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吃了宋美齡的燒雞,王耀武發誓死守濟南,回家卻急忙轉移老婆家人

2024-04-28歷史

1948年,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然而對蔣介石來說,卻是「觸黴頭」的一年。早在2年前,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將人民和國家重新拖入戰爭的泥潭。在他看來,毛澤東領導下哪知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根本算不了什麽,哪能和強大的美制飛機大炮相比?因此,蔣介石計劃用半年時間,將共產黨徹底撲滅。

誰知2年過去了,共產黨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打越強;國民黨軍空有強大的兵力,卻在戰略上處處挨打。在東北,林彪、羅榮桓的東北野戰軍,將衛立煌的55萬大軍死死壓制在長春、沈陽、錦州等少數幾個城市;在西北,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以極端劣勢的兵力和裝備,將胡宗南30萬大軍死死拖在關中,動彈不得;在華北,聶榮臻、徐向前的大軍多路出動,將晉綏系的閻錫山、傅作義殺得人仰馬翻;在中原,劉鄧大軍直插大別山,牢牢地在國民黨的腹心紮了根,連「小諸葛」白崇禧也毫無辦法……

而在華東,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連戰連捷,在魯南、萊蕪、豫東等戰役中大破敵軍。在運動戰中,陳粟大軍多次吃掉敵人的大兵團,而在攻堅戰中,我軍也有長足的進步。很快,國民黨在山東僅僅只保有濟南、青島、菏澤、臨沂等少數幾個城市。其中,國軍名將王耀武所據守的濟南,周圍300公裏的廣大區域,都為解放軍所控制。在城中據守的10萬國軍,完全成了甕中之鱉。

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位於津浦線和膠濟線的交匯處,北依黃河,南靠泰山,地勢險要、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乃為兵家兵爭之地,也是國軍支撐華北殘局的戰略要地。為了防守此地,蔣介石派出自己最得意的學生之一——王耀武來防守此地,並為此將他任命為國民黨第二「綏靖」區中將司令以及山東省政府主席,是山東軍政的一把手。

王耀武生於1904年,出身於黃埔三期,卻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出任方面軍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甚至高於絕大多數黃埔一期和二期的學長。

從指揮層面看,王耀武是相當有一套的。在國民黨內部,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即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三個黃埔一期生,加起來都比不過王耀武這個黃埔小弟。在山東,「三李」都只能乖乖服從王耀武的指揮。

在共軍那裏,王耀武的名聲也是有口皆碑的。粟裕一生百戰百勝,最忌憚的敵軍將領卻只有兩個,一是薛嶽,第二就是王耀武了。粟裕曾說,王耀武是「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幹者」。

在抗戰中,王耀武的作戰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早期參加了上海和南京保衛戰,立下了不錯功勛。其後,王耀武所帶領的51師和58師合編為74軍,軍長為俞濟時。在此期間,俞濟時和王耀武結為了生死之交。由於俞濟時後來長期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因此與他交好的王耀武也得以雞犬升天,成為蔣介石眼中的紅人。

然而光憑「上面有人」,是絕對成不了名將的,畢竟「打鐵還要自身硬」。在王耀武的指揮下,74軍一戰成名,成為讓日軍聞風喪膽的鋼鐵部隊。1938年7月,在江西萬家嶺,74軍一戰斃傷日軍4000多人,王耀武表現突出,被任命為副軍長。一年後,又升為軍長,成為最早擔任軍長的黃埔三期生之一。任命之前,蔣介石還專門召見了他,當面予以嘉許。

1939年9月,王耀武率74軍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他利用反包圍戰術,成功收復了高安。1941年春,他帶領74軍參加了上高會戰,與友軍部隊一起殲滅日軍數千人。74軍也贏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七個師團約十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帶領74軍參加了此次會戰。在戰鬥中,常德被日軍用優勢火力猛攻十六天,全城都被夷為平地。58師的8000多人僅有不到100人生還,師長余程萬也不幸戰死。隨後,王耀武含著眼淚,帶領51師發動反擊,用六天時間收復了常德。

此戰中,王耀武的名聲再次響徹中國。蔣介石「龍顏大悅」,將王耀武提升為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下轄73、74、79、100軍四個軍的十萬人。

1945年是抗日戰爭發生根本轉折的一年,此時王耀武麾下的74軍已經成為完全的美械部隊。此戰中,王耀武以74軍為前鋒,阻擋住了敵軍如同潮水般的進攻。兩個月後,74軍由防守轉向進攻,打得日軍狼奔豕突,潰不成軍。而雪峰山會戰,也成為正面戰場為數不多的大勝之一。

