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毛主席看完粟裕的電報覺得不對勁,下令陳毅立即返回華野

2023-12-28歷史

1948年1月31日,毛主席收到了粟裕發來的回電,但粟裕在電報中依然拒絕執行中央軍委多次下達的命令。

當時中原地區幾大野戰軍部隊均被國民黨軍隊所牽制,在敵人機動化部隊的協同作戰下,我軍很難取得一定的戰果。

毛主席縱觀戰場全域,提出了一個打破僵局的戰略構想,但粟裕卻一直不願意執行。

以至於當第二次收到粟裕的回電後,毛主席頓時感到不對勁,急忙命令陳毅第一時間返回華野,他要看看粟裕「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毛主席當時究竟提出了怎樣的戰略構想?粟裕為何始終拒絕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最終誰又被誰說服了呢?

解放軍挺進中原,遭圍困戰力銳減

粟裕素來被冠以「軍神」的美名,他可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性人物。南昌起義爆發時,他還只不過是一名普通士兵。

等到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已經成了中國共產黨軍隊中的核心人物,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也從這一時期開始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林彪曾這樣評價粟裕:「粟裕盡打神仙仗」。粟裕向來用兵思路奇特,以敢打險仗、硬仗聞名於世,戎馬一生鮮有敗績。

進入解放戰爭後,粟裕率領3.3萬人的部隊,在短短45天的時間內,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軍隊5.3萬余人。從此粟裕徹底打響了「軍神」的名號,他在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得到了毛主席的鐘愛。

在毛主席眼裏,粟裕是和古代韓信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將領。

粟裕看待戰局的許多觀點常常和毛主席不謀而合,而且兩個人都有著十足的自信,一旦認定的事實就幾乎不會再改變。

也正因為這一點,當粟裕和毛主席的觀點出現沖突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粟裕一生中多次「違背」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指示,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能說服毛主席。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粟裕一次大膽的「忤逆」之舉,他的這次舉動改變了中原戰場的格局,也將全國解放的時間大大提前。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從此拉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以往受限於敵我雙方的實力差距,解放軍一直被國民黨軍隊壓著打,如今戰士們終於可以在正面戰場和敵人來一場較量。

隨著劉鄧大軍順利到達指定戰略位置,另一邊由陳毅、粟裕率領的華野,以及陳賡、謝富治率領的兵團也先後殺入中原。

三支部隊在中原地區呈犄角之勢,相互呼應、相互協作,大有一舉攻克中原地區,隨即進軍江南的意味。

蔣介石看到這一幕坐不住了,為了穩固他在中原地區的統治,蔣介石迅速派遣白崇禧率領第七軍對大別山完成了合圍。在蔣介石看來,劉鄧大軍是最具威脅的隊伍,只要將這支隊伍牢牢鎖死,就能在中原戰場獲得主動。

事實也正如蔣介石所料想的那樣,在白崇禧部的不斷壓迫下,劉鄧大軍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短時間內幾乎很難有什麽作為。

與此同時,邱清泉率領的第五軍以及胡璉率領的第11師也被派往中原,目的就是阻擋陳粟以及陳謝兩支部隊的攻勢,從而在根本上化解我軍的戰略反攻意圖。

解放戰爭初期,我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依然未占據任何優勢,因此很容易便受到國民黨軍隊的壓制,戰略優勢根本無法體現。

為了打破同國民黨軍隊對峙的僵局,毛主席提出了又一個偉大的戰略構想,他要再發動一次戰略大躍進,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陳粟率領的華野。

毛主席打算讓陳粟率軍躍進江南,吸引國民黨軍隊的一部份火力,從而解放出被圍困在大別山內的劉鄧大軍。

江南地區是蔣介石統治的核心,一旦陳粟大軍進入這片區域,國民黨軍隊勢必會收縮防守,到時候中原戰爭局面一下子就能開啟。

隨著中原地區局面的不斷僵持,劉鄧大軍的損失也越來越重,先後遺失了30多個縣不說,還付出了數萬人的傷亡。再這麽打下去,劉鄧大軍就算不全軍覆沒,也會被活活耗死。

在此期間,陳粟、陳謝兩支隊伍也沒有閑著,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吸引白崇禧部的進攻火力,但始終沒能取得多少成效。

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化部隊優勢十分突出,中原地區又大多是平坦開闊的地勢,各方之間的增援速度遠遠超過解放軍部隊,因此大別山困局遲遲無法解開。

