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二戰以後,絕大多數原殖民國家,都放棄了殖民主義

2024-05-08歷史

二戰以後,絕大多數原殖民國家,都放棄了殖民主義,特別是曾經的殖民帝國英國,更是主動放棄了眾多海外領地,以本土為中心。英國全面放棄殖民,一方面是自身實力確有下降,另一方面,是英國真正意識到,土地並不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其它原殖民國家,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等等,都紛紛隨大流,放棄殖民,回歸本土。

唯一的例外,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蘇聯。蘇聯很好地繼承了沙俄對土地的狂熱傳統,雖然不再提殖民二字,領土卻一直在不停地擴張,而且是透過各種手段強取豪奪。在蘇聯時代,國土面積是表現統治者成功的卓越政績。在這樣的方針下,民眾過得好不好無所謂,有沒有幸福感更無所謂,只要國家夠大,而且是越來越大,就可以掩蓋一切。而後的俄羅斯,也是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一脈相承的對土地的貪婪,是北極熊骨髓裏遺傳下來的毒。

除蘇聯外,現今國際社會上的絕大多數文明國家,都不再對土地有那麽深的執念了。像美國,更是有很多小國想主動並入,但美國就是不批準,求著都不讓。土地對美國來說,很大程度上不僅不是國力的象征,反倒會是負擔。因為那些爭著想讓自己並入美國的國家,一定比美國窮,美國人當然不會傻到用自己納的稅去養一幫窮人。

土地是一個地域成其為國家的基本條件,但不是最重要的條件,更不是決定性的條件。如果是決定性的,新加坡根本就不可能成其為一個國家,更不可能成為已開發國家。土地上的人過得好不好,才應該是這個國家擺在第一位的事情,而不是只考慮土地夠不夠多,國家夠不夠大。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我們曾經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近代以來,才發現這個觀念不僅幼稚,還很可笑。可笑的根源,就在於當權者認為天下土地都是他一個人的,而且是越多越好。當時的「天下」,主要也是指的土地。為了開疆拓土,在我們的幾千年歷史中,漢武帝、唐太宗們長年征戰,弄得血流成河,無數生靈塗炭而在所不惜,根本沒把普通老百姓的命放在心上。

古代帝王們對土地的貪婪,有人說是始於秦始皇,認為是秦始皇用武力征服六國,並入一國,才讓國人認為土地只應該是家天下。其實,中國從夏商開始,就只有一個中央王朝,大一統的觀念是從源頭上就有的。即使到了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七雄時期,各國雖然擁有事實上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卻還是有一個名義上的中央王朝,那就是周朝。地方諸侯們再厲害,得不到中央王朝的認可,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諸侯們還是屬於那個事實上的周王的,土地也當然是周王的。而諸侯們連年征戰,打的旗號也大都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周禮」,雖然搶到的土地事實上已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只是直到秦始皇出現,幹脆連名義上的東西也不再顧忌了,而是直接占為己有,才讓固有觀念分崩離析。所以,對土地噬血般的渴望,是我們那些帝王們從古至今很少改變的血脈傳承。

直到改革開放時,土地還是農民爭搶的最重要的資源,為了一個田間地頭,農民都可能拳腳相向,甚至是動刀動槍,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四十年後,很多土地送人都沒人要了,大量土地荒蕪,雜草叢生,農民對土地早就失去了曾經的狂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土地上的人更具可塑性,他們已經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可見,土地的本質不是財富,更不是永恒不變的財富。它只是一種資源,一種供人類合理利用後,才可能會產生價值的資源。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催化下,土地產生的直接價值在現代社會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越來越少。很多人根本不用靠土地,就能活得很好,社會發展早已呈現多元化。

放棄對土地的執念,應該是現代文明國家執政者最基本的素養。率土之濱,早已和王土無關。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土地是固有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疆域是永恒不變的,這應該成為國際社會所有國家的共識。否則,執政者便只會帶著貪婪,將國家帶上一條萬劫不復的不歸路,讓人民在土地的爭奪中承受深重的苦難而不自知,還認為自己是做下了彪炳千秋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