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團長跑了,傳令兵指揮一個團,結局如何?

2024-01-31歷史

1938年2月初,淮河阻擊戰拉開序幕,激戰正酣。緊接著,台兒莊戰役爆發,這也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的一次重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和必勝信念。

全國政協副主席王任重在【鐵骨春秋】一書中曾經這樣評價劉培植:「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劉培植不畏艱難險阻,出色完成了各項時期內復雜而艱巨的任務。」

淮河阻擊戰:東北軍的英勇抵抗與歷史影響 在抗日戰爭的早期,東北軍在國民黨對日作戰的正面戰場上,獨自抵擋住了日軍的瘋狂進攻。

這場艱苦的防守作戰歷時8晝夜,東北51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超過7000名官兵傷亡。雖然日軍受到了重創,但並未能夠北犯,這也為後來的台兒莊大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這場戰鬥的經歷,每一步都顯得異常艱難。1937年12月,日軍進攻南京,隨後又對余杭、濟南等地進行了襲擊。

按照日軍的計劃,他們打算以濟南、南京為據點,調集23萬兵力,從津浦線南北夾擊徐州,以此連成一片,繼續進逼武漢三鎮。

國民黨軍委會也意識到了這個危險,於1938年1月11日在開封召開了一場重要的軍事會議,蔣介石也作了報告,提出了「徐州作戰」和「鞏固武漢」的方針。

從1938年1月末開始,4個師團的日軍開始行動,分別是津浦線南線的11師、13師主力和北線地區的5師、10師。

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形成南北夾擊,最終在徐州會師,進一步加強對中國侵略的力度。 這場戰役對於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影響。

東北軍的英勇抵抗不僅抵擋了日軍的進攻,也為後來的台兒莊大捷打下了基礎。同時,這個時期的戰鬥也讓國民黨軍委會意識到了潛在的危險,並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對於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於學忠在二月時接到了赴徐州接受重任的命令。從2月5日到7日,臨淮關至蚌埠、懷遠之間的炮戰激烈,硝煙彌漫。

國軍浴血奮戰,成功擊退了敵人多次的進犯。然而幾天後,日軍瘋狂集結兩個師團的兵力,以飛機和大炮為掩護,開始強推淮河,對國軍駐地發動猛烈攻擊。

盡管敵人強大的攻勢導致國軍陣地數次被突破,但於學忠卻足夠冷靜。他分析局勢後,決定趁著日軍還未穩定,展開全線總反攻,奪回失去的陣地。

為了表達決心,他親自率領兩個師長和四個旅長來到前線指揮作戰,並下死命令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奪回陣地。在淮河阻擊戰中,51軍兩個步兵師憑借堅定的意誌頂住了日軍兩個師團的攻擊。

盡管日軍在人數和武器上都占優勢,但這場勝利對全軍戰士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

在淮河阻擊戰中,湧現出了無數英雄,他們都是抗日戰場上的瑰寶。雖然他們身著國軍的制服,但實際上還有許多中共的秘密黨員在戰場上英勇奮戰。

比如114師684團1營營副羅廣智,他在戰鬥中,即使身負重傷,仍然堅持在前線,直到最後一滴血流盡。還有一位傳令兵,他在這場戰鬥後,將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他就是劉培植。

1933年,16歲的劉培植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將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交給了他:在宜君縣的高小學校裏,以學生的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

劉培植不負眾望,他在宜君縣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並成立了「秘密讀書會」,以此發展黨員。畢業後,他和其他積極分子成功躲過了國民黨的盤查,來到了陜甘寧邊區。

在日寇對中國侵略加劇的時刻,黨組織派出了久經考驗的劉培植,開始在東北軍中進行統戰工作。然而,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釋放回南京,張學良被秘密軟禁,東北軍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劉培植的工作因此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為了確保地下黨員的安全,他們被轉移到了於學忠的51軍。盡管面臨困難,劉培植始終不忘自己的任務,他在東北軍中秘密發展了300多名黨員,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後續作戰中的中堅力量。

淮河阻擊戰是51軍對日作戰的第一仗。戰前,軍工委意識到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鼓勵廣大共產黨員以身作則,英勇殺敵,對戰士們進行宣傳教育。

在戰事嚴峻的工事上,可見"誓與陣地共存亡"等振奮人心的動員口號。51軍將士們的英勇奮戰,成功阻止了日軍跨越淮河半步,為我軍的戰略部署爭取了寶貴時間。

這一壯舉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51軍首戰告捷,引來中外記者爭相報道,範長江更是在【大公報】上發表了【淮上觀戰記】,連載數日。"

東北救亡總會"也特別制作了一面慰勞信,以表達對淮河血戰的敬意,特意派人從武漢送到51軍的駐地。然而,淮河阻擊戰的勝利對於51軍來說,只是一個開始。

淮河阻擊戰中,李宗仁將軍利用"傳令兵"策略,執行了"阻南打北"的重要戰術。他的目標是挫敗日軍企圖會師徐州的計劃。

李宗仁深知,雖然"傳令兵"成功完成了任務,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在台兒莊大捷後的幾天,日軍在嶧縣遭到國軍的追擊和對峙。然而,在12日這一天,情況發生了逆轉,日寇不斷增加兵力,似乎要再次發起攻勢。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李宗仁首先考慮的還是幾天前剛剛取得勝利的51軍,並立即命令他們前去支援台兒莊。僅僅5天後,51軍就全部到達,繼續堅守陣地,阻止敵人的進攻。

