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野的傷亡是四野的2倍,是因為粟裕的能力不及林總?

2024-02-02歷史

作者:相忘於江湖

粟裕和林總同齡,而且都是「戰神」級的人物。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的三野(華野)和林總的四野(東野)是整體實力最強大的野戰軍。其中三野(華野)達83萬,殲敵正規軍245萬人,傷亡59.6萬人(犧牲11.6萬人),四野達120萬,殲敵正規軍188萬人,傷亡28萬余人(犧牲6萬人)。

三野的傷亡是四野兩倍,是不是意味著粟裕的指揮能力不及林總,或者說是指揮風格的迥異?

客觀來看,三野和四野的部隊傷亡差別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軍事主官的性格特點、指揮作戰風格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多種復雜的因素影響。

首先,是兩大野戰軍的軍事主官粟裕和林總的風格不一。

在一支部隊,作為「領頭雁」的軍事主官對這支部隊的影響毋庸置疑,拿破侖就說過,「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只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亮劍】中的李雲龍,也在軍事學院的畢業論文中,闡述了第一任首長對一支部隊的影響。

三野的粟裕和四野的林總,有兩點關鍵的不同:

一是內斂性格下完全不同的作戰風格。粟裕好打「神仙仗」,膽識過人,敢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林總「一生唯謹慎」,從來不會輕易冒險。

二是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粟裕和林總形成的歷史地位不同。粟裕由於資歷較淺,在指揮山東八路軍方面需要借力;林總則不同,從紅軍時期開始,其地位威信一直很高,在部隊可謂一言九鼎。

粟裕和林總指揮風格不同,野戰軍的戰略戰術當然就不同。

孟良崮、豫東、淮海等戰役,粟裕和華野(三野)都是虎口拔牙,打得異常兇險;但是東北戰場,從秀水河子、四戰四平到遼沈決戰,林總出手,一直追求穩健,步步為營。

【錦州戰役,東野「林羅劉」在帽兒山指揮作戰】

其次,三野和四野部隊的戰術特點不一。

粟裕和林總的大兵團作戰能力,在我軍開國將帥中都是佼佼者。

但是,粟裕的很多戰役戰術思想,不太容易透過文字、影像或者其他教材形式,層層傳導到華野的基層指戰員身上。

相反,東北的林總在四平保衛戰失利以後,將很多精力放在部隊技戰術的打磨上,無論是「一點兩面」「三三制」還是「四快一慢」等,林總大會小會反復講,下到部隊不厭其煩講,用「婆婆嘴」不斷灌輸戰術思想,在大決戰前,這些戰術思想便融入到東野的指戰員頭腦中,進而貫徹到作戰實踐中。

三野的前身華野,部隊來源除了留守山東的八路軍,還有華中北上的新四軍(南方八省遊擊隊)。從部隊的歷史淵源來看,四野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東野,是由山東八路軍主力(115師山東縱隊)和新四軍3師、晉察冀部份兵力組成。

從各級指揮員的隊伍基礎來看,粟裕的華野(三野)和林總的東野(四野)也存在不同。1955年大授銜時,三野的開國上將有10位(政工領域4人),而四野的開國上將有18位元(政工領域8人),1600多位開國將軍,四野有519名。

林總的技戰術,可以透過各級幹部和戰士落地,這也會反映到傷亡率上來。

第三點,三野和四野當面之敵的數量和整體戰鬥力不同。

東北戰場的敵軍主官,先後有杜聿明、陳誠、衛立煌等。

這幾個人曾經帶領遠征軍作戰,在蔣軍將領中都可謂出眾,但是戰略眼光和勇猛程度略遜一籌。

敵軍在東北的一流部隊,主要是遠征軍和滇軍,也就是「五大主力」之二新1軍(鄭洞國)、新6軍(廖耀湘、李濤),滇軍52軍(梁凱、劉玉章)、71軍(陳明仁、向鳳武)。

三野的對手,主要有薛嶽、顧祝同、劉峙等。

雖然劉峙被稱為蔣校長的「五虎將」之一,其中註水嚴重,但薛嶽、顧祝同的能力還是有的。至於華東和中原地區的敵軍,絕對實力也在東北戰場之上:

比如土木系整11師(胡璉),黃埔系整74師(張靈甫)、整5師(邱清泉);桂軍主力整7、46、48師,以及粵軍主力整63、64、65師,以及雜牌整73、83、25師。

正因為敵軍整體實力更加強悍,所以,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殲敵52萬、55.5萬相差不大,但我軍傷亡數量分別是6萬和13萬人,華野傷亡是東野2倍還有余。

第四點原因,三野的作戰環境很特殊,惡劣程度甚於東北。

不管是全面進攻還是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和中原地區都是重中之重,華野處在敵人三面夾擊之下,很難有相對寬松的環境進行休整和練兵。所以,開戰時的27萬野戰軍,在第一年基本沒有增長,第二年的兵力補充也多靠「解放戰士」。

數據統計顯示,華野(三野)的解放戰士占比接近40%,而大搞「訴苦運動」的東野只有10%多一點。換句話說,同樣的土改和二線練兵,山東解放區幾乎沒有青壯年男丁可以補充,而東北戰場我軍3年補充的翻身農民新兵近百萬人。

林總的東北戰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西有外蒙古,北靠老大哥,東依小兄弟,只有南面通向關內的山海關、長城一線和管內接壤,一旦「關門打狗」,敵軍必成甕中之鱉。

體現在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上,華野在山東「水都要喝幹了」,炮彈也要依賴東北海運;而林總東野則坐擁全國70%的重工業基礎,機槍大炮源源不斷,還有坦克部隊。

縱觀古今中外,一支軍隊有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其生存、發展和殲敵機會就要大打折扣。像湘江、西路軍、挺近大別山和金門之戰,都因為沒有穩固的支撐而失利。

【向錦州城發起突擊的東野部隊,攝於1948年10月14日】

第五點,粟裕和林總,在不同時期的戰略任務不同。

為期4年的解放戰爭,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1946年6月~1947年6月),粟裕華野的任務是攻堅,反擊敵軍進攻,策應陜甘寧邊區鬥爭;林總在東北戰場主要是整合,剿匪、土改和練兵。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和相持(1947年7月~1948年6月),粟裕主要是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而東北戰場則逐步扭轉了不利局勢,轉入大反攻。

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7月~1949年6月),粟裕的華野58萬人殲敵百萬,林總東野103萬人殲敵百萬。

第四階段,戰略追殲(1949年7月~1950年6月)。

解放戰爭前兩年,是我軍艱難的爬坡階段,第一年戰績最好的是華野、晉冀魯豫野戰軍、其次才是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年,犧牲最大的是晉冀魯豫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受益最大的是發展環境相對寬松的東北戰場,野戰軍達70萬,整體超過了敵軍。

在解放戰爭前兩年,粟裕華野打的大仗、惡戰比林總的東北戰場更多,殲敵數量也比東北民主聯軍多,傷亡自然也多。除了起義、投誠部隊,三野殲敵200萬,四野150萬。

綜上,解放戰爭三野傷亡比四野多,客觀因素是主要的。

參考資料:

1、【解放戰爭】,王樹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三野全戰事】,賈文祥等,長城出版社;

3、【四野全戰事】,郭輝著,長城出版社。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