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懷柔or兼並,解析蔣介石整合地方派系最常用的幾大手段

2024-07-23歷史

1928年底,東北易幟以後,國府宣布全國統一,軍政結束,進入訓政。但事實卻是整個國民黨執政時期,全國各地的軍事沖突持續不斷,從未停息。除了中共的武裝革命,國民黨統一的基礎是各派軍閥和割據政權的實力大致均衡而達成的暫時妥協,一旦各派軍閥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打破這種表面的平衡,就會發生新的沖突。因此,統一基礎非常脆弱。不僅各地大小軍閥蠢蠢欲動,甚至中央也不斷面臨各反蔣派系的挑戰。建都南京後,蔣介石竟然先後三次辭職下野,證實了黨內反蔣活動的劇烈和活躍。

對此,蔣系中央一面堅持武力「剿共」,一面謀求打破各地軍閥割據局面,推動中央勢力的滲透,以實作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而各地軍閥則陽奉陰違,對中央覬覦自己地盤保持著高度警惕,極力反制中央的整合動作。雙方整合和反整合的鬥爭貫穿整個國民黨統治時期,即使在日本侵略或中共全面進攻的危急時刻,國民黨的內鬥也沒有停息。當然,國民黨各派系能長期共處,也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它們都反對中共革命及其他力量侵害和危及國民黨統治,因此能夠聚集各派力量,共同對敵。至於國民黨內部,蔣系和非蔣系則處於恐怖平衡的態勢,一方面,蔣系受自身力量的限制,不能立即整合各非蔣派系及地方軍閥,只好利用中央旗號,分化施壓,各個擊破,逐步整合。另一方面,各派系及地方軍閥雖然多次聯手挑戰蔣系中央,但屢遭失敗,也認識到蔣介石的共主地位難以撼動,只好表態擁護中央,共推蔣氏集權,以謀求地方割據合法化,並繼續積聚力量,等待時機,再決雌雄。

相對於各反蔣派系和地方軍閥,蔣系居於強勢地位:擁有最強的軍事力量,控制江、浙、滬等富庶地區,有江浙財團和列強支持,經濟和財政實力最為雄厚。國民黨執政後,蔣系居於中央法統地位,並借此號令黨國。與此相對應,蔣系整合各非蔣派系和地方軍閥的主要手段有軍事兼並、政治談判和金錢收買。軍事兼並就是動用軍事力量,以武力消滅政治對手,奪取其地盤,達成整合目標。這是最有效、最徹底的整合手段,但它是一把雙刃劍,在消滅對手的同時,也消耗自身實力,使其他實力派有機可乘。蔣系雖是軍事實力最強,但面臨內憂外患,既要「剿共」又要抗日,還要削平黨內異已勢力,無力同時解決,必須註意保存實力,安內攘外,不宜對非蔣派系輕易動兵。所以,蔣介石最常使用的是政治談判和金錢收買這兩種整合手段。

政治談判是透過和平談判,要求異已派系及地方軍閥承認蔣介石在中央的地位,不公然挑戰這種地位,實作收編和政治整合目標。蔣則報之以封官賞爵,由中央賜予派系首領或地方軍閥「重要」職務(多是位高權虛的職位),並且承諾不幹涉被收編派系或省區的內部事務。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成妥協,以維持黨國表面的統一。這方面蔣介石頗具政治才能,即使對於戰敗的軍閥,也給予適當的政治安排,而不是趕盡殺絕,以便將來再次利用金錢收買是透過賄賂等方式收買地方軍閥或其部屬,不戰而屈人之兵。蔣所付出的是國庫錢財(主要透過上海證券市場發行債券,最終需人民納稅還債),謀取的卻是個人集權。

用金錢收買地方軍閥的弊端明顯,因為雙方結合、維持表面統一的利益基礎薄弱,一旦反蔣派系開出更好的條件,給予更高的職位或更多的金錢,這些被暫時收編的地方軍閥就可能動搖,乃至加入反蔣陣營。由於蔣系掌控國家財源,面對眾多的反蔣派系和地方軍閥,軍事兼並和政治談判都不易達成整合目標,遂經常使用金錢賄賂,取得暫時的收編效果。更有些軍閥反復無常,兩面漁利,蔣只好不斷進行賄賂。因此,在實際的整合過程中,蔣介石綜合運用這幾種方式,獲得一定的成效。從國民黨執政到抗戰爆發的10年間,蔣系勢力逐步控制了大半個中國。

