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當陽趙巷四號墓

2024-01-02歷史

1988年6月,湖北當陽縣陳場磚瓦廠在趙巷取土工程中發現10座古墓,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宜昌地區博物館主持,會同宜昌市及當陽、枝江、遠安縣考古工作人員,對已遭破壞的4號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

趙巷4號墓位於河溶鎮以東4公裏,西鄰沮漳河,南距已往發掘的趙家湖楚墓群約5公裏,東接江陵縣的川店、馬山。這裏丘陵縱橫,綿延數十公裏,趙巷是一座東西長約500余米、南北寬約400余米的土崗,發掘了大量文物。該墓為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曾經盜擾,主棺已翻動。

陪棺5具,均為青少年女性。墓主為50歲左右男性。出土文物70余件,有盤、匝、戈、鑾鈴、車轄等銅器,方壺、鎮墓獸、簋、豆、俎等漆木器及少量陶、玉器;樂器有葫蘆笙、漆瑟和木瑟各1件。從墓葬形制及器物組合的情況看,墓主的身份應為大夫。所出漆木器的紋飾與構圖、色彩,具春秋楚墓的特征與風格;其年代與當陽曹家崗5號墓相當,約為春秋中期偏晚。

漆俎 。高14:5厘米、長24。5厘米、寬19厘米。木質。斫制。俎面長條形,面底部開4個卯孔,四足為曲尺形足,足頂部設榫,可插入俎面卯孔,組裝成俎。面板四周起沿,兩頭上翹。俎面髹紅漆,素面。俎面板四角側面由12組30只瑞獸珍禽組成,有鹿頭、龍身、虎爪等融合為一體的動物。這些禽獸形態各異,瑞獸有大小耳之別,還有匍匐與弓背之異,造型奇特,紋飾優美。

此墓共出土了3件彩繪動物紋四足漆俎,其造型紋飾相似。皮道堅先生認為楚墓出土的漆俎在形制和紋飾上均脫胎於銅器,「鹿和風鳥的反復出現,是相對於商代藝術以饕餮為主題的一種有趣轉換。」該俎大量運用。S形曲線來組成圖案,造成運動感極強的圖繪效果。

從後來的戰國楚藝術中,看到更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此器現藏湖北省宜昌市博物館。參考資料:湖北當陽趙巷4號墓出土的春秋漆俎,長24.5厘米,寬19厘米,高14.5厘米。木胎黑漆,姐面與板足榫卯連線,俎面髹朱漆,通體朱漆繪制瑞獸和珍禽。俎兩側有高翹頭,中國古代家具中最早的翹頭案可追溯於此。

墓瑟。 (2件)時代:春秋中期。藏地:宜昌市博物館

形制紋飾瑟均殘破。木瑟殘甚,素面。漆瑟長2米左右,保存有完整的面板、側板、檔板、底板及瑟尾;尾上有弦孔18個。面板尾端弦枘3個。瑟兩頭呈梯面下收,故底板小於面板。面板及側板刻有蟠蛇紋及竊曲紋,底板素面。

文獻要目宜昌地區博物館:【湖北當陽趙巷4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圖1·12·2a當陽趙巷4號墓瑟(復制)。

鎮墓獸。 四棱柱形鎮墓獸。目前考古所見最早的一件鎮墓獸,年代約相當於春秋中期偏晚。其通高60厘米,木胎,由頭、柱方座組成。

頭呈圓角方形,上刻卷雲紋、圓圈紋圖案。身軀為四棱柱形,下接覆鬥形方座,周身用紅漆繪卷雲紋。總的來說這件鎮墓獸造型頗為單純,頭上沒有五官面目,頭頂也沒有安裝後來鎮墓獸所見的鹿角。

楚笙。 「楚笙冠中國」。無論文獻記載的荊楚諸侯國民間祭祀和宮廷樂舞,還是楚系墓葬出土的金石之聲、絲竹之樂,笙都是極為重要的參與者。已知時代最早的匏類樂器實物,首推湖北當陽趙巷4號春秋楚墓出土的葫蘆笙。雖然它殘破缺損,殊難復原,無法展現相應的音樂水準,但可表明笙在楚地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