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德戰爭爆發後,史太林6次讓毛主席出兵援蘇,毛主席為何6次拒絕

2024-01-04歷史

「毛主席沒有想到,在戰爭初期的蘇聯那麽不經打。」

據胡喬木回憶,蘇德戰爭爆發後,毛主席對蘇聯的局勢非常關註, 「毛主席沒有想到,在戰爭初期的蘇聯那麽不經打。」

德軍打到莫斯科附近時,毛主席召集書記處在棗園開會討論情況,並讓警衛員準備地圖,這個警衛員拿了一張中國地圖,毛主席看到後「生了很大的氣」,說自己要的是世界地圖。

可以想象,毛主席當時是很著急的,因為蘇德戰爭不僅關系整個國際的局勢變化,更關系到國內的安危。

在最開始的時候,史太林和德國簽訂了和約,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和對方。如果說,史太林和德國簽和約是一種策略,那他就應該在之後積極準備戰爭,但史太林顯然在戰略上犯了大錯,他準備不足,導致蘇聯在戰爭初期幾乎呈現出一種潰敗的局勢——這也是後來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極力抨擊史太林的一個點。

毛主席雖然對蘇聯戰場上的情況感到不安,但他對蘇聯最終取得勝利是充滿希望和信心的。這期間,在外界一度對蘇聯快要失望的時候,毛主席寫了一篇社論——【蘇必勝、德必敗】,這篇文章後來收入了【毛選】,成了一篇名文。

蘇聯對德國的野心缺乏洞察,但它對它的老對手日本卻可謂是心中有數。換言之,蘇聯在遠東的戰略比德國的戰略成功得多。

1938年4月,蘇聯建議日本透過談判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日本不但沒有響應,反而發起了張鼓峰戰役和諾門坎戰役,在這兩次戰役中,蘇聯紅軍都獲得了勝利。此後,蘇聯依舊保持著對日本的高度警惕。

從1939年10月起,為了在遠東牽制日本,蘇聯開始積極貫徹援華政策,希望利用中國來牽制日本。數據顯示,從盧溝橋事變到1939年歐戰爆發,這3年時間裏,蘇聯是向中國提供貸款、軍火物資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

毛主席後來抱怨說: 「蘇聯把武器給了國民黨,把書籍給了共產黨」 ,大概指的就是這件事。

史太林希望毛主席出兵援蘇,被毛主席婉拒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和日本簽訂了一個長達五年的中立條約,史太林對於這個條約非常重視。條約簽訂後,日本外相松岡洋右離開莫斯科,史太林甚至罕見地親自到火車站為松岡洋右送行,並和他擁抱、親吻。在此前和此後,哪怕是丘吉爾和羅斯福都沒有享受過如此高的禮遇。可見,史太林對於遠東地區的重視,以及他對德、日東西夾擊蘇聯的擔憂。

但是,和日本人講和約是沒有用的,條約簽訂後不久,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就制訂了【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向中國東北地區增兵30萬。

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不斷催促日軍早日出兵,和它一起夾擊蘇聯。日本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行動,但遠東的日軍已經成了懸掛在史太林心頭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日軍一旦發起進攻,蘇聯將陷入徹底的危機之戰。

在東線和西線之中,史太林當然要首先考慮如何應對西線德軍帶來的燃眉之急,畢竟在東線的日軍距離蘇聯的核心太過遙遠,還有一個遼闊的西伯利亞作為戰略縱深和回旋的余地。但是史太林並未因此放棄遠東,為了對付日軍,他曾先後6次給毛主席發電,請求毛主席派兵到內蒙古或長征一線牽制日軍,配合蘇聯作戰。但這六次請求,都被毛主席委婉拒絕了。

1941年7月,在蘇德戰爭爆發半個月後,史太林第一次向毛主席發電,電文的大意是: 日軍最近有向北平、張家口、包頭集結,向蘇聯發起進攻的去世,希望八路軍和新四軍采取行動,破壞上述地區內的鐵路交通,阻滯日軍行動。

史太林在電報中還以商量的口吻詢問毛主席, 能不能從部隊中抽若幹個旅或者團擺在長城附近,牽制日軍。

毛主席收到電報後,從國內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 「只能進行戰略配合,不能進行戰役或戰鬥配合」 的正確方針。