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王耀武作為長衡地區的受降長官,在芷江接過了日本二十軍指揮官阪西一良中將的指揮刀。整個抗日戰爭中,王耀武由一個師長,歷升為方面軍司令,成為戰爭中升級最快的國軍將領。而他的74軍,也成為抗戰中對日軍鮮有敗績的一個軍。因此日軍之中有「寧碰閻王,不碰老王」的說法。

抗戰結束了,王耀武的榮耀也到達了頂峰。在王耀武看來,終於可以和妻子孩子好好聚一聚了。王耀武的女兒王魯雲曾回憶,她的父親戎馬倥傯,因此很少回家。在她的記憶裏,抗戰期間王耀武一年頂多回來三四回。但是只要回家,都會一把將自己抱在懷裏。王魯雲說:

「他是一個仁慈的父親,作為軍人,總是有點脾氣的,但他平時語調多是平穩的,性格爽朗,喜歡跟小孩子玩,老是笑。」

王耀武的妻子名叫鄭宜蘭,是一個福建女子。夫婦倆伉儷情深,從不吵架。王耀武一回來,鄭宜蘭一定會親手做一桌豐盛的山東菜。作為舊軍人,擁有個三妻四妾都不算什麽新鮮事。但是王耀武的感情卻始終如一,從不節外生枝。抗戰結束後,王耀武很想多陪陪妻兒,多陪一下含辛茹苦養育自己的老母親。

然而事與願違,抗戰結束後不久,國共內戰再次爆發。王魯雲回憶:

「對於國共最後兵戎相見,父親內心感受極其復雜,他不贊成蔣介石、陳誠那些人急於發動內戰的想法,卻又不得不服從軍令。他從不在家談及軍務、政務,但是有一次他卻忍不住了。以母親鄭宜蘭對我說,父親兩次說過「這一腔熱血竟灑何地」?」

王耀武的心靈是苦悶的,在保衛民族生命和自由的戰鬥中,他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骨肉相殘的內戰中,王耀武始終提不起精神。抗戰中,余程萬棄守常德,王耀武是極其不認可的,他說余程萬就算是死,也得死在常德的陣地上;但是在內戰中,他卻常常對部下說:

「此不同於抗日,不必萌生輕生的念頭。」

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雖然百般不願意,王耀武還是坐上了蔣介石的賊船,成為華東的方面大帥,與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等老資格並駕齊驅,也算是紅極一時了。

然而在華東戰場,面對自己的老對手粟裕,王耀武手握強兵卻連戰連敗,似乎失去了抗戰時期的魔力。在萊蕪,李仙洲的6萬大軍頃刻間覆滅,這讓王耀武不禁說出:「就算是五萬頭豬,共軍花三天三夜也抓不完」的名言。

其後在孟良崮,王耀武的老部隊整編74師慘遭全殲。聽聞此訊息,王耀武傷心地幾乎要暈倒。到了後來,解放軍轉守為攻,在津浦線、膠濟線多次作戰,攻占了兗州、泰安等多個重要城市,切斷了濟南與徐州重兵集團的聯系,讓濟南完全成了一片孤島。山東,徹底被下成了一個死局。

其後,王耀武獲悉粟裕的主力已經從豫東北上,轉向了魯西南。根據他的判斷,共軍恐怕要進攻濟南了。

首先,山東國民黨軍只剩濟南、青島、煙台等少數幾個據點,共軍為了鞏固後方,與華北、中原野戰軍連成一片,必將攻占濟南,解除後顧之憂;

其次,從濰縣、兗州的戰役來看,共軍已經擁有了許多火炮,具備了一定的攻堅能力;

其三,共軍在占領區域搶修公路和鐵路,並逐漸向濟南延伸。這明顯就是即將進攻濟南的征兆;

最後,共軍正在不斷釋放國民黨軍俘虜,向老百姓宣傳政策。這是共軍打大仗前,必然會做的步驟。

到底守不守濟南呢?王耀武一下子犯了難。要守濟南,兵力實在太少,援兵也很難指望得上。濟南一旦城破,城內國軍連突圍都做不到,只會全軍覆沒。因此按照王耀武的設想,應立即放棄濟南,將主力與徐州國軍匯合,先保住淮河和中原再說。駐華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偉將軍也認為:

「如今之計,結束濟南為妙,應該將軍隊撤退到徐州。」

1948年7月,王耀武乘專機飛往南京,準備覲見蔣介石,說出自己的想法。到了機場,迎接的是王耀武的至交好友——陳布雷。王耀武對陳布雷說:

