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魯迅弟弟周作人晚年:不認漢奸罪,不管日本妻,與魯迅後人不往來

2024-04-16歷史

前言

在文學史上,魯迅無疑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巨星,然而,其 胞弟周作人的人生軌跡卻顯得頗為曲折。特別是他晚年的生活,更是充滿了爭議與無奈 他不認漢奸罪,對日本妻子日漸冷漠,與魯迅後人也鮮有往來,這一系列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路歷程與情感糾葛?

正文

周作人於1885年1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櫆壽,又名周奎綬,後改名周作人,字星杓,號知堂、藥堂、獨應等。他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轉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的拓荒者,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他是魯迅(周樹人)的弟弟,周建人的兄長。

在學術生涯中, 周作人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 。在新文化運動中, 他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 ,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 他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他還曾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

晚年的周作人,生活在一個充滿爭議與指責的陰影之下 。抗戰時期, 他因出任偽職而被冠以「漢奸」之名, 這一標簽如同沈重的枷鎖,讓他無法擺脫。然而,周作人對此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他拒不承認自己是漢奸,認為自己在那個特殊時期的選擇是出於無奈和生存考慮。這種態度無疑加劇了他與社會的隔閡,讓他在晚年時期更加孤獨。

與此同時, 周作人與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關系也日漸疏遠 。兩人曾共同經歷過風風雨雨,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彼此間的感情卻逐漸消磨殆盡。羽太信子對周作人的冷漠和疏離感到不滿,而周作人則對這段跨國婚姻中的文化差異和矛盾感到疲憊。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最終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更為令人惋惜的是, 周作人與魯迅後人的關系陷入僵局 。作為魯迅的弟弟,他本應與魯迅的家人保持親密的聯系,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周作人在晚年時期與魯迅的子女鮮有往來,這種親情的斷裂無疑是他晚年生活中的一大遺憾。關於兄弟兩個人之間的隔閡,年歲已久便傳出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或許是經濟因素,也可能是生活觀念的不同或是某些感情糾紛。還另有一種說法是魯迅偷看周作人的妻子洗澡或是羽太信子挑撥兄弟二人關系等,但顯然這些說法的可信度有待考證。

在生活的重壓下,周作人的晚年過得相當淒苦。他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曾經的文名也難以換來足夠的稿費維持生計。 為了生活,他不得不放下文人的架子,靠吃臭豆腐和玉米糊度日 。這種簡樸甚至可以說是貧寒的生活狀態,讓人不禁感嘆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無奈。

然而,盡管生活艱難,周作人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傲骨。他不願意向命運低頭,更不願意為了生活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信念。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苦難和折磨,堅守著內心的那份寧靜和淡泊。

回首周作人的晚年生活,我們不禁要思考: 是什麽讓他走上了這樣的道路?是時代的變遷還是個人的選擇? 或許,這個問題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生活他有多麽艱難,我們都應該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尊嚴,勇敢地面對一切挑戰和困難。

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裏,每個人都在為了生存而掙紮。周作人的選擇或許並非完全出於個人意願,而是受到了時代和環境的深刻影響。

除此之外, 我們還應該關註到周作人在文學上的貢獻和成就 。盡管他的晚年生活充滿了爭議和無奈,但他在文學領域的造詣卻是不可忽視的。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刻的思考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尊敬。

結語

無論周作人晚年如何掙紮與逃避,都無法抹去他曾經的選擇與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人生中的每一個決策,都如同蝴蝶效應般,影響著未來的走向 。對於周作人而言,他的選擇讓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銘印,但這份銘印卻並非光彩照人。

回首往事,或許周作人會感嘆命運的不公,但命運終究是由每一個選擇所累積而成。 他的故事,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縮影。願我們都能從中汲取教訓,珍惜當下,不讓自己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與悔恨。

參考資料:

https://baike.so.com/doc/14977-1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