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玉瓚:打響西安事變第一槍,建國後隱姓埋名,晚年被迫「暴露」

2024-01-13歷史

1979年中旬,此時正是務農的時節,舉國上下百廢待興,葉劍英元帥正在為國家發展忙得不可開交。

這時,警衛員從門外遞來一封專門寄給葉劍英的信。葉元帥看看信封——信是從遼寧撫順市寄來的,落款為「王玉瓚」。

葉元帥滿心疑惑地拆開讀了讀,信中所寫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塵封了43年的歷史真相就此揭開。

葉劍英

6000字長信揭秘歷史真相

「西安事變以來,至今已經過去43年了。當年的真實情況,我個人的所作所為,尤其是關於捉蔣和雲南起義二事,需要核實的話直接向我個人提出‘見證人征得書面證明就可以了’。」

「至於現在報紙上登載的兩篇關於孫銘九捉蔣的文章,確實有不準確的地方,而我也不會蠢到來冒充當年捉蔣的先行官。如有不實,我甘願接受法律的制裁。」

這是葉劍英手中信件的開頭,整張信件有六千余字,詳細介紹了當年他經歷西安事變時的全部過程。葉劍英看完後,當時就撥通了遼寧省委的電話。

這絕不是一件小事,是需要嚴謹論證的國家歷史真相,在葉元帥的命令下,當時的遼寧省委黃歐東迅速聯系信件寄出地撫順市,並派出一個調查小組前往撫順市查辦。

這封信的作者是誰,他口中的事實又究竟是真是假,為何43年後才將真相公之於眾?調查小組在抵達撫順的第一時間就展開了調查。

在當時,信件郵遞是常用的通訊方式,所以寄信者的身份並不難查到——撫順市解放軍退伍營長王玉瓚。

當調查組的成員來到王玉瓚老人的家中時,這位年過八十的老人熱情地歡迎了他們。後來所有人都說:「從第一印象來看,他帶有人民解放軍的獨特氣質,一定是個實事求是的人。」

和王玉瓚老人聊了一段時間後,從老人口中得知,他是在看到最近的報紙後才決定給葉元帥寄信的。

原因是,報紙上刊登的兩篇關於孫銘九捉蔣的報道,並不是事情的真實情況。所以他坐不住了,開始用紙和筆寫下承載了40余年的歷史真相。

孫銘九

原來,在當年西安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和楊虎城參加晚宴過後,於淩晨下令軍隊起事並在華清池領兵捉蔣。而捉蔣的經過,在後期國內共有三種沒有被官方證實的傳聞:

第一種是由張學良麾下,東北軍105師1旅1團團長張治邦前去華清池捉蔣的。

第二種則是上校營長王玉瓚領到張學良秘密口諭後,帶所屬第一營前去華清池捉蔣。

第三種便是報紙上最新刊登的,由中校營長孫銘九率張學良衛隊第二營從華清池大門沖入,完成捉蔣任務。

張學良與楊虎城

在新中國建立後,張學良和楊虎城引發的西安事變永垂青史。

而完成捉蔣任務的負責人也被群眾們奉為人民英雄,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第三種傳聞就是孫銘九向相關記者透露的,也是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但歷史的真相卻是——張學良在前一晚向營長王玉瓚秘密傳下口諭,命令他連夜前往華清池捉拿蔣介石。

東北將領,高官的警衛營長

王玉瓚是遼寧黑山人,為了生存,18歲就參加了東北軍。年輕氣盛,王玉瓚在軍隊中作戰勇猛,並且在作戰中經常能想出奇招,逐漸在隊伍裏混出了名聲。

在戰場上屢次立功的王玉瓚,在軍隊中的地位慢慢爬升了起來,三十出頭的年紀就當上了東北軍的副旅級幹部。軍閥的隊伍與正規軍有很大區別,除了過硬的個人素質以外,還需要有大量的人脈關系。

農民出身的王玉瓚知道,自己如果想要有出路那就必須要往上走,人脈需要自己積累。所以他利用起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辦法,加入了東北講武堂進行學習。