「濟南城現已經成了孤島,死局中的死局,雞肋中的雞肋,不如放棄此城,將主力退往徐州,鞏固此地鐵路線為妙。」

對於王耀武的想法,陳布雷予以了贊同:

「是啊,俊才。濟南不可守,如今人盡皆知,連美國人都這麽說。但是你也知道,老頭子固執,真要放棄濟南,恐怕很難過他那一關。」

對於蔣介石的性格,王耀武這個做學生的自然很了解。蔣介石雖然是大國元首,卻十分偏狹、小家子氣,不懂得取舍之道。讓他放棄濟南,恐怕是非常難的。

王耀武到了總統府後,蔣介石為他安排了家宴。甚至宋美齡都親自下廚,為王耀武炒幾個菜。家宴在宋美齡的營造下,彌漫著一股家的氛圍。蔣介石很少喝酒,這一次也舉起了酒杯,和王耀武小酌了一番。

酒過三巡,王耀武說出了自己對於棄守濟南的看法。但是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陳布雷所料,蔣介石聽說王耀武希望撤出濟南,不禁大發雷霆,大聲呵斥了王耀武的膽怯:

「濟南是山東省會和華東戰略要地,南可與徐州呼應,北可和平津聲援,為了不讓華東和華北的匪區連成一片,必須守住濟南;為了不使駐在青島的美國海軍陷入孤立,不影響美國對華援助,濟南絕不可放棄。」

隨後,蔣介石又聲色俱厲地吼道:

「濟南在軍事、政治、地理上都很重要,如果發生問題,你要負責任的!」

就在這時,宋美齡突然端著一個盤子從廚房裏走了出來,她嗔怪地對蔣介石說:

「達令,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許這麽訓斥學生。」

隨後,宋美齡又和顏悅色地對王耀武說:

「俊才,校長訓斥你是看重你,希望你不要見怪啊。這是你最喜歡吃的紅燒雞,師母給你做的。」

蔣介石聽了宋美齡的勸解,稍稍平息了自己的怒氣。而王耀武呢?則感到受寵若驚,師母親自下廚,這是多麽大的寵遇啊!

於是王耀武當即對蔣介石和宋美齡保證,自己一定會死守濟南,為黨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蔣介石見王耀武如此識相,於是為他打氣道:

「濟南如果被圍,我當親自督促主力部隊迅速增援,只要你能守得住,援兵必然及時到達,我有力量解你們的圍。我們有空軍大隊,隨時可以增派援軍。在空軍優勢下,濟南並不孤立。打仗主要是靠士氣,鼓勵士氣,首先自己不要氣餒。你要知道,我們失敗是失敗於士氣的低落。你們如不發奮努力,將死無葬身之地。」

出了總統府,王耀武也漸漸醒了。因為他逐漸意識到,蔣介石和宋美齡給自己設家宴的用意,這就是想用一些小恩小惠,然後讓他去死啊!當年吳起為士兵們噓寒問暖,甚至親自幫他們吮吸傷口的膿液,不就是慫恿他們為自己賣命嗎?

心情矛盾的王耀武去見了行政院院長張群,張群黯然地說:

「主席總是說政治配合不上軍事。兵源困難也要怪我們,糧食困難也要怪我們。軍隊一打就敗,地區不斷地縮小。地區愈縮,兵源糧食就越是沒辦法。這樣下去,真是危險啊!」

後來,何應欽又悲觀地對王耀武說:

「抗戰勝利後,我們與共產黨作戰以來,我們將領給共產黨送禮送得太多了。陳誠誇口只需要三個月、六個月就可以解決共軍主力,可現在打了兩年多了,不但沒有解決共軍的主力,我們的軍隊反而被消滅了約兩百多萬。這樣下去,真是不堪設想。希望你守住濟南,不要向共產黨送禮了!」

從國民黨中央這些大員悲觀的話語來看,蔣介石所謂支援濟南的保證,不過都是些空頭支票。經過2年多的內戰,國民黨的軍力人力物力早就枯竭,哪還抽得出機動兵力去救濟南啊。即使有兵力,按照國軍內部「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本性,恐怕還是夠嗆。

帶著極大的痛苦,王耀武乘坐著偌大的C-47運輸機回到了濟南。在濟南,還有家人等著他。進入家門,母親、鄭宜蘭和子女們早就站在客廳裏等著他了。看著70歲的老母,相伴多年的愛妻和可愛的孩子們,王耀武百感交集。最終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宜蘭,你趕緊帶著母親、孩子以及所有的財產,一起去南京吧!」

