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第一個入黨的黃埔一期生,鄧穎超傷心接見他:恩來找了你好幾年

2024-01-29歷史

第一個入黨的黃埔一期生,鄧穎超傷心接見他:恩來找了你好幾年

「恩來找你找得好苦,這幾年,你去哪裏了?」

1981年,慶祝辛亥革命70周年的紀念大會上,鄧穎超,77歲,握著一位老者的手,聲音哽咽著說:「75年那一年,恩來在病床上還提到過你。」鄧穎超說完,已經潸然淚下。

老者也特別激動,他緊緊握著鄧穎超的手,面帶愧疚地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

這位連聲道歉的老者,正是前國民黨將領,同時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李默庵。

李默庵,國共兩黨並非同一陣營。周恩來為何對一位國民黨將領念念不忘?這一切要從黃埔軍校的創立說起。

黃埔軍校的校長是懷揣帝王雄圖的蔣介石,野心勃勃的他深知「槍桿子裏出政權」的道理。他有著建立自己政權的雄心壯誌,明白只有透過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他的目標才能得以實作。軍隊的實力需要出色的將領來指揮,於是,蔣介石將黃埔軍校視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然而,中國共產黨也早已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並與蔣介石展開人才爭奪戰

「黃埔一期人才濟濟,湧現了不少國共名將,如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征、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黃埔一期生中,還有三位備受矚目的人物,他們是:賀衷寒、胡宗南和李默庵。

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黃埔軍校有「三傑」:「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的李默庵」。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黃埔軍校的「三傑」分別是蔣先雲、陳賡和賀衷寒。時人有言:「黃埔軍校有三傑,得了兩傑就可得江山。」

這所軍校的「三傑」中,共產黨獲得了兩個,即蔣先雲和陳賡。而另外的「三傑」,賀衷寒、胡宗南、李默庵,則成為了蔣介石的得力助手。

實際上,在這「三傑」中,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是李默庵。然而,遺憾的是,他也是最早結束共產黨的那一位。

李默庵為何在中途選擇結束,以及他與周恩來有著怎樣的交集呢?

1924年6月16日,是黃埔軍校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在這一天,軍校舉行了莊重的開學典禮,教學工作正式展開。

然而,開學才僅三天,學校就發生了一樁轟動一時的大事——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宣布辭職,並前往上海。

關於戴季陶辭職的原因,有各種傳言紛紜。一種說法是他被視為國民黨左派,受到右派的攻擊。還有人表示,戴季陶的表達能力一般,每次給學生作報告時都遭到起哄,因此他一氣之下遞交了辭呈,辭去職務離開了黃埔軍校。

隨後的6月25日,孫中山的得力幹將邵元沖迅速接任,擔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職。然而,邵元沖在這個職位上也沒有待多久,原因是他當上了政治部主任後卻沒有心思繼續上課。由於他是孫中山的智囊,與孫形影不離,因此邵元沖只任職了兩個月,隨即隨孫中山北上,成為了他的隨行機要秘書。

在這一系列變動中,周恩來得以嶄露頭角。

中國共產黨早已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因此在得知邵元沖離職的訊息後,透過多方面的渠道積極遊說國民黨左派人士、黃埔軍校的黨代表廖仲愷,希望在他的協助下爭取到這個重要職位。

當時,除了廖仲愷外,還有一位更渴望共產黨人擔任政治部主任的人,那就是張申府。

張申府,1893年生於河北獻縣,北大高材生,與陳獨秀、李大釗為校友,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人之一。他不僅是張國燾的同窗,還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

張申府是在法國結識了周恩來,並親自介紹了他加入黨。

張申府回國後擔任了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並且擁有一個特殊身份,即蔣介石的英文和德文轉譯。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周恩來如理所當然地接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職。隨著周恩來的到來,黃埔軍校人才爭奪戰正式拉開帷幕,而李默庵成為了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人物。

李默庵於1904年在湖南長沙出生,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早年艱苦,但他早當家,對當時社會不公有深刻認識。

在舅舅的資助下,李默庵完成了小學學業,並成功進入中學。隨著知識的增加,他對改變舊有社會秩序產生了濃厚興趣。

1923年底,廣州革命政府在長沙公開招考軍校學生,19歲的李默庵以優異成績被錄取。然而,當時國民政府財政有限,學生需自付路費。得知訊息後,李默庵的父母決心資助他上學,賣豬賣羊、變賣首飾,終於湊齊了30元路費。

李默庵與湖南的同鄉陳賡、宋希濂等人一同前往廣州,途中先進入陸軍講武堂學習,後來該校並入黃埔軍校,他們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

由於李默庵在學校的努力學習和出色表現,引起了周恩來的註意。周恩來除了履行自己的本職工作外,也積極為黨物色人才,為未來的革命鬥爭打下基礎。李默庵的傑出表現很快引起了周恩來的關註。

