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正民主時代:二戰前日本最後的繁榮與變革

2023-12-19歷史

前言

在20世紀初的日本,一場變革的風潮正在醞釀。大正民主時期,這個充滿活力和進步的時代,為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政治民主化、經濟繁榮和個人自由的拓展。今天,我們將一起探討大正民主時期日本的繁榮與變革。

身穿德式軍服的大正天皇

蕃閥政治

19世紀的日本明治天皇透過倒幕戰爭成功推翻了幕府的統治,然而,天皇本身並沒有掌握軍隊。這場戰爭的主要力量來自於西南的長州藩和薩摩蕃。在明治政府成立後,政府實際上被來自這兩個藩的八大元老所掌控。雖然當時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內閣總理需要透過八大員老推舉人選,但實際上,這八大員老壟斷了這一權利。內閣總理的人選都是由八大員老推舉給天皇,然後由天皇授命其組閣產生。因此,這八大元老實際上控制了明治政府的權力。

八大元老之一「伊藤博文」

西園寺和桂太郎時代

在明治時代後期和大正時代前期,日本的內閣總理之位長期被西園寺和桂太郎輪流把持。然而,1912年為了解決日俄戰爭帶來的巨額負債,西園寺內閣決定削減軍費開支,此舉引發了陸軍的不滿。因此,陸軍內閣大臣主動辭職,陸軍不再指派下一任陸軍大臣。根據當時的日本法律,如果內閣沒有陸軍大臣將自動解散,因此西園寺退位,由桂太郎頂替。

西園寺

第一次護憲運動

八大元老對內閣總理的操控行為並未得到憲法的支持,因此護憲民主派人士對西園寺和桂太郎輪流執政的現象非常不滿。護憲派眾議員高呼「打破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並提出對桂太郎內閣的不信任案。這可能是八大元老也厭倦了西園寺和桂太郎的輪流執政方式,因此順勢推了一些新面孔的閥族人士上台。這次事件迫使桂太郎內閣辭職,象征著護憲派第一次有實力挑戰蕃閥勢力。

眾議員「尾崎行雄」怒斥首相「桂太郎」

米騷亂事件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日本人企圖派遣軍隊占領西伯利亞地區。由於動員軍隊需要大量軍糧,政府買盡了市面上的大米,導致糧食價格暴漲。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大規模因米價過高而引發的暴動。為了平息民怨,日本政府解散了寺尼利閣,破天荒地讓沒有爵位的原敬接任首相位置,成為日本首位沒有爵位的首相。這一事件標誌著蕃閥政治的終結。

「米騷亂暴動」事件中的暴民

第二次護憲運動

1923年,社會主義者難波大助試圖在裕仁親王(未來的昭和天皇)前往議會的路上使用散彈槍刺殺他,但行刺失敗。這次事件導致山本內閣引咎辭職,樞密院接管內閣,使日本重新回到貴族政治時代。護憲派人士對此非常不滿,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繁榮經濟中,資產階級得到了大力發展,護憲派的實力也逐漸增強。在護憲派的壓力下,新的護憲派加藤內閣成立。1925年,加藤內閣透過了【普通選舉法】,規定25歲以上的男子擁有選舉權,選舉眾議員。這一舉措沈重打擊了蕃閥政治。

加藤內閣首相「加藤高明」

憲政之常道

加藤內閣與以往日本內閣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政黨式內閣。在加藤內閣之後,日本由政友會和民政會兩大政黨輪流執政。與之前的內閣不同,日本首相的人選不再由八大元老直接掌控,而是由兩大政黨的黨魁擔任首相並組建內閣。這意味著政治權力逐漸從貴族和元老手中轉移到了政黨手中,使日本的政治體系更加現代化和民主化。

總結

大正民主時期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短暫的黃金時期,為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盡管這個時期充滿了挑戰和動蕩,但它奠定了日本現代化行程的基礎,塑造了一個更加公平、開放和進步的社會。盡管大正民主時期最終以不幸的方式結束,但它的遺產仍然影響著今天的日本。

在這個時代,日本經歷了從專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轉型,人民的權利得到了保障,言論自由和人身自由得到了尊重。經濟繁榮讓人們享受到了更高的生活水平,而文化的繁榮則催生了各種藝術和學術流派。然而,大正民主時期也存在著問題和矛盾,如階級差距的擴大、軍國主義的崛起和對女性的壓迫等。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和改革的失敗。

總的來說,大正民主時期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為日本的現代化行程提供了動力和方向。雖然這個時期充滿了挑戰和動蕩,但它奠定了日本現代化行程的基礎,塑造了一個更加公平、開放和進步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