東北講武堂,可謂是當年東北的西點軍校。能加入其中深造學習的,不是高官子弟就是各部的精英,因此可以說這裏是東北軍事人才的最高殿堂。

從講武堂走出來的都是未來各部隊的高級將領,未來一片光明。在這裏,王玉瓚結識了改變他後半輩子命運的人——少帥張學良。

雖然王玉瓚沒有什麽文化,但久經沙場的他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在校期間王玉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表現出極高的軍事素養,在校期間就被張學良看重。畢業後,就被張學良直接調到自己身邊做貼身的警務員。

因為在進入講武堂之前,王玉瓚就一直在張作霖的部隊任職,所以他獲得了張學良極大的信任。在日後不斷地接觸中,王玉瓚的職位一升再升。

幾年後,王玉瓚已經坐上了上校營長的位置,而且王玉瓚指揮的是專門保護軍中高層的警衛營。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幾乎和張學良形影不離,甚至和張學良一起去了西安。

在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後,全國局勢發生了變化。因為蔣介石的命令,北方五省幾近淪陷,但蔣介石堅持自己的「剿共」方針。

為了防止計劃失敗,蔣介石特意親自來到西安坐鎮。而此時,東北軍在西安負責保證蔣介石安全的警衛營營長,正是王玉瓚。

王玉瓚手下的部隊是一個能獨立作戰的加強戰鬥營,擁有三個步兵連,一個騎兵連,和一個火力強大的機槍炮兵連,是非常強大的戰鬥力量。

不過當時局勢十分緊張,王玉瓚的部隊需要時刻保護蔣介石的安全。期間張學良和王玉瓚透過幾次電話,張學良只是在電話那頭語重心長地說:「要好好完成總部交給你的任務。」

1936年12月,為了逼迫張學良和楊虎城出兵參與自己的計劃,蔣介石在西安華清池住下,不斷向張學良施壓。張學良無可奈何,只能來到西安。

在參加完蔣介石組織的晚宴後,張學良找到蔣介石,說出了那句貫穿整個西安事變的名句——「聯合抗日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如果你再一意孤行,那就會成為民族的罪人。」

但蔣介石是什麽人,國民黨的「蔣委員長」怎麽會輕易聽從東北軍司令的建議,他甚至還和張學良大吵了一架。

此時張學良已經明白,站在自己面前的已經不是一名中國黨派的領導人,而是不顧國家安危的趨利小人。

他面色陰沈地走出大樓,路過警衛室時,看到了正在審查防衛工作的王玉瓚:「王營長,跟我走一趟。」

張學良說完徑直坐上了自己的汽車,王玉瓚立刻騎上摩托車跟上。路上,王玉瓚心中十分忐忑。這次張學良突然讓他放下防衛工作陪他出城,一定是有特別的任務。

張學良沒有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回了家。在軍隊中,高級將領的私宅是非常私密的地方,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讓人隨意進出的。

張學良帶王玉瓚來到私人書房,面色凝重地在王玉瓚耳邊輕輕說了一句:「現在命令你立即帶部隊去將蔣委員長請進城來。」

王玉瓚不解地看向張學良心想:「剛從華清池出來,怎麽還讓我去請他來呢?」

「要抓活的。」短短的一句話輕輕地從張學良口中說出,但到了王玉瓚耳裏那就像是戰場上爆炸的炮彈一般。

張學良看著驚訝的王玉瓚,重重地點了點頭,隨即便轉過身去看向窗外,王玉瓚此時徹底明白了張學良的決心。

「警衛營一營營長王玉瓚,保證完成任務!」王玉瓚向著張學良直直地行了一個軍禮。隨後,二人詳細地分析了華清池內蔣介石護衛隊的兵力部署。

王玉瓚說:「蔣介石帶的親衛隊不過二、三十人,外圍的憲兵隊也不過數十人,裝備的都是輕型個人武器,我們一營幾個連隊合圍華清池,一定能活捉蔣介石。」

張學良對王玉瓚下達了詳細的任務部署,他對王玉瓚說:

