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春秋時代,齊桓公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楚國使者的回應讓全場震驚

2024-05-20歷史

春秋時代,周朝作為天下的老大哥,已經失去了管束其他國家的能力;楚國作為南方崛起的大佬,逐漸吞並江漢流域的小諸侯,並向中原地區擴張勢力。他們取消了被封的「子」爵位,直接稱王,並對周朝毫不在乎。齊桓公作為五霸之首,在名相管仲的幫助下讓國家變得富強,並提出了「尊重周室、趕走外族」的口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中原各國聯盟領導者,齊桓公要透過集體力量來保障集體安全,阻止楚國往北擴張。在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本國和宋、魯、陳、衛、鄭、曹、許等諸侯聯軍打敗了楚國盟友蔡國,並行動進攻楚國。楚王派代表到聯軍中表示:

君侯住北方,我住南方,相隔很遠,就算是跑得快的牛馬也無法見面。沒想到君侯竟然來到了我的國家,這是為什麽呢?管仲代表齊侯回答說:「早先輔佐周室建國的召康公委任我們的先君太公望說:‘你可以征討各地諸侯以輔助周王室。’他給了我們先君活動範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但現在您應該供奉的包茅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進貢了,導致天子祭祀所需濾酒不足。我想詢問一下這件事情。」此外,在昭王十九年時,天子南巡卻未返回,這個事件也將被調查。

「原來在公元前977年時,周昭王進行南巡途中坐上了一艘被人做手腳的船,當船抵達漢水江心時,膠合船板溶化導致周王溺死。本應楚國承擔最大罪名為「僭稱王號」,但那個時候還沒有完全破裂關系,如果直接質詢對方,則雙方都沒有余地可以挽回局面。因此管仲選擇一個似乎細小的問題——「包茅不入」——作為詢問物件,若對方肯認錯--聽起來並不重要丟面子--則等同於承認周天子為共主,並要求楚國效忠並進貢。畢竟周已經失去聲威復興希望,而齊只是借機展示實力。

楚王明知道自己實力不夠強大,無法與聯合中原大國對抗,所以不能依靠剩余的名望來號召諸侯。這個現狀眾所周知,但沒有公開承認。聽取了對方的兩大指責後,楚王使者說:「我們沒能奉上包茅貢品是中國君主疏忽了,我們向您道歉,並保證今後一定送上。至於昭王南巡不歸一事,在那時漢水並非中國領土,所以我們無法負責;如果您要追究責任,請問問漢水江邊居民!」——當然啦,南方人有時候對北方持懷疑態度是沒辦法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這件事和我們沒關系,並且已經過去幾百年了,再也找不到證據!使者雖然說話得體而且態度恰當,但諸侯軍隊還是繼續前進並駐紮在楚國北部邊境地區。

夏天到來時,楚君派遣屈完去聯軍駐地。諸侯軍隊退至召陵並保持僵局,觀察形勢發展是否和平或戰爭為下一步走向。齊桓公將諸侯軍佇列成陣勢,並與屈完同坐一輛戰車共同檢閱,並對屈完說:「這次動用兵力龐大難道只是為了我的盟主地位嗎?其實只是為了延續先代建立起來的友好關系而已。貴國願意與我們保持這種友好關系嗎?」

屈完鄭重地回答道:「君侯親臨中國,為了我們的福祉而努力,並且接受中國君主為同盟者,這正是我們君主的願望啊!」得知楚國同意和解的訊息後,齊桓公看著以自己為盟主的諸侯聯軍龐大的陣容,不由得心生驕傲和滿足之情,他自信地說:「瞧!有這樣強大的軍隊作戰,誰能抵擋?用這樣雄厚的軍隊攻城,哪座城池攻不下?」屈完聽到後也提高了姿態,但仍然非常委婉得體地回應道:「如果君侯以道義來維護國際秩序,誰敢違背呢?如果采取武力手段,那麽我們楚國擁有方城山連綿數百裏作為天然屏障,並有廣袤深河漢水作為護城河。即使入侵眾多軍隊,恐怕也無法發揮實力吧!"雙方對彼此實力和形勢都心知肚明。於是屈完代表楚國與齊桓公領導的諸侯聯軍建立友好關系並簽訂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