日寇似乎已經失去了理智,他們不顧傷亡,瘋狂地向51軍發動進攻。在邵莊、賈家埠等地,51軍與日寇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4月25日,日寇使出了全部的力氣,對51軍陣地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猛烈炮擊,隨後上千名士兵沖出,向陣地發起猛烈攻擊。

在這個危急關頭,680團堅守陣地直到晚上。團長於學道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再支撐下去,於是找到了師長請求救援。

於學道和於學忠是兄弟關系,兩人早年曾在東北軍中一起並肩作戰,關系一直很好。然而,這一次情況不同,於學忠明白陣地的重要性,因此他給師長下了命令:「你必須告訴680團,他們必須奪回陣地。

並且你要告訴於學道,如果他們無法奪回陣地,我就和他一起被槍斃!」

於學道深感軍令如山,了解到兄弟們正在全力以赴,立即重新組織部隊,借助夜色的掩護成功收復賈家埠。然而,對於日寇來說,這片陣地來之不易,他們決定堅守不退。

日寇猛烈的炮火使於學道等人在沖鋒中節節敗退,於學道團長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由於沒有及時請示,他擅自離開了指揮崗位。

這下情況變得復雜起來,部隊接到的命令是「無論如何都要奪回陣地」,現在下命令的團長下落不明,不僅影響了士氣,接下來的行動是沖鋒還是撤退都變得無法預知。

在團長撤離時,部份士兵自行撤退,挫傷了正在沖擊的戰士們的士氣。就在此時,劉培植挺身而出,以傳令兵的身份直接向營長和連長傳達團長的命令。

8連在此期間成為了模範,因為連隊中有5名黨員軍官,他們看到劉培植正在指揮作戰,毫不猶豫地服從了命令。僅此一晚,8連就成功奪回了4個重要據點。

遺憾的是,8連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全連戰士在連長孫清溪的帶領下,堅持到最後,全部殉國。

經過日軍多次反攻,都被51軍將士們成功擊退。他們成功地阻擋了日軍增援台兒莊的道路,進一步鞏固了台兒莊戰役的成果。

自淮河阻擊戰開始,李宗仁已經布下了一個大計劃,他集結了超過60萬人的兵力,準備繼續追擊日軍。日寇在這段時間已經遭受了足夠的挫敗,他們重新審視了作戰計劃,察覺到了李宗仁的企圖,接著集結了30多萬人的部隊,準備圍殲中國軍隊的主力,使得徐州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蔣介石接到訊息後,立即命令李宗仁避免決戰,撤離徐州,火速突圍。李宗仁經過深思熟慮,命令部隊向豫、皖邊界山區轉移。

然而,在突圍過程中,部隊又遇到了困難,一些國民黨軍官認為敵人更加強大,選擇換上便衣尋找出路,遺棄了部隊。

這種不良風氣很快在部隊中蔓延,許多士兵開始制造混亂,他們極度自私,導致了徐州城內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劉培植等中共黨員再次站出來,他們開始組織部隊有條不紊地撤退,發揮了很好的領導作用。

在突圍過程中,他們的部隊接納了數千名散兵,團結一致,成功沖破重圍。雖然部隊成功突圍,但在山區他們又面臨了新的生存難題。

對此,劉培植深感憂慮,擔心這些新的困難會再次引發部隊的混亂。於是,他主動前往武漢,找到周總理尋求幫助,解決了部隊面臨的緊迫問題,緩解了部隊的危機。

在抗日戰場上,劉培植是極少數曾在正面戰場上與日寇作戰的中共黨員。1938年,他參加了武漢保衛戰,為保衛祖國的領土英勇奮鬥。

然而,在轉移過程中,他不幸身負重傷。考慮到他的安危,組織決定將他調回延安。

劉培植在病情逐漸好轉後,留在延安工作,特別是在1940年前後,他承擔了向上海、重慶等地輸送大量幹部的重要任務,這些都得益於早年間的地下工作經驗。

在東北全境獲得解放後,鑒於他在東北軍中的任職經歷,組織將許多迫切的任務交給了他。在東北,他妥善安排了60多萬名復轉軍人的生活和工作問題,維護了社會秩序。

在後來著名的「北大荒」開墾中,劉培植不遺余力,成為中國著名的農墾事業奠基人,並建立了全東北首批國營機械化農場。

他的巨大貢獻使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東北人民政府林業部副部長,主持東北西部防護林帶的建設工作。

「培植劉老,鐵骨丹心;歷經磨難,屢建功勛。」在他後半生的工作生涯中,農業建設成為了他的重心。在改革開放時期,他曾存取日本,歸國後運用中國的「三農」生態推動了「農業基本法」和「森林法」的建設。

那段抗行事曆史中,英雄們的英勇事跡至今令人難以忘懷。於學忠將軍,作為東北軍將領,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評價。

在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專門派人用飛機接在於學忠將軍和他的家人,表示了對他的關照。1953年,毛主席在懷仁堂接見了於學忠,並表示:「於學忠將軍,你是我們共產黨的好朋友,也是我個人的好朋友。」

同時,毛主席還對他的貢獻表示了感謝:「多年來,於學忠將軍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非常感激。」到了21世紀,團結出版社出版了【於學忠將軍傳】,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詞:「聯共抗日,永垂青史。」

2007年,於學忠將軍的故鄉山東還建立了他的紀念館,以表彰他的貢獻。

深入研究淮河阻擊戰和台兒莊大戰,探索第51軍在淮河血戰中的英勇表現。從黨史的角度,解析於學忠在淮河阻擊戰中的貢獻。

同時,從軍事歷史的角度,回顧這段英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