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81年粟裕破格向中央提出請求,胡耀邦不同意:你現在有更重要的事

2024-02-02歷史

前言

1955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軍歷史上進行了首次授銜儀式,朱德等十位高級將領被授予元帥軍銜,授予粟裕等十名高級將領為大將軍銜,粟裕位列中國十大大將之首。

在我軍歷史上,一直有「粟裕將軍三次拒絕元帥軍銜」的說法,且流傳甚廣,不過,關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察,但無論真相究竟如此,僅從這些只言片語中,我們便能深刻地感受到粟裕將軍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為國家立下的汗馬功勞。

粟裕將軍雖沒有上過軍校,但在由他指揮的戰役中,卻多次擊敗那些出身於黃埔軍校的國軍將領們,翻看粟裕將軍的軍事文選,便能大致窺探到原因,粟裕的心思非常細膩,在不同天氣狀況下的行軍、經過敵人防區時如何消除蹤跡、從安營紮寨、部署警戒到動員、擦槍、洗澡做飯、被敵人發現後轉移、做群眾工作、怎麽打、什麽時候打、打到何種程度……事無巨細,都在他的考慮範圍內,就連在部隊休整期間要如何提升士兵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教育來加固信仰,粟裕對此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論。

在一場戰鬥還沒開始前,粟裕就已經在自己的腦海裏將這場戰爭前後的每一個細節都推演了無數遍,所以,在部隊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憑借先進和科學的組織方法與作戰計劃,打贏了許多重要戰役。

這些作戰策略,是在實戰中經過實踐鍛煉出來的,是血和淚鑄就的。如此細膩的心思、冷靜理性的頭腦、硬朗頑強的作風、還有堅不可摧的信仰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聯系,這些東西在粟裕的身上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與統一,也成就了他。

毛主席曾給了粟裕極高的贊譽,說他「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陳毅評價他「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多年的戰爭經歷,讓粟裕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也給他的身體帶來了傷病,晚年時,這位鐵骨錚錚的將軍病倒在了病床上,飽受病痛的折磨。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情況,從沒向中央提過什麽要求的粟裕,首次破格提出了一個請求,但是,卻遭到了胡耀邦的斷然拒絕,他表示,你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粟裕將軍到底向中央提出了什麽「過分」的請求,才剛一說出口,便被胡耀邦給拒絕了,胡耀邦口中的更重要的事情又是指什麽?

用生命熱愛國家,榮耀背後滿身傷痛

粟裕將軍的夫人楚青同誌在提及丈夫的傷病時,眼神黯淡,悲傷地表示:「他打了一輩子的仗,受過六次傷,其中有兩次都是頭部負傷。」

第一次頭部受傷是在福建武平戰役中,當時,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全國革命陷入一片低潮,在白色恐怖中,他毅然加入到了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中,從此投筆從戎,開始了自己的軍教人生。這段經歷曾被粟裕寫進了【戰爭回憶錄】裏:

「我欣喜自己扛起槍,當了革命戰士。教導隊軍事訓練十分嚴格,但只能算是養成教育。在我以後的戰鬥生涯中,也沒有機會進學校專門學習革命戰爭理論,我的學習道路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此後,他還隨軍參加了南昌起義,但這時還是警衛隊班長的他並不出眾,因為他的軍事啟蒙才剛剛完成。

1927年10月17日,南昌起義失敗後,在福建武平戰役中,粟裕掩護大部隊撤退途中,被一顆子彈打穿了他的頭部顳骨,當場昏死,部隊安全撤離後,他卻留在了屍橫遍野的戰場中,大難不死的他,醒來後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大部隊。

就這樣,他一步一步,爬過白骨露野的戰場,向著部隊離開的方向爬去,後被路過的戰友發現,得以保住一條命。他的身上,閃耀著革命者最耀眼的光芒和最堅定的革命信仰。

盡管沒有機會上軍校,但他幾乎親身經歷整個井岡山的戰鬥時期,大名鼎鼎的毛澤東和朱德同誌是他的老師,粟裕曾說:「聊以自慰的是,我在毛澤東、朱德同誌領導下學會了帶兵打仗。」

每跟隨毛澤東和朱德打一場仗,粟裕總會在戰後思考勝利或失敗的原因,正是他善於學習和反思的做法,才會讓他在日後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官,備受黨中央信賴和重用。

粟裕在不斷的實戰中總結戰略戰術,增長軍事才幹,他始終認為,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時所得到的經驗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這些戰鬥讓他堅信: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的內在規律可以尋找到克敵制勝的辦法。這也是他在制定戰鬥計劃時始終不曾放棄的一個標準。

第二次頭部受傷是在1930年的水南作戰中。1930年2月下旬,紅四軍進軍贛南,23歲的粟裕作為支隊政委,和支隊長肖勁光一同參加了在水南消滅國民黨軍唐雲山獨立15旅的戰鬥。