他回電告訴史太林,蘇聯同誌的請求難以完成, 一來是我們的力量分散在國內各地,一旦集結,目標就大了,反而容易遭到日軍的襲擊和圍剿;二來,以我軍目前的實力和武器裝備情況,無法和日軍進行大規模的會戰,這樣會吃大虧。

毛主席所說的這兩點,完全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雖然毛主席拒絕了史太林的出兵建議,但出於國際主義立場的考慮,他還是給彭老總發了電報,指出: 「如果日本要進攻蘇聯,日軍出於肅清後方的考慮,一定會在華北加強對我軍的鎮壓」,為此,「我軍須準備配合蘇軍作戰,目前做此準備,以待時機成熟,即可行動。但此種配合,是戰略配合,是長期配合,不是戰役的配合與一時的配合,請在此基點上考慮一切問題。」

十幾天後,毛主席在給周總理的一封電報中說:能否幫助蘇聯紅軍,取決於我們是否采用廣泛遊擊戰的長期鬥爭方針。 「關於軍事行動,自蘇德戰爭起,我們即刻加緊偵查和準備破壞交通,借以牽制敵人,我們決心在現在條件下,以最大可能幫助蘇聯紅軍的勝利。但由於日寇在華北已占據4年,對大城市、鐵路、礦山等已建築鞏固工事,且敵我技術裝備懸殊太遠,我人力、物力、地區、彈藥日益困難。若日本進攻蘇聯時,我們在軍事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若不顧一切犧牲來動作,有使我們打坍、不能長期堅持根據地的可能,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力的。」

「因此,我們應采取鞏固敵後根據地、實行廣泛的遊擊戰爭、與日寇熬時間的長期鬥爭的方針,而不采取孤註一擲的方針。」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這些判斷是如此的準確,目光是如此的長遠,措辭是如此的具有說服力,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政治家。

7月12日,新四軍的幾位領導同誌致電毛主席,提出: 「如果日軍進攻蘇聯,則我們應當號召全國向日寇反攻,即使國民黨不積極反攻,我八路軍、新四軍亦必須獨立反攻,以牽制日本。如蔣介石亦號召反攻,我應和蔣集中力量對日,在前線和敵後適當放棄某些陣地,號召中央軍共同抗日。」

6天後,毛主席回電,對這幾位同誌的建議作出了糾正性的指示,主席說: 「反攻口號是對的,七七宣言上已提積極進攻口號,將來可用帶戰略性的反攻口號。但八路軍、新四軍大規模動作仍不適宜,還是熬時間的長期鬥爭,原因是我軍各種條件均弱,大動必傷元氣,於我於蘇均不利。」

毛主席沒有被蘇聯和黨內一些同誌的情緒影響,堅持了正確的判斷和足夠的定力,令人佩服。

史太林委婉暗示,主席:我們在路上就被消滅了

日軍為何遲遲不肯進攻蘇聯呢?相關情報顯示,日軍在等待著一個時機,或者說他們在等待德國拿下莫斯科。

在41年9月和11月,史太林前後兩次給毛主席發電,再次提出希望我軍派出一部份力量向長城內外發展,對於這兩份電報,毛主席沒有給予明確的肯定和否定,只是說部隊調動存在困難。

困難是當時存在的客觀情況,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蔣介石也停發了八路軍的糧餉和彈藥,還調集50萬大軍對我邊區政府進行了保衛和經濟封鎖,聲稱「不讓一粒糧、一尺布進入邊區」。加上日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我根據地發起了反復的掃蕩清剿和蠶食,到1942年,我軍人數已經從50萬降低至40萬,根據地面積也不斷縮小,人口從一億降低到了5000萬。

生產被嚴重破壞,軍民缺衣少食,缺鹽少油,戰士們穿上不上鞋襪,蓋不上被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我軍離開根據地去和日軍硬拼,結果是難以想象的。

到1942年4月底,德國經過數個月的攻勢依然無法攻克莫斯科,希特勒不得不放棄了他狂妄的全面進攻計劃,並於3個月後發起了圍攻史太林格勒的夏季攻勢。

此時的日軍已經把自己拖入了太平洋戰爭,難以自拔,但國際上仍有大量訊息顯示,日軍有配合德軍進攻蘇聯的可能。出於保險起見,將註意力聚集在史太林格勒戰役上的史太林在此時又3次向毛主席發電求助。

史太林在電報中委婉地說,蘇聯計劃給八路軍提供一個師到兩個師的新式武器,希望八路軍抽調一兩個師的