「明天的抓捕行動瞬息萬變,誰生誰死都不一定。明天的行動二營長孫銘九會全力協助你,全體參加兵諫的部隊都要從黃色軍裝改為藍色軍裝,作為華清池守衛部隊,應由你們一營率先行動。」

張學良將如此機密的任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王玉瓚,這次任務的成敗決定了他,甚至是全中國的生死存亡。

王玉瓚不敢怠慢,回營後立即做出了部署,他找到警衛營二營長孫銘九,下達了張學良的口諭命令,並和副官譚海一同客製了周密的行動計劃。

整個計劃分析了蔣介石所帶嫡系警衛的兵力,並且對行動開始後可能會出現的緊急情況,做出了幾份預案。

孫銘九

為了不被看出端倪,王玉瓚和孫銘九甚至在行動前幾個小時還在和國民黨的將領在一起談笑風生,而部隊的調遣都已經秘密完成,「活捉蔣介石」勢在必得。

西安事變,秘密打響第一槍

1936年12月12日淩晨,這是張學良定下的行動時間,王玉瓚和孫銘九早已經在辦公室裏等待許久了。

兩人兵分兩路,王玉瓚召集騎兵連迅速包圍華清池外圍,命令騎兵連連長嚴密看守,不允許任何人進出,他自己帶領一個步兵連進入華清池捉拿蔣介石。

外圍的士兵很快就被悄無聲息地控制起來了,但在建築內的幾十名蔣介石貼身衛兵,可都不是吃素的。

電影【西安事變】

為了減少傷亡,王玉瓚帶領一個排的士兵悄悄摸進了蔣介石住所的正門,為防止蔣介石聽到聲響後從後門逃跑,王玉瓚帶人一直悄悄穿過庭院,摸到三園門之前。

到了這個地方,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繼續往前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三園門內不斷有巡視的哨兵來回走動,王玉瓚擡起手槍迅速瞄準,「砰,砰砰!」,三聲槍響劃破寂靜的夜晚,西安事變就此拉開了序幕。

樓下的步兵連迅速開火,一時間槍聲四起,子彈橫飛。蔣介石的衛隊也是反應迅速,立刻與王玉瓚的部隊交起火來。

雖然房子裏面掩體很多,王玉瓚的部隊沒法迅速集中火力。但區區不到百人的警衛隊,怎麽可能是王玉瓚幾個連的對手。

很快,十幾分鐘後戰鬥就宣告結束了。可當王玉瓚來到蔣介石臥室的時候,卻發現老蔣已經逃跑多時了。

這一瞬間,王玉瓚的心仿佛墜入了冰窖,因為他明白如果現在沒法活捉蔣介石,那麽日後引發的連鎖反應會是無法想象的。

他下令讓所有士兵搜查蔣介石住的五間廳,一連士兵石誌中發現五間廳院裏後墻下掉了一只軍靴,王玉瓚迅速意識到蔣介石是翻墻逃入後面的驪山了。

「馬上給我找,挖地三尺也要找到蔣介石!」王玉瓚一聲令下,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迅速沖上華清池旁邊的驪山,一營和二營的士兵分東西兩路上山。

一時間,整個驪山到處都是搜尋蔣介石的官兵的身影。

此時天色已經微明,山上的能見度很高。雖然山上布滿陡峭凸起的巖石和刺人的荊棘,但士兵們還是不斷地搜尋著蔣介石逃跑時留下的痕跡。

經過不斷地搜尋,將搜查範圍縮小到了驪山北坡。可能是因為太過慌張,從亂草叢中探出腦袋的蔣介石被手槍排長劉允政發現,幾名士兵迅速撲了上去,將蔣介石推搡著帶下了山。

此時的蔣介石狼狽不堪,完全沒有委員長的威風氣勢。身上還穿著睡衣,鞋子也只剩了一只,被兩名士兵架著肩膀,面色慘白四處張望,嘴裏不停地問著:「張學良在哪?張副司令在哪?」

早上八點鐘,蔣介石被譚海副官和孫銘九營長押送至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指揮所,「兵諫」行動圓滿結束。事後王玉瓚回到家時對妻子說:「你知道麽,昨晚我把天捅了一個大窟窿!」