盡管當時國共兩黨正處於親密合作時期,但周恩來並不適合公開在學生中招黨員。他首先找到早在1922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陳賡:「陳賡啊,你的小老鄉李默庵積極向上,正義感強,才華橫溢,你可以引導他,發展他入黨。」

陳賡與李默庵是湖南的老鄉,同屬一個宿舍,兩人之間關系親密。一天早上,他們在操場上一同跑步,拉開了話匣子。

陳賡開口說:「默庵,如果想要為國家盡力,創造一番事業,就得選擇正確的組織。」

「什麽樣的組織才算是正確的呢?」李默庵問道,「我們的同學們紛紛加入了國民黨,這不也是個正確的選擇嗎?」

陳賡回答:「國民黨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政黨,但裏面人浮於事、投機成分過多,很難取得大業;只有共產黨團結一致,為勞苦大眾奮鬥,才能實作政治目標。」

「我之前也看過馬克思的書,覺得共產黨的主張不錯,但我不知道誰是共產黨員。」李默庵表達疑慮。

「我就是共產黨員,周恩來主任也是,還有我們的新田老鄉蔣先雲也是共產黨員,他入黨比我還早呢。」陳賡說道。

李默庵聽後非常高興:「大哥,實話告訴你,我早就有入黨的打算,你可以做我的入黨介紹人。」

在陳賡的介紹下,李默庵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黃埔軍校一期學生中,第一個在學校時期加入黨的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周恩來對李默庵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默庵在學業上積極進取,不畏困難,常常在下課後主動向周恩來請教。他不墨守成規,具備獨立思考的品質,有著獨到的見解,經常與周恩來討論真理,暢談人生。

這也是多年之後,周恩來依舊對李默庵念念不忘的原因。

然而,周恩來對他的銘記也伴隨著一種深深的惋惜。確切地說,李默庵是黃埔一期學員中第一個加入共產黨,也是第一個結束黨的人。

那麽,李默庵為何選擇結束共產黨呢?

首先,蔣介石極力爭取,對李默庵同樣賞識有加。

蔣介石曾經對自己緊隨的「黃埔三傑」之一的賀衷寒說:「像李默庵這樣文武雙全的人才,我們不能讓他落入共產黨手中,你們要盡一切辦法,將他爭取過來!」

其次,李默庵結束黨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對蔣介石產生了好感,被蔣介石假革命的形象所迷惑。

蔣介石曾對黃埔軍校學生說:「如果我不革命,你們可以一槍打死我。」

他還表示,黃埔軍校不應分國共之別,大家都應該團結一致。

蔣介石甚至假裝主持公正,解散了共產黨人組織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國民黨人組織的「孫文主義學會」,並成立了一個名為「黃埔同學會」的組織,倡導「親愛精誠」。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外表文章,但李默庵卻被虛偽所蒙蔽,對蔣介石的主張和表現充滿了好感。

李默庵結束黨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受到了組織的批評,被指責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他覺得周恩來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與由國民黨右派組成的「孫文主義學會」之間的對立情緒太過嚴重,不符合當時中國革命的利益。

兩派學生曾在前線發生沖突,李之龍和賀衷寒甚至動手,甚至還鬧到了蔣介石那裏。

李默庵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消滅帝國主義,廢除之前的不平等條約。面對外敵的威脅,黃埔軍校的學生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應對外部威脅,而不應在關鍵時刻陷入內部紛爭。

對此,李默庵感到十分痛心,不願卷入雙方的爭執。李默庵本意是好的,但他過於單純,對蔣介石懷有幻想,這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李默庵受到了黨小組長許繼慎的批評,認為他在政治上不夠堅定,經常表現猶豫不決。這讓李默庵感到難以理解,引發了他的抵觸情緒,為他後來退黨埋下伏筆。

李默庵結束黨的最後一個原因涉及個人私事,確切地說與他的戀愛關系有關。

東征歸來後,一位廣東籍的同學向李默庵介紹了一個女學生,姓曾。兩人見面後感覺不錯,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戀愛關系。

然而,這段感情被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員許繼慎發現,在小組會上遭到了批評,認為他太過浪漫!

