積極舉報。

如此一來,華野1、4、6、7、8、9、10,共計七個縱隊的兵力順利北進來到萊蕪,而敵軍全然無知。

萊蕪戰役、解放軍取得全面勝利

2月20日拂曉,華野第8、9縱隊進入和莊、不動村兩側,做好伏擊準備。

下午,南下建功心切的國民黨軍77師出現在伏擊圈外圍,解放軍指戰員指示潛伏,一直等到77師全部進入伏擊圈,才下達發動進攻的口令。

如此,77師完全被我軍包圍殲滅,我軍全殲敵人,首戰告捷。

得知這一戰況,王耀武欲哭無淚,他本就預感解放軍北移,可陳誠、蔣介石連番施壓,讓他無法調遣部隊往北收縮。

如今77師被殲,王耀武敏銳察覺到敵人的目標應該就是北線國民黨集團,於是下令李仙洲收攏部隊,又要求46軍由顏莊向萊蕪收縮。

針對這一邊變化,粟裕當即下達全線進攻,並派遣第4、7縱隊穿插萊蕪、顏莊兩地,阻敵退路。

很快,解放軍就完成了對萊蕪的包圍,準備在22日發動攻城作戰。

是時,萊蕪之敵尚有一戰之力,加之攻城戰一直是我軍弱項,因此若能最小損失地取得戰役勝利,這無疑是更大的勝利。

於是,華野召開會議,分析萊蕪守軍下一步可能的行動,粟裕認為萊蕪守軍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固守,二是向北突圍,且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針對這一局面,粟裕果斷調集軍隊在萊蕪以北做好伏擊準備,再對萊蕪采取「圍三闕一、網開一面」的戰法,誘使萊蕪之敵往北突圍。

其實,國民黨守軍往北突圍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往北有一吐絲口鎮,此鎮有國民黨新編36師駐守,北突可以與36師會合,從而繼續占據戰場主動性。

因此,王耀武下達了這往北突圍的指示,可他的對手,是華野的陳粟譚三人。

他們三人已經先一步派遣軍隊在北突的路線上設下埋伏,只等萊蕪之敵紮進包圍圈。

23日12時,由萊蕪北突之敵脫離了萊蕪城陣地,華野當即下令第4、7縱隊派遣一部截斷退路。

13時,解放軍向突圍之敵發起猛烈攻擊。

戰局發展到這一步,主動權已經完全處於我軍手中,北線李仙洲集團已經被華野牽著鼻子走,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至於南線,王耀武要求陳誠施展救援,只是南線國民黨軍距離北線戰場尚有十數日的路程,加上李天霞以各種理由推延,北進速度緩慢。

如此,解放軍在口袋陣中把李仙洲幾萬人的人馬不斷分割消滅,用了10數個小時的時間,完成最後的殲滅戰。

至於最高長官李仙洲,也在逃跑途中被俘,成為解放軍的階下囚。

至此,萊蕪戰役取得全面勝利。

韓練成的貢獻、華野裝上美械

萊蕪戰役,整個布局時間超過一個月,但最終的作戰只用了3天,華野用傷亡8800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6萬人,俘虜包括李仙洲在內的國民黨軍官共18人。

此外,南線作戰上,我軍同樣在阻擊戰中不斷打擊國民黨軍冒出的頭部,致使國民黨軍損失7萬余。

這一戰地戰果巨大,我軍順利繳獲大量武器,武裝自己部隊,戰力上有增無減。

華野本就有著強大的作戰能力,如今又武裝有美械裝備,其戰力更是飆升。

這些裝備都是當時美軍最為先進的一批武器,以至於三年後在北韓戰場上,看到裝備著美械的誌願軍美軍會目瞪口呆。

此外,萊蕪戰役還沈痛打擊了敵人的信心,南京國民黨高層陷入黨派矛盾之中,王耀武把此戰戰敗的原因歸結於陳誠的獨斷專行,而陳誠也把原因歸咎於王耀武不聽號令。

無奈之下,王耀武只能選擇「隱退」,他在給同窗好友李天霞的信中就暴露了他喪失信心的一面:

「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

要知道,王耀武作為黃埔軍校生,在抗戰中參與了全面作戰,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但在這一戰中卻一直被牽著鼻子走,落了個人生汙點。

而王耀武的情況,也給李天霞造成巨大影響,在那之後,李天霞也以「長期養病」為由自保,張靈甫也打報告要求休假。

一時間,國民黨內的軍官都有些畏懼與我軍作戰。

而我軍則趁此時機,橫掃膠濟線,收復城市13座,成功讓魯中、渤海、膠東三個解放區連成一片。

這一切,為我軍此後由收轉攻建立基礎。

而這一戰的大功臣,除了陳毅粟裕等華野指戰員,還有一人不得不提到,此人是北線國民黨軍第46軍軍長韓練成。

為什麽他也是大功臣?

事實上,韓練成早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系,在北伐戰爭時期他曾給周恩來當過一段時間的警衛,後來在北伐戰爭中又參加了共產黨員劉伯堅舉辦政治訓練班。

從那之後,中國共產黨就經常與韓練成往來,逐漸把韓練成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員。

在萊蕪一戰中,韓練成多次把李仙洲集團的作戰計劃告知我軍,又在王耀武要求撤回萊蕪時有意拖延,以準備不足為由拖延了1天時間。

就是這一天時間,讓我軍得以順利打擊萊蕪守軍的力量。

後來北突的過程中,韓練成又躲了起來,致使46軍群龍無首,師團各自為戰,極大延誤了李仙洲集團北突的作戰計劃。

正是因為如此突出的表現,韓練成後來到西柏坡時得到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副主席的熱情接待。

建國以後又擔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等職。

一場萊蕪戰役,讓我軍迅速成長起來,也讓國民黨蔣介石投鼠忌器,終於意識到我軍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而此戰也給了我軍極大信心,內戰初始一部份軍兵的膽怯消失,對黨提出的取得最終勝利的口號也更加認可。

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不正是解放戰爭的縮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