粟裕在指揮部隊進攻時,敵人射來的一發炮彈恰好在他身旁炸開,隨著呼嘯而至的炸彈聲音落下,粟裕只感覺到自己的頭部遭受了猛地一擊,然後便應聲倒下,一旁的戰士們看到倒在血泊中的政委,急忙給他包紮傷口,把他擡下了戰場,短暫醒來後,粟裕對著戰士們交代道:「別管我,快追擊敵人」,說完,便徹底昏了過去。

這次受傷導致粟裕在後方的醫院躺了三個多月,傷情一有好轉,他便立馬歸隊。回到部隊後,粟裕對自己更加要求嚴格,每次作戰前,都要精心謀劃最高效、傷亡最少的戰術。

但在此後他的一生中,只要是在戰鬥緊張或工作勞累的時候,頭部總會隱隱作痛,且在戰事更加繁雜的日子裏,他的頭痛癥就會更嚴重。

新中國成立後,粟裕曾在中央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治療頭痛癥,但仍然未見好轉。就這樣,直到去世,粟裕才徹底擺脫了頭疼的折磨,也正是在他逝世後,人們才找到了令他頭疼的真正病因。

1984年2月15日,粟裕將軍的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進行火化,家人在撿掃骨灰時發現了三枚彈片。2003年,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楚青同誌將其中一塊彈片贈送給該館陳列,另外兩枚都由大兒子粟戎生保管。這三塊彈片正是造成粟裕長期頭疼的罪魁禍首,折磨了他54年。

楚青在得知粟裕頭疼的真相後,曾心疼地說:「疼得受不了,他就用涼水沖頭,或者是在頭上戴健腦器,緩解疼痛,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心裏十分著急,但卻無能為力。」

緊接著,楚青想起了當年打仗的時候,說道:「尤其在戰爭年代,一打起仗來,他經常是幾天幾夜都不睡,也不知道他是怎麽堅持下來的。」

回憶起戰爭年代,楚青沈默了好久,深深地嘆了口氣,悲傷地說道:「我曾聽他提起在指揮淮海戰役時,戰場瞬息萬變,他就日夜待在指揮所裏,關註戰爭的變化,心裏思考著臨時作戰方案。為此,曾七天七夜沒合眼,頭疼得實在受不了,就找警衛員摁頭,或者用涼水反復沖頭,要不就透過看地圖想作戰方案來分散疼痛。我想,如果彈片是鑲在腦子裏的話,這疼痛一定是難以忍受的,但他仍然帶病作戰指揮,他超強的意誌特別令人敬佩。」

這三塊彈片也見證了粟裕在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見證了身為一名軍人用生命熱愛國家的純粹之情。

除了頭部兩次受傷外,粟裕的手臂曾兩次負傷,分別是在硝石作戰和浙西遂安向皖贛邊轉戰途中,1929年寧都作戰中,他的臀部曾受傷,1936年在雲合進行遊擊戰時,他的腳踝也曾負傷。

在他生前,人們總稱贊他「百戰百勝」,軍事才能出眾,粟裕總是開玩笑似地說:「我哪裏是百戰,好幾百戰了。」而在夫人楚青的印象中,粟裕在幾十年的軍教生涯中,一點一點從最基層成長為了一名開國大將:「除了排長,軍中從班長到總參謀長幾乎所有軍職粟裕都擔任過,他是一個完全依靠戰績戰功,從基層點滴成長起來的開國將領。」

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到一名共和國大將,粟裕身經百戰,在打仗中學習打仗,毛澤東稱他是「將中最會打仗的」。

解放戰爭是粟裕軍教人生中最耀眼的時刻,他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思想在這期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打出了解放軍的氣勢,以3萬多人的劣勢兵力與國民黨軍12萬人的兵力激戰七次,殲滅了超5萬兵力,繳獲了大批新式美制武器裝備,提高了我軍的裝備水平,為中央軍委制定作戰方針提供了借鑒經驗,解決了「如何在整體劣勢下,創造出局部優勢,從而達到各個殲滅敵人」的重大課題。

戰士們高興地抱著繳獲來的嶄新的碳烯槍,激動地「感謝」蔣介石:「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真不錯,知道我們的漢陽造不好用,就送來了碳烯槍,連收條都不要。」

當時,「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民謠被改編成了歌曲和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此後,魯南大捷、血戰孟良崮、淮海戰役……粟裕多次拿下了這些至關重要的戰役,為自己贏得了「常勝將軍」的美譽。

與此同時,粟裕也獲得了黨中央的無限信任,每次大戰前,毛主席都會告訴粟裕「獨立處置,不要請示」「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在超乎尋常的信任下,粟裕多次出奇制勝,橫掃千軍。

毛主席有個規矩,黨內同誌無論地位高低、資歷大小,他從不出門迎「客」,但是,在1948年西柏坡會見粟裕時,毛主席竟打破這一規矩,大步走到門外,和粟裕緊緊握手,長時間不肯松開。