「革命尚未成功,你卻在那裏卿卿我我,太不像話了,你要做檢討,趕緊跟那個女孩斷了關系。」

李默庵覺得難以理解,認為戀愛並不妨礙革命,這是兩碼事,於是反駁道:「談戀愛怎麽了?黨章上也沒有規定不能男婚女嫁!」

當時許繼慎25歲,李默庵22歲,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說話也不講究方式,就這樣言辭激烈。

此後,李默庵不再參加黨小組會,而小組會也不再通知他。然而,李默庵並沒有當時結束黨,實際上,他決定退黨是在1926年3月的事情。

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一場令人震驚的「中山艦事件」。

當時,廣州國民政府海軍局代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接到命令,派遣中山艦前往黃埔聽候指示。然而,當中山艦抵達黃埔後,蔣介石卻堅決否認曾下過調艦的命令。國民黨政府散布謠言,聲稱共產黨企圖謀反,試圖劫持蔣介石。

實際上,這是蔣介石清除共產黨的借口,由此揭開了反共的序幕。

「中山艦事件」後,中共黨員在國民革命軍中的活動受到了限制。李默庵信以為真,相信了蔣介石編織的謊言,對共產黨產生了誤解。

於是,在這一事件之後,李默庵正式選擇結束黨,徹底脫離了中共的組織關系。

關於李默庵的思想變化,當時的周恩來並不了解。因為當時,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職務上任時間並不長,僅為4個月。1925年初,他離開了黃埔軍校,隨著新成立的教導團參加了東征。

隨後,黃埔軍校實行校、軍分離,由於周恩來在國民革命第一軍中任職,無法再繼續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

因此,當得知李默庵結束共產黨的訊息時,周恩來深感惋惜和痛心。他感慨地說:「好啊,李默庵!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加入共產黨的是你,第一個結束共產黨的也是你!你太糊塗了。」

此後,周恩來不得不與自己的得意門生分道揚鑣。直到十年後,在雙十二事變後的西安,兩位師生才得以再次相遇。事變之後,周恩來得知李默庵率部進駐西安城,便親內建著一個警衛員前去拜訪。

周恩來見到李默庵,讓後者感到十分吃驚,脫口而出:「周主任,你怎麽如此冒險?」周恩來哈哈大笑,並吟誦了兩句詩:「登仙橋畔登仙去,多少紅顏淚始幹。」

這兩句詩竟然是李默庵在1933年奉命進攻蘇區時寫的,表達了對蔣介石內戰政策的不滿。李默庵對周恩來能夠記得這些細節感到大驚失色,深感共產黨人的過人記憶力令人刮目相看。

師生二人在相見的瞬間就如同當年在黃埔一樣,暢所欲言。不同的是,如今他們的話題已從打倒軍閥轉變為如何共同建立抗戰統一戰線。

在不知不覺中,三個小時過去了,兩人依依惜別。臨別時,李默庵鄭重地說:「我雖然做不到心在曹營身在漢,但是絕對不會兄弟相殘。」

1937年,李默庵和衛立煌等人在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再次與周恩來不期而遇。

除了敘舊和商談抗戰戰術、戰略外,李默庵再次強調了那句話,即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然而,李默庵不僅僅是說了這句話,也是付諸實際行動的。1946年6月,他擔任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徐州綏署第一綏靖區司令官,率領10萬兵力進攻蘇中解放區,與粟裕展開激烈對抗。

然而,他並未親臨前線,而是選擇坐在飛機上指揮,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因此,在極短的時間內,他的部隊就被殲滅了5個旅。以此為借口,原本不願參與內戰的李默庵幹脆結束了指揮第一線。

1949年夏,李默庵急流勇退,主動結束了軍政生涯,移居香港。盡管蔣介石四次打電話邀請他到台灣,還派專人去接他,但李默庵都以婉拒為由。

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在湖南發動起義並通電,李默庵致電程潛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列入起義名單中。

1950年,李默庵全家移居阿根廷,這讓蔣介石氣得吹胡子瞪眼,公開對李默庵進行通緝。然而,周總理聽聞此事卻欣慰地說:「李默庵心明眼亮,棄暗投明,不愧是我的黃埔學生。」

李默庵為表示徹底與蔣介石恩斷義絕,全家選擇了阿根廷作為新的居住地。盡管如此,考慮到與蔣介石的師生關系,李默庵並未選擇前往中國大陸,給予了蔣介石一些面子。

在阿根廷生活了十多年後,為了方便子女在美國的學業以及家庭團聚,李默庵舉家移居美國,在華盛頓度過了長達26年的生活。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的慶祝活動在北京舉行,作為孫中山的忠實信徒,李默庵回國參加。在北京,他與同齡的師母鄧穎超重逢,呈現了文章開頭所述的感人一幕。

原來,周恩來總理一直牽掛著他的得意門生李默庵,多次透過他人打聽李默庵的下落,甚至曾托人捎信。直到1975年,周總理病重時還數次提起李默庵,希望他能夠回國看看,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一份力量。

在鄧穎超的轉述中,周總理的囑托成為李默庵心頭的牽掛。1989年,李默庵的妻子去世後,次年他毅然回國定居。

回國後,盡管年事已高,他依舊為祖國的統一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曾擔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同時是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他透過給健在的黃埔同學寫信等方式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2001年10月27日,黃埔驕子李默庵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臨終時,他依舊表達了對祖國早日實作和平統一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