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淮海戰役,他卻在戰役中多次指揮陳毅和鄧小平

2024-05-09歷史

老覃在前些天寫了【1948年,陳毅發電報怒責粟裕:為何不提秦基偉在南線的牽制作用?】一文,講的是在淮海戰役前夕,也就是1948年10月31日,粟裕有感於自己在豫東戰役中得不到中野、陳唐兵團和山東兵團的有力配合,白白遺失了兩次大規模的殲敵機會,考慮到這次戰役的規模更大,決心吸取前車之鑒,向毛主席建議由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

在這裏,老覃忍不住要再說幾句。

因為提到粟裕豫東戰役中得不到陳唐兵團和山東兵團的有力配合,有些讀者覺得不理解,認為陳唐兵團和山東兵團在建制上都屬於華野,都必須聽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的指揮。

但事實上,華野經過兩次分兵,已經形成了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

內線兵團為山東兵團,受華東局指揮。

外線兵團為粟兵團和陳唐兵團,受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毛主席在醞釀南下渡江躍進計劃時,是打算讓粟兵團,也就是粟裕直接指揮的一、四、六縱的南渡長江的。

這也是陳毅在濮陽整訓時,整訓的物件為什麽只有一、四、六縱的原因。

粟裕真正擁有華野全部15個縱隊的的指揮權,是在第二次曲阜會議之後。這一點,老覃在之前寫的【濟南戰役結束,饒漱石怒批:有人鬧無紀律無政府,不服從粟裕指揮】一文裏已經提到過,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回頭看一看。

還有,毛主席對濟南戰役的部署是分攻城和打援兩個戰場來打,許世友為攻城主要指揮員,粟裕為打援主要指揮員。但在這基礎上,毛主席在1948年9月11日發給許世友「並告粟譚陳,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裏又特別強調:

「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擔負。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

毛主席為什麽要特別向許世友交待這句話?

如果山東兵團一直以來都由粟裕指揮,這句話可不是多余的嗎?

就因為有了毛主席這句話,陳毅才會在濟南戰役結束之後致電饒漱石,要他「傳達山東×××同誌的錯誤」一事,才會有饒漱石在第二次曲阜會議中批評「有人鬧無紀律無政府,不服從粟裕指揮」之語。

好了,話說回來,粟裕在1948年10月31日毛主席提出要由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毛主席體諒到了粟裕的難處,在11月1日就做了批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不過,對於毛主席的批示,老覃在大前天寫的【淮海戰役,毛主席下令由陳鄧統一指揮,卻遭到陳鄧二人的明確拒絕】中說了,淮海戰役的最初設想只是打算由華東野戰軍消滅黃伯韜兵團,然後解放淮陰、淮安。即唱主角的是華野。華野在在淮海戰役初期投入的兵力多達15個縱隊,中野方面能投入的兵力只有5個縱隊。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從客觀上看,是有推諉責任的嫌疑。

陳鄧當時明確向毛主席表示自己的「通訊工具太弱」,「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但毛主席並未對陳鄧的推辭做任何反應,而到了11月16日,他直接宣布由「劉陳鄧粟譚五同誌組成一個總前委」,「小平同誌為總前委書記」,算是最終落實了淮海戰役的總指揮權。

即從1948年10月31日至淮海戰役結束,從粟裕的角度來說,陳鄧一直都是淮海戰役的總指揮者,是他的上級。

但有意思的是,從1948年10月31日至淮海戰役結束,陳鄧幾乎從來沒有對粟裕進行過直接指揮,反倒是粟裕多次透過毛主席對陳鄧進行指揮。

比如說,粟裕發起淮海戰役一天之後,即11月7日,他感覺到無論當前的戰局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州敵人在陸上的退路都是必要之舉,便起草了一封電報給「陳鄧並報軍委,告譚」,要求:

「鈞部令豫皖蘇軍區部隊立即對徐蚌段破擊,並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據點(但不破壞)。」

我們看,粟裕自己明明已經提請了「陳鄧統一指揮」,但他並沒有向陳鄧這兩位上司匯報自己的具體情況,也沒有向這兩位上司請求分配任務,反倒指使起這兩位上司來,給他們安排了具體任務。

有意思的是,粟裕稱中野為「鈞部」,根本就不是對上級機關的稱呼,而是對友鄰部隊的通稱。

也就是說,在粟裕並沒有把陳鄧這兩位上司視為高高在上的上級,而是將他們當成了平等的同誌關系。

但是,他對這個平等的同誌關系的「鈞部」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立即」去破擊徐蚌段,而且,要求得很細致,即「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據點」,還用了一個小括弧特別標明「但不破壞」。

為了讓「鈞部」按要求執行,他還將這封電報同時「報軍委」的,即同時上報給毛主席的。

他知道,只要建議合理,毛主席一定會支持,那麽,陳鄧就一定得聽從。

事實就是如此。

陳毅、鄧小平接到粟裕的「命令」後,趕緊安排落實,並於8日10點回復粟裕,稱:

「豫皖蘇三個團,原定昨虞夜開始破擊宿縣南北段,尚未得報。」

為了讓粟裕放心,他們補充說:

「我主力即出宿縣及其東北。」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

從中我們看出,粟裕的確是個富有韜略的軍事天才,而毛主席把握全域,陳毅、鄧小平等人悉心配合的態度和心胸,更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