北伐是一場軍事統一戰爭。蔣介石率軍北伐,目標是用武力消滅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北洋軍閥,統一中國,完成孫中山未竟的革命事業。北伐中,國民黨軍隊相繼摧毀了吳、孫主力,但奉系及頗多地方軍閥勢力和地盤基本保存,他們接受了蔣系中央的收編和任命,完成了「易幟」的政治程式。這樣,東北、西南、西北及邊疆的多個省區,都透過政治談判和金錢收買達成整合目標。此外,很多非蔣系勢力加入了北伐,如桂、閻、馮等部,他們都接受總司令的任命。這些地方實力派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眼見北伐軍處於強勢,遂選擇投靠國民黨,以圖自保,乘機牟利,劉湘、周西成、龍雲等就是此類軍閥;另一類軍閥實力較強,既不願過早與蔣系交惡,而讓其他軍閥漁翁得利,又不願讓蔣系獨占北伐成果,遂主動加入北伐,乘機擴張勢力,等待時機,取代蔣系,奪取中央權力,桂、閻、馮等就屬於此類。

1928年底,蔣介石透過強大的軍事壓力、政治談判和金錢收買,三管齊下,收編了長期盤踞東北的張學良,基本完成全國名義上的統一。蔣系透過談判、收買,既避免過度消耗自身實力,又獲得了張學良這個暫時的盟友,有助於鞏固蔣在中央的強勢地位。對張氏而言,統一則是以退為進、保存實力、待機擴張的合理選擇。當時,因為中東路沖突和武裝搜捕蘇聯駐北京大使館,奉系已與蘇聯鬧僵。日本也步步進逼,強迫張作霖出賣東北利權,遭到抵制,日奉關系漸趨緊張,而且張學良等認為,張作霖的死與日本人有關。關內北洋軍閥已經潰敗,馮、閻加入北伐,北伐軍聲勢強盛,銳不可擋,張學良處於孤立和弱勢地位,只得選擇暫時妥協。而且,北伐軍內部已出現不團結跡象,張蔣結盟既可維持奉系的東北地盤,還可以利用國民黨內鬥,乘機重新進兵關內,奪回失去的華北,進而爭奪中央權力。

政治談判中,蔣介石運用多種手段拉攏和收編地方軍閥,主要是提供中央機構的重要職務,安排榮譽性職務安撫戰敗軍閥,使之安心歸順。1927年7月和8月,國府先後特任胡漢民等52人為軍委會委員,其中括了大部份地方軍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等還出任常委。當年8月,蔣介石下野後,桂系控制的特委會推舉於右任等74人為軍委會委員,其主席團成員也吸納了當時主要的地方軍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等仍是主席團常務委員。次年,蔣重新擔任軍委會主席,同樣將頗多地方軍閥拉入軍委會。後來,蔣解決貴州王家烈、雲南龍雲之後,把他們安排到軍事參議院以示安撫。而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一職,更是蔣手中的王牌,每逢關鍵時期就賜給想拉攏的重量級軍閥,如中原大戰時,蔣就封張學良為副司令,拉張入關助戰。

全國統一後,蔣介石隨即提出「整軍方案」,借口戰爭結束,全國工作重心應轉到經濟建設,必須立即實行裁軍,大幅減少軍費開支,將國家財政投入各項建設。他圖謀借此裁減、削弱非蔣系部隊,不戰而解除對手武裝。但馮、閻、桂等都看透蔣氏伎倆,先是虛與委蛇,最終武力相向,先後發生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和中原大戰等幾次新軍閥混戰。在中原大戰中,雙方一邊在戰場廝殺,同時暗中互挖墻角,賄賂策反對方的高級軍官。各反蔣派系雲集北平,另立中央,和蔣系爭奪國民黨正統地位。雙方勢均力敵,都許下了種種優厚政治待遇、地盤和財政援助,亟欲爭取實力強大、尚在觀望的張學良入夥參戰。這是軍事鬥爭伴隨著政治鬥爭和金錢收買的綜合演示,三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