主席命粟裕南下,粟裕卻多次「變卦」

毛主席得知訊息後心裏愈發焦急,一旦劉鄧大軍被敵人擊潰,陳粟、陳謝兩支部隊同樣站不住腳,到時候解放軍在中原戰場將再無優勢可言。

為了防止最壞的情況出現,毛主席立刻致電陳粟,要求他們從華野的隊伍裏抽出三個縱隊的兵力,立刻渡江南下。

按照毛主席的計劃,由粟裕率領三個縱隊在1948年夏渡江,次年春再派出三個縱隊前去接應。

為了保證這次躍進江南順利進行,毛主席還決定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以及東南野戰軍,寄希望於粟裕能迅速開啟江南戰場的局面。

毛主席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一旦這個計劃順利實施,起碼會調動國民黨數萬人的兵力,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大別山的燃眉之急。很快這份密電就送到了粟裕的手裏,然而粟裕卻根本不這麽想,他從根本上否定了毛主席的戰略意圖。

其實粟裕早就得知了毛主席的真實想法,但他卻一直沒有為此做充分準備,因為他覺得躍進江南根本就稱不上「明智之舉」。

在粟裕看來,要想取得中原戰場的主動權,就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對國民黨軍隊實施殲滅戰,在最大程度上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加速奪取全國戰爭的勝利。

為了改變毛主席的想法,粟裕起草了一份【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他在其中詳細闡述了他的戰略構想。

也就是將中原地區的三支隊伍結合起來,采用遊擊戰術的形式對敵人實施分割殲滅,重點打擊敵人兵力最薄弱的位置。這樣的殲滅戰只要能打上兩到三次,便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中原地區的戰局。

很快這份意見書就寫好了,但粟裕卻遲遲沒有發出去,因為他的想法僅存於理論中,還未得到任何實踐。

為了讓自己的想法更有說服力,粟裕在向中央軍委遞交意見書之前,同劉鄧、陳謝兩支隊伍一起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戰略嘗試。

1947年12月20日,華野以3個縱隊的兵力迅速突破了津浦路段,同時讓陳謝、劉鄧兩支隊伍作為接應,以此來誘殲國民黨軍第三師。

第三師是國民黨軍的王牌部隊,粟裕想借此來挫挫敵軍的銳氣,也更好驗證他的戰略想法。

粟裕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劉伯承和陳賡的認同,三支隊伍一共派出了6個縱隊,在平漢路一帶對國民黨軍第三師完成了合圍,之後更是僅用4天時間就將敵人全殲。

這次協同作戰的勝利極大增強了粟裕的信心,他覺得在中原地區打大仗是可行的,隨後便將關於中原作戰的意見書遞交了上去。

毛主席不是沒有想過粟裕會反對,但他沒有想到的是粟裕竟完全推翻了他的戰略構想。

收到電報的第一時間,毛主席並沒有被粟裕說服,他認為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實力強勁,遠未到硬碰硬的時候。因此毛主席在綜合考慮後決定,讓粟裕按原計劃執行,率領部隊渡江挺進江南。

再次收到相同的命令後,粟裕頓覺心灰意冷。主席幾乎已經將南下的方案定死了,不允許他有任何緩和的余地。

軍令如山,粟裕已經沒有任何選擇,但他在隨後給中央軍委的回電中再次夾帶了「私貨」。

粟裕一邊將南下計劃的細節上報給主席,同時又在其中詳細闡述了在中原地區打大仗的想法。

毛主席看後頓時就明白了粟裕的意思,他對粟裕的想法產生了一些興趣,但依然不願意改變讓粟裕率軍南下的想法。

為了防止粟裕那邊出現什麽問題,毛主席第一時間把陳毅派了過去,讓他安撫一下粟裕的情緒。

1948年2月2日,毛主席正式任命陳毅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則被安排做陳毅的副手。同時主席改變了原有的戰略想法,讓陳毅陪同粟裕一同過江,從而穩定部隊的軍心。

眼看著離渡江南下的日子越來越近,粟裕臉上的憂愁也越來越濃。他不是不願意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也不是故意和毛主席「作對」,他只是覺得南下作戰並不是一步好棋。

回想起當年,粟裕率領抗日先遣隊孤軍北上作戰,結果隊伍差點全軍覆沒,方誌敏等優秀同誌也先後戰死。

若非戰友們拼死掩護,粟裕恐怕也早就犧牲在了那裏,之後他和幸存的將士們只能輾轉各處打了幾年的遊擊戰。

雖然華野的實力比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渡江作戰依然是在犯險。一旦部隊無法快速渡江,國民黨軍隊的飛機立刻就會趕來轟炸,到時候勢必要付出巨大的傷亡。

