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共八大會議上,毛主席和少奇同誌得票最高,那第三位是誰呢?

2024-02-28歷史

中共八大會議上,毛主席和少奇同誌得票最高,那第三位是誰呢?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此次大會按照規定進行了選舉,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投票結果顯示,毛主席和劉少奇同誌的得票數位居前兩位,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兩位領導人在黨內擔任的職務、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實際地位,自然會受到廣大黨員的認可和支持。然而,讓不少人意想不到的是,獲得第三多選票的並非周總理、陳雲或者鄧小平等知名領導人,甚至不是那位位列十大開國元帥之一的同誌。那麽,究竟是誰呢?

當年獲得第三多選票的中央委員,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元老林伯渠同誌。林伯渠與董必武同樣享有盛名,盡管很多人對他們耳熟能詳,但可能對林伯渠同誌的具體貢獻並不十分清楚。林老於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黨齡早於絕大多數參加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元老級人物,而在那次大會上,林伯渠同誌高獲得的選票客觀上反映了他在近現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林伯渠生於1886年3月,比十大元帥之首朱德還要年長幾個月。他曾留學日本,1905年追隨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受到先生的高度信任,1920年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國共合作初期,林伯渠在1926年的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是為數不多在兩黨擔任過中央委員的人之一。紅軍長征勝利後,備受尊重的林伯渠成為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政府設於延安,副主席是原四方面軍領導人張氏。在當時,林伯渠的職務實際上相當於1959年後劉少奇同誌的位置,是人民政府中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而毛主席則是黨和軍隊的領袖。

林老在財經、政府組織、立法和統戰領域投入了大量心血,從紅軍、抗戰到解放戰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林伯渠擔任新中國首任政府秘書長,常常連續工作近20小時,盡管當時已經年過六旬。作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時,人們都對這位中國革命的「活化石」十分敬仰,紛紛給予了林老投票支持,導致他的中央委員得票數僅略低於毛主席和劉少奇同誌,可見林伯渠的巨大影響力。當年他已是整整70歲高齡,四年後因病辭世。

林伯渠在事業的後期並未直接參與軍事事務,他沒有像後來的開國元帥們那樣擔任特別突出的軍職。在戰爭年代,林老並不像毛主席、劉少奇那樣備受關註,盡管很多人熟悉他的名字,但對他的功績並不真正了解。由於年齡較大,他也不屬於黨政領導人中像毛主席和劉少奇那樣的級別。因此,一些讀者對林伯渠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自從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重要的黨政軍會議通常不再按照得票數高低來公布當選人員,而是按照姓氏筆畫來排序。這樣做有其道理:例如,林伯渠當年雖然被選為中央委員、甚至中央政治局委員,但他並不在政治局常委之列。常委的級別雖高,但他的得票數卻沒有那麽高,如果按照得票數排序,他可能會被排到後面,這樣的排序顯然不太合適。按照姓氏筆畫來排列名單,則可以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不太會凸顯出這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