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張家界埡門關沈睡81年的M008號無名戰士,我們終於知道了你的名字

2024-04-27歷史

瀟湘晨報

湖南張家界慈利縣埡門關,當地村民一直知道有個叫「九人墳」的小山坳:1943年抗日戰爭常德會戰中的慈利阻擊戰後,鄉親們收殮9名犧牲的無名戰士遺體葬於此處。他們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2019年開始,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讓抗戰英魂回家」公益專案的工作人員,定期清理這個小山坳周邊的荒草,祭拜英烈,同時采樣建立DNA數據庫為他們尋親。

其中M008號無名戰士的DNA數據是最為完整的,但尋親過程也一度失去頭緒。今年清明前夕,誌願者和台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團圓」工作室抱著「不甘心」的態度,趕在為這些英烈修建的陵園即將開園前,為M008號無名戰士確定了名字:尚明富。

這個走向抗日現場的年輕人的名字和故事,隨硝煙散去已81年。

「無名之輩」,歸根了。

「出征失外」:

一條尋親的線索,與一個家族的記憶匣

開土後,是九具堆在一起的白骨。好在埡門關當地土質比較幹,除了戰爭造成的創傷,遺骸保留相對完整,此外就是子彈、皮帶扣等難以腐蝕的金屬物。

「英魂回家」公益專案工作人員自2019年接到相關線索,經調研走訪,線索指向1943年抗日戰爭常德會戰中的慈利阻擊戰,戰後當地鄉親們收殮這些為保衛自己而犧牲的戰士遺體,葬於一處。時間流逝,「九人墳」仍為人知,詳知其中淵源的村民卻多已離世。

「我們(自2015年)至今收殮了一千四百多具抗戰英烈的遺骸,一有線索就會核實跟進,但基本沒有尋親成功過。」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秘書長余浩介紹。DNA鑒定技術近幾年愈漸成熟,2023年2月,余波委托台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團圓」工作室為這9具無名遺骸作DNA比對。

「大部份其實沒有檢出來,只有M005和M008取樣效果相對好一點。」「團圓」工作室發起人柯偉力回憶道。有了DNA數據作指向,接下來就是排查,「打電話一個個問,如果家裏以前有這種出去當兵沒有回來的人,就再趕到現場采樣核實。」

排查工作開始不到一個月,專案誌願者和工作室就釘選了瑞安的一個孔氏家族,經電話了解,該家族中有一人外出當兵至今未回,年齡、征兵時間都相當接近。

柯偉力提前一天跟孔家約好,到的那天孔家一下圍過來十多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起對這個「消失」的士兵的記憶。這個士兵離家時,母親仍健在,一直牽掛著他;到80年代兩岸開放,村子裏陸續有曾離家當兵的人從台灣回來,這位母親就老找人打聽,「有沒有見過我兒子啊?」

後來這位母親去世了。村裏也有九旬的老人說起,自己小時候和這個士兵一起玩過。族譜中仍記載著此人「出征失外」。

△ 族譜上寫著「出征失外」的人。受訪者供圖。

「我們去之前覺得應該就是這家的。」然而采樣結果出來,和M008號並不吻合。柯偉力感到遺憾,「如果是那也蠻好,因為不管怎麽樣,這個家族的人一直念著他,沒有忘記他。」

消失的81年, 與代代轉述的囑托

2024年春節後,「英魂回家」公益專案工作人員告訴柯偉力,為這些英烈修建的陵園預計在五一左右可以開園。這時M005號無名戰士已在年前確認身份,為金華蘭溪人吳四亨,而取樣效果相對更好的M008號仍無眉目。柯偉力有些不甘心,決定重新排查一遍。

DNA數據指向此前在第一圈被排掉的一名姓尚的老人,「當時打電話過去,對方說家裏沒有當兵未歸的人。」這個家庭就在路橋區,柯偉力決定直接跑一趟。

過來的都是尚明富老人的侄輩,都已年過七旬。他們也陸續向柯偉力轉述父母輩囑托給自己的記憶。

尚明富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出生於1914年。當年征兵時,二哥剛結婚,尚明富主動提出參軍,此後再無訊息。尚明富的一個侄女曾被母親囑咐,幾兄妹她的記性最好,「一定要記住家裏面的三叔,如果哪天他回來了,要像女兒一樣幫他養老。」

家中一度有過疑似尚明富的訊息:一封從湖南長沙寄來的信件。但這封信後來怎麽處置尚家人說法不一,有可能因為沒有長沙的親戚將信原封不動寄回,也有可能因為無人識字一直擱置,總之信件內容無人有印象。

「我們一定把他帶回家。」DNA采樣確認身份後,尚明富的侄子,如今已73歲的尚夏生不禁哽咽。他與這位未能謀面的三叔還有所淵源:70年代他選擇參軍,3年期間,他會定期以書信的形式與家中報平安——家人總擔憂他和三叔一樣失去音信。

「老一輩人找過他,但都不識字,也不知道怎麽找。」尚明富的「孫媳婦」黃顯琴說道。尚明富有一個沒見過面的「兒子」,由大哥過繼給他,如今這位兒子也已去世。黃顯琴知道家裏有這個爺爺的牌位,他離家時還未來得及進族譜,後來墓碑補刻上他的名字,「每年都會念叨,給他燒些紙錢。」

讓無名戰士們回家,誌願者仍在努力

因為相關檔缺失,要把老人接進老家英烈陵園,手續辦起來很難。黃顯琴稱,家人考慮讓老人和戰友一起,長眠於湖南的陵園,這也許更應該是老人被記住的方式。

余浩介紹,慈利縣埡門關抗戰紀念墓園預計在5月中旬竣工,屆時將邀請家屬到場。2015年至今,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已尋找並收殮抗戰英烈遺骸1445具,采樣1153具並建立DNA數據庫,為貧困孤寡抗戰老兵修墓85座,立碑9座,修建修繕抗戰紀念碑17座,陵園2座。這些無名英烈遺骸中明確找到家屬的,還只有埡門關M005號和M008號。

近日,英魂回家專案組還在安徽走訪調研,找到了一批英烈的墓碑。有些墓碑上刻有詳細名字和地址,「當時的戰友會盡量留下資訊,讓他們以後有更多可能回家。」其中一名英烈是四川人,他93歲的兒子將會來接他回家。

專案的社交平台上也有許多網友評論尋親,或者提供遺址線索:

「我的太爺爺,也就是我爸的爺爺,20多歲去東北打仗,一去無回,我爸今年76歲了。還能找到太爺爺嗎!河南延津縣人,太爺爺名叫:李*海。」

「有個公祖爺爺,聽說去打仗了,一直沒見回來,給你做個空的墳,幾兄弟放在一起,每年掃墓,會拜,希望他能收到我們在懷念他。」

△ 有網友發族譜圖評論:能不能找到我太爺爺?

余浩自2015年畢業後便加入英魂回家專案,這些年他和他的團隊在全國各地墓地調研,走訪抗戰遺址,收殮陣亡將士遺骸,組織倡導性紀念活動。「像我們這樣的人其實很多。作為後代,覺得很幸運能參與到這些事情,能幫他們找到家人,或者是以前那些荒無人煙、長滿草的墓地,能幫他們重新去修繕,讓他們有一個著落。」讓他們在這個和平年代,仍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