淮海戰役中,粟裕指揮部隊殲敵共55.5萬人,一戰封神,毛主席曾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他認為,在自己多年的戰爭生涯中,經歷過的大戰無數,但只有淮海戰役能夠和二戰時期的那些國外大戰相媲美。

粟裕的成長經歷驗證了毛主席曾經的預言:「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三次想回家均未能如願,中央幫忙圓夢

曾有人問粟裕的家人,「粟裕大將為何在功成名就後還沒回過家?」

粟裕的家人表示:「他曾有三次想要回家的念頭,只是每次都陰差陽錯沒能實作。」

第一次是在1949年解放軍渡江戰役前,陳毅對粟裕說:「你離開家已經20多年了,想家嗎?」

粟裕看著遠方,深情地說道:「我家裏有老母親,哥哥姐姐還有兩個妹妹,怎麽會不想呢,但現在,我只能透過打勝仗的訊息,借助反動派的報紙,遙遠地向家裏人報平安,讓他們知道我還活著,全國解放後,我就回家去看看他們。」

渡江戰役後,粟裕的老家會同也解放了,當時,考慮到粟裕多年沒回家,陳毅提出派一個排的兵力護送他回家看看,但粟裕覺得太過興師動眾,尤其是他得知,雪峰山還有殘匪,需要一個加強連的兵力護送,他更覺在當下戰事正進行到關鍵階段,不宜回家,便以「台灣尚未解放」為由拒絕了陳毅的提議。

1958年,在新中國成立即將滿十年之際,國家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建設正在走上正軌,這一年,粟裕在長沙視察,正好會同縣長也來長沙開會,他便與縣長進行了一番交流,向縣長詢問家鄉情況,言語間透露出了想要回家看看的想法,但當他聽到縣長說家鄉正在熱火朝天搞生產後,又擔心自己回家會影響當地生產,便又一次打消了回家的想法。

第三次是在1981年,粟裕因病住進了301醫院,老家的親人前去看望他,雖然整個談話過程僅僅持續了十多分鐘,但粟裕對家鄉的思念卻濃厚得叫人心酸,他問道:「老弟,叔叔、伯伯們都還好嗎?」「老弟,鄉親們的生活怎麽樣了?」「老弟,後山上的那片楓樹還在嗎?山上的茶樹還結籽嗎?」

粟裕想家的心情讓所有人心酸不已,從戰爭年代離家投身革命的洪流中,到新中國成立後,他始終沒能再次回到家鄉,見到父老鄉親們。

這時,思鄉之情如火山般噴發的粟裕再也忍不住了,他第一次向中央提出了一個請求:我想要回家看看。

然而,他的身體情況已經不支持他回家了,他不但走路蹣跚,十分困難,還時常因為頭疼而突然暈倒,考慮到他的身體,又向醫生詢問情況後,胡耀邦「狠心」拒絕了粟裕的請求。

他給在醫院療養的粟裕回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理解你的心情,但如今,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好好養病,養好身子,未來的日子還長,以後還有機會回家看看的。」

除了寫信安慰他之外,中央還專門派了些人去會同,幫粟裕「打前站」。

1981年春節前,張震、李旭國將軍同粟裕的秘書朱楹一道來到會同,把粟裕以前居住的房子、曾提到過的山後的楓樹、茶樹等一一拍了照片帶了回去,連同帶回來的還有家鄉的特色美食,如冬筍、臘肉……

回到北京後,他們將這些照片親手交到了粟裕的手裏,便深情並茂地向他講述了家鄉如今的變化,聽著他們的描述,看著家鄉的照片,飽受病痛折磨的粟裕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是,遺憾的是,會同終究沒能等來粟裕將軍,粟裕將軍也終究沒能再親自踩一踩家鄉的土地。

傷病的反復折磨,讓粟裕的思維開始變得遲鈍,就連講一句話都變得很困難,生命進入倒計時後,在夫人楚青的鼓勵下,粟裕決定留下自己的作戰經驗,寫成回憶錄供後人借鑒學習。

因此,晚年,躺在病床上的粟裕,回憶、口述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由楚青和秘書記錄,再到後來,粟裕清醒的時間越來越短,楚青便盡力在他情況好轉的時候抓緊時間提問,爭取留下更多的資訊。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沒能在生前親眼看到這本書的出版。

1984年2月5日,粟裕將軍病逝,當時,胡耀邦正在主持一項會議,得知粟裕逝世的訊息後,他在會議最後的講話中說道:

「粟裕同誌今日去世了,他參加過南昌起義,1929年來過這裏……毛主席特別表揚過,大將中特別有功勞的。他1980年寫下遺囑,希望骨灰撒在江西、江蘇、山東等省,這個事書記處要討論一下。」

當時,現場有一位同誌情緒激動,猛然站起來請求耀邦同誌,「是否請大家肅立默哀表示悼念之情」。隨後,胡耀邦帶頭起立,全場肅立默哀三分鐘。

這位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輩子的大將,在死後,遵循他的遺願,楚青將他的一部份骨灰撒在了會同,直到這時,離家近60年的粟裕才真正「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