40余載迷案終揭曉

王玉瓚打響了西安事變的第一槍,沖在了戰鬥最前沿,最後由王玉瓚部一連的戰士活捉了蔣介石。

楊虎城

毫無疑問,王玉瓚立下了頭功,張學良在後來也是給王玉瓚提拔到了團長的位置。但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的報復如期而至。

張學良和楊虎城被分別軟禁,而王玉瓚所在的東北軍被完全稀釋,分派到江蘇、安徽等地。王玉瓚在隨隊參加了淞滬會戰後,被強制安排到貴陽紅十字會擔任軍事教官。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49年冬季,王玉瓚組織整個紅十字會響應雲南盧漢起義,第二年被解放軍專門護送回到家鄉遼寧。

由於此前是國民黨將領,王玉瓚為了避嫌一直低調生活,完全沈浸在鄉村生活中,對於此前自己立下的赫赫戰功絕口不提,同村的鄉親們都當他是普通的農民。

但由於中國共產黨對當時這一行動的真實情況並不清楚,知情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也都無法了解到情況。

所以在國家調查情況時,孫銘九率先向工作人員提到,是自己當時捉拿了蔣介石,並將具體情況登了報。

但歷史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西安事變的真實細節是扭轉中國命運的大事。

在看到報紙的第一刻,王玉瓚心中就湧現出了深深地責任感,和當年聽到張學良的命令一樣,他要讓全國都知道西安事變的真相。所以他一封封地寫信,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根據王玉瓚的描述和還原,調查組的同誌們跋山涉水,歷時近四個月,行程近九千公裏。他們走訪了呂正操、萬毅、劉瀾波、原東北軍105師師長劉多荃、原東北軍騎兵軍長何柱國等人,取證了二十余個線索。

呂正操

在雲南,他們找到曾任張學良衛隊一營的一個排長,他證實了當年他們是奉王玉瓚營長的命令,在華清池共同參加了「捉蔣」的全過程。

同時他還證實了,西安事變是在王玉瓚接到張學良下達的第一道命令之後開始的,並非孫銘九所說的由他親自捉拿蔣介石,而是由王玉瓚組織並完成了整個行動。

其實國家如此調查也是有原因的,報紙上刊登的孫銘九捉拿蔣介石的版本,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孫銘九在采訪中說道,是自己在五間廳捉到蔣介石的,但又說不出五間廳的具體位置。因此,當時黨史辦的工作人員們對孫銘九的話持懷疑態度,葉劍英個人也覺得蹊蹺,所以才如此重視王玉瓚的來信。

1979年10月16日,調查組終於還原了西安事變的真相。調查組的同誌們來到王玉瓚的家中,向他遞上了一份【關於王玉瓚政治歷史問題的結論】的檔。

這份檔上詳細記錄了王玉瓚參與西安事變的全過程,並寫著:

「經黨組織深入調查,證實王玉瓚同誌1936年在西安任當被軍總部衛隊第一營營長時,基於反蔣抗日的愛國思想,組織、參加、完成了12月12日的捉蔣行動。」

在看到文中的「愛國」,「立功」字樣後,王玉瓚眼眶濕潤著簽下「符合實際,同意,感激」的字樣。自此,沈浸了43年的謎團就此揭開。

兩年後,由全國政協文史辦副主任、西安事變編輯組組長張魁堂主持的西安事變45周年紀念座談會,特意邀請了王玉瓚,由他親口向全國人民講述西安事變的全部真相。

會後,張魁堂發表了名為【臨潼捉蔣史實全貌已基本查清】的文章,文章結尾處總結性地寫到:

「經過編輯組的反覆核實,臨潼捉蔣的主要情況和參與人員查清楚了。歷史事實俱在,誰也不能改變。」

1984年,王玉瓚老人一遼寧省政協常委的身份與世長辭,享年88歲。王玉瓚老人堅守了一個秘密長達43年,從未向他人提及過其中細節。

但為了不讓歷史的真相湮滅,他毅然決然地澄清了當年的真相,將中國的歷史進一步完善。回顧王玉瓚的一生,可以用黨和政府對他的評價來總結:「愛國,正義,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