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軍51軍軍長,在上海率部起義,為何按投誠對待?後來結局怎樣?

2024-01-17歷史

在閱讀此文章之前,感謝您點個「關註」,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能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支持!

前言:

你知道解放戰爭中起義、投誠和投降的區別嗎?簡單來說,起義就是在雙方開戰之前,主動聯絡我軍,接受改編;投誠則是在開戰之後,審時度勢,主動繳槍;而投降就更好理解了,開戰之後,山窮水盡,被動繳槍。

更重要的,三者在待遇上可是有著天差地別的。起義的將領,要不會留在部隊裏當將軍,要不就是安排到政府部門任職,而起義的部隊則會改編成解放軍。

投誠的將領一般會給安排一個閑職的工作,而其帶領的部隊則會被打亂建制,重新規劃;投降的將領和部隊,說白了就是戰俘,會進入到戰犯管理所中服刑,等待政府的特赦。

在解放戰爭中,率部起義的國軍將領,都無一例外的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優待,例如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被授予開國上將,但有一個人卻是個特例,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國軍將領。

他曾是國軍51軍軍長,率領43000人在上海起義,本來按道理來說,他應該享受到起義將領的優待,但最後卻是按投誠人員來對待的,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他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呢?

國軍將領

這個人就是國軍將領劉昌義。劉昌義,1905年出生於(今)河北任丘市出岸鎮東良澱村,1922年春在保定參軍。

當兵後,馮玉祥是他最崇拜的人,因為馮玉祥的部隊倡導三民主義,而劉昌義本人也十分信奉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項政策。不過這時候的兩人還暫時沒有交集,因為劉昌義現屬的是直系軍閥曹錕的15旅孫嶽部,只是跟隨過馮玉祥參加過1924年把清朝遺老趕出紫禁城的「北京政變」。

1926年時,劉昌義改投馮玉祥麾下,正式成為了他的手下,雖然只是在國民黨第二軍劉汝明的手下當營長,但這並不影響劉昌義對馮玉祥的崇拜之情。從後面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曾跟隨馮玉祥的很多部將,要不就是背叛了他,要不就是在其倒台後就不再跟隨他了,正應了那句話「樹倒猢猻散」。

可劉昌義卻是一個特例,他始終跟隨老長官馮玉祥,以至於在抗日戰爭時期,馮玉祥已經沒有什麽實權了,但劉昌義依舊對其忠心耿耿,能擁有這樣的部下,實在是令人感動又欣慰。

可就是這麽一個忠心的漢子,後來卻投靠了日軍,讓人很難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不過這都是後話了,我們繼續言歸正傳。

劉昌義在投入馮玉祥麾下後的次年,又進入了馮創辦的洛陽軍事學校中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高級班中畢業。畢業後,劉昌義在第二軍擔任副旅長,很快就因為表現出色被提拔至新兵師師長。

後又參加了1929年的蔣馮戰爭,1930年的中原大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中原大戰。當時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聯合反對蔣介石,想要顛覆蔣家王朝,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終被蔣介石打敗,而在兵敗後,劉昌義只得離職閑賦在家,後又到北平從事學生運動工作。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劉昌義又毅然決然的投身至抗日活動中去,組織義勇軍積極參加抗日。1933年,其長官馮玉祥到察哈爾組織抗日同盟軍,號稱十萬之中,馮任總司令,劉昌義擔任第3師師長,與日軍展開激烈對抗,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兵敗後,劉昌義又回到了北平。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劉昌義又帶領一組義勇軍與日軍展開遊擊戰,可奈何敵軍火力和實力實在是太強悍,劉昌義所帶來的部隊只得暫時撤退,也就是在這時他見到了八路軍駐第一戰區代表朱瑞。

八路軍的思想和智慧深深感染到了劉昌義,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紅色的種子。後來二者經常聯合作戰,打了很多次勝仗,這都讓劉昌義信心大增。

本以為雙方會繼續友好合作下去,可誰知國民黨內頑固分子不斷制造摩擦,想要打壓八路軍,而劉昌義與八路軍因為經常在一起抗日,所以關系也比較要好,自然是受到了國民黨內部的打壓和排擠,並最終與八路軍失去了聯系。

假意投敵

只要是一個中國人,就沒有一個不痛恨漢奸賣國賊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個特例。劉昌義就曾帶領部隊投靠日軍,當了人人喊打的「漢奸」。可是事後,他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是受到了褒獎,蔣介石也因此接見了他,這是怎麽回事?