看著王耀武憂郁的神情,鄭宜蘭心領神會,畢竟是多年的夫妻了。如果他們仍然待在濟南,恐怕會成為他的拖累。就這樣,鄭宜蘭、母親和孩子坐上了南下的飛機。在家人,一向孝順的王耀武恭恭敬敬淚流滿面地向母親磕了一個頭,此生或許真的無法見面了。

劉伯承說「五心不定,輸得幹幹凈凈」。王耀武將家眷送到南京,很顯然就是典型的「五心不定」的表現。自從家眷被送走的那一刻起,王耀武就已經註定了敗局。

1948年9月16日午夜12點,濟南戰役正式打響。在大炮的掩護下,華野大軍分為東西兩個兵團,向濟南發動了潮水般的攻勢。在戰鬥中,解放軍的序列中還加入了坦克,足以見得如今的解放軍早已今非昔比。

在炮火的覆蓋下,西郊的飛機場徹底失去了作用,滿載增援部隊的飛機在濟南的天空繞了一圈,只得無可奈何地返回了徐州。而從地面派出的增援部隊,也被華野的打援部隊死死地拖住。

19日晚,吳化文在地下黨的勸說下被迫起義,濟南的西大門「大門洞開」。20日下午四點半,電報人員送來蔣介石的電報:

「俊才,吳逆叛變,事出非常,知之痛心,陳明仁守四平,知不可守終竟守之,東北賴以保全;濟南之對於華北猶四平之於東北,戰略要地,弟宜固守,不能放棄。已令劉峙、杜聿明督三路援軍兼程急進矣……」

看著蔣介石的電報,王耀武哭笑不得:都到什麽時候了,校長還在開空頭支票。」他拿起紅色鉛筆,在「固守」下面畫了四個圈;在援軍下畫了四個「×」。

王耀武心知大勢已去,於是他立即打電話給軍法處和監獄,命令將所有在押人員全部釋放,監獄內的100多名共產黨都不得傷害,沒人發5元金圓券,禮送出境。

當夜,解放軍殺到了王耀武指揮所附近。睡夢中,王耀武似乎聽到了「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吶喊聲。王耀武不願意投降,這樣對不起蔣介石的知遇之恩;像西北劉戡那樣飲彈自盡?他又有70老母要照顧;像李仙洲那樣被活捉,又失真自己「抗日名將」的聲譽。最終,王耀武做出決定,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吧!

1948年9月24日中午,王耀武和副官化裝出逃。結果走至壽光縣彌河張建橋時,王耀武突然趕到內急,在橋下解了個手,用的是雪白的手紙。守橋的戰士一看,認為此人非比尋常,竟然能用如此高檔的手紙,於是將其扣留。

後來在壽光縣公安局,局長李培忠發現王耀武的額頭上有一圈帶軍帽的壓痕,很顯然是軍人。在眾多破綻面前,王耀武無可抵賴,只好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王耀武被俘的訊息傳來後,鄭宜蘭按照他的囑托,帶著一家九口從南京飛往了香港,但是最終還是沒去台灣。因為王耀武囑咐過,千萬不要去台灣。

事實證明,王耀武是個明白人。後來王耀武接受了人民的改造,就有蔣介石的身邊人提議,要他殺掉王耀武的家人,但所幸的是,蔣介石並沒有同意。

從1948年到1959年,王耀武做了11年牢,最終因為表現良好而提前特赦,並且很快和香港的家人取得了聯系。在周恩來的操持下,王耀武的女兒王魯雲還奔赴北京,和他見了一面。

而鄭宜蘭呢?此生再也沒有和王耀武見過面。她聽說丈夫被放出監牢,倍感欣慰。不過令人扼腕的是,鄭宜蘭竟提出與王耀武離婚。這並不是鄭宜蘭變心了,而是她想要王耀武能在北京找一個人照顧自己。離婚後,鄭宜蘭離開香港,飛往了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和兒子們住在一起,此生再未出嫁。1981年1月11日,鄭宜蘭因胃潰瘍和胃出血去世,終年73歲。王魯雲說:

「母親對父親的思念一如既往,沒有更愛,只不過因為主客觀原因,以至於他們始終未能聚首,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1966年冬,在周恩來的關心下,王耀武和北京82中的教師吳伯倫結了婚。1968年,王耀武因病去世,享年64歲,骨灰被葬入了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