再者說,沿途作戰必定會出現一定的傷亡,等到指定戰略位置的時候,部隊的作戰能力將大大下跌,這一切都是難以承受的結果。

鬥膽直陳得認可,重創敵軍整山河

與其冒著損失大量兵力的風險渡江南下,不如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幾場大仗,一旦能成功打贏幾場殲滅戰,敵我實力就會立刻發生轉變。

就在粟裕深思熟慮的時候,陳毅已經到達濮陽與他會合,他們即將一同率部渡江南下,開辟新的戰場。

陳毅知道粟裕心裏有意見,他此行前來也是為了勸粟裕放下心理包袱。可讓陳毅沒想到的是,他不僅沒說服粟裕,反倒被粟裕給說服了。

「主席讓你過江,你難道要違抗命令嗎?」

「我服從中央軍委的命令,渡江工作已經準備妥當,但我認為中原地區存在打大仗、打勝仗的可能。」

「那還渡不渡江了?」

「我的意見是暫緩渡江。」

任憑陳毅如何施壓,粟裕就是不願放棄他的想法,陳毅只好組織華野各縱隊的司令員召開會議討論此事。

結果當葉飛、陶勇等司令員趕到的時候,陳毅才發現他們早就被粟裕給說服了,這讓他不得不認真考慮粟裕的想法。

粟裕向來擅長打大仗、硬仗,他出色的戰略思想早已得到了驗證,也許他的想法真的可行。這樣一想,陳毅立刻就表示了對粟裕的認可,同時建議他直接向中央軍委詳細匯報此事。

得到陳毅的肯定後,粟裕這才松了口氣,他鼓起勇氣又一次向中央軍委發去了電報。

除了向主席等人進一步闡述他的戰略構想外,在這封電報的最後,粟裕表示渡江工作絕不會停止,隨時聽候中央軍委的調遣。

算上之前的兩封電報,這已經是粟裕第三次否決中央軍委的意見了,這對主席等人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主席欣賞粟裕的膽量,他決定給粟裕一個機會,讓粟裕當面陳述自己的計劃。

1948年4月30日,粟裕和陳毅二人趕到了西柏坡,毛主席親自出門迎接。

毛主席曾立過這樣一個規矩:「黨內同誌來訪,無論職位高低,資歷大小,一律不出門迎接」,但有兩人讓他破了例,一個是林彪,另一個就是粟裕。

毛主席緊緊攥住粟裕的手,動情的說道:

「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粟裕同誌!」

細算起來,兩人自上次一別,竟有整整17年未見。

一番寒暄後,粟裕立刻隨主席進入他的內室,然後便詳細講述了他要在中原地區打大仗的理由。

聽完粟裕的話後,毛主席一針見血的發問道:

「如果給你這個機會的話,你能有多大的作為呢?」

「少則4個月,多則8個月,必定會殲敵五到十個旅。」

粟裕這句話等於是在向主席立「軍令狀」,主席聽完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同意了粟裕的想法。

為了幫助粟裕完成他的戰略構想,主席給了他自由發揮的權力,將陳毅調往中野,由粟裕兼任華野的司令員和政委。同時主席還致電劉鄧、陳謝大軍,讓他們盡全力配合粟裕的作戰計劃。

毛主席已經給粟裕搭好了舞台,剩下就看粟裕如何發揮了。

放眼整個戰爭年代,再沒有第二個人受過粟裕這樣的待遇,這其中除了主席的深明大義,更關鍵的因素是粟裕超凡的戰略思想。

在充分掌握了戰場的指揮權後,粟裕接連策劃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利用分割殲敵的戰略思想,解放軍在短短數十天的時間裏便完成了殲敵19萬的壯舉。

按照國民黨一個整編旅8000人來算,粟裕當初定下的目標是殲敵8萬人,實際情況卻早早就超越了他最初的構想。

不久後淮海戰役爆發,粟裕再次展現了他「軍神」的威名,解放軍在66天的時間內實作了殲敵55萬的壯舉,一舉摧毀了國民黨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

若當初粟裕沒有堅持他的想法,率軍渡江南下的話,解放全中國的計劃勢必會推遲很長一段時間。

正所謂「千金易得,一將難求」,重用粟裕是毛主席最英明的決定,而粟裕則用一場場勝利回報他的信任。

也正是他們之間這種無須言說的默契,才讓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迅速土崩瓦解,才有了我們今天繁榮富強的中國。

看完毛主席和粟裕之間的這段故事,你有什麽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