1940年春,劉昌義部不慎陷入了日軍所精心布置的圈套中,被敵軍層層包圍,如果強行突圍,那麽肯定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但如果坐以待斃,又不是劉昌義的風格。

既然不能強攻,那就只能智取,思來想去,劉昌義決定走一步「險棋」——詐降日軍。劉昌義心裏明白一旦自己邁出這一步,他所面臨的將會是什麽,是部下的不理解,更會使自己落下一個漢奸的千古罵名。

但現在這個情況,實在是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辦法了,為了戰士們能活下去,為了在之後的抗日中,部隊能貢獻出一份力量,劉昌義犧牲了個人名節,一人擔下了這項惡名,帶領著手底下的兄弟們投靠日本人了。

就這樣,劉昌義和其部隊成了人人喊打的「漢奸」,走到哪都備受老百姓的白眼和唾棄,但劉昌義不在意這些,他在等一個時機,在等一個反戈的絕佳機會。終於在一年後的某天,他等到了。

這天,日軍和汪精衛派人去「點驗」劉昌義所在的部隊,正當他們放松警惕的時候,劉昌義突然發動反正,殲滅日偽軍600余人,並抓住了10多名日偽頭目,將他們押送重慶政府處理,而且還講自己手下的三萬多人平安帶了回來。至此,劉昌義投靠敵軍的初衷也被眾人所知曉,真相大白。

劉昌義的假投敵,真抗日的事跡,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高度肯定,便將其部隊擴編為暫編第15軍,劉昌義被晉升為中將軍長,而他本人也得到了蔣介石的的親自接見,並授予了其「三級雲麾勛章」和一尊銅像。

不過劉昌義畢竟是跟隨過馮玉祥反對過蔣介石的人,蔣並不信任他,認為他是雜牌部隊,不是中央嫡系,更不是「天子門生」,於是蔣便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看著手下對劉昌義所在的部隊,進行槍械和軍餉上的克扣。

本來劉昌義曾因為在抗日時期,與八路軍保持著良好的關系,被國民黨內頑固分子所針對,如今又被上頭的人克扣軍餉,這使得他和他所率領的部隊生存空間變得更狹小了。

1945年,劉昌義被明升暗降,調任至第19集團軍副總司令的閑差,失去了兵權。劉昌義這下徹底認清了蔣介石自私狹隘的嘴臉,也更加增強了自己反蔣的決心。

棄暗投明

眾所周知,野心勃勃的蔣介石為了實作自己的獨裁專政,執意發動了全面內戰,而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分崩離析前,蔣介石卻意外的啟用了劉昌義,將其任命為第五十一軍軍長,同時兼任淞滬警備副司令。

老蔣的這一番操作,明面上是希望劉昌義能帶著國民黨大軍「扭轉乾坤」,實際上呢,就是想讓雜牌軍出身的劉昌義當替死鬼,掩護自己開溜。

劉昌義心中也很清楚老蔣心中的小九九,從目前的局勢和分配給自己的這支殘余的只剩下800人的五十一軍就可以看出。

劉昌義的心中對蔣介石的自私冷漠早就恨之入骨,如今自然是不願意為蔣家王朝陪葬的,於是他便將這個所謂的軍指揮權交給了參謀長王鎮壇,自己就利用了淞滬警備副司令的職務之便,開始與中共地下黨秘密商議起義事宜。

1949年5月,劉昌義率領上海國民黨殘余43000余人起義,接受解放軍的第27軍改編。

不過,這時候的劉昌義的行為被認定為投誠,而不是起義,所以他所有的待遇都是按照投誠給予的,上面我們也說了起義和投誠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劉昌義本人並沒有任何怨言,並在之後的很長時間裏在上海任職,為後期的策反國軍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直到1982年,中央重新審定,把劉昌義從投誠人員改為起義人員,並為其頒布了起義人員證明書,恢復了他起義人員的待遇。1994年,劉昌義病逝,享年89歲,算得上是高壽善終。

劉昌義在看清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本質區別後,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正確的我軍,他打心底裏的認識到,當年抗擊日軍,那是英雄之舉,而如今跟著蔣介石打內戰,那是錯的不能再錯的行為,此時棄暗投明不僅是一件順應時代潮流的事情,更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劉昌義也正對應了那句話:人生有汙點,抗日有功勞。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評說,他只求得自己心中無愧即可。

對此,螢幕前的您又有什麽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解放軍史鑒 解放軍史1945-1949上下】

【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力量消長及中共取勝原因】王彥有,期刊,2014年8月20日。

【中共在國民黨軍將領投誠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淮海戰役為例】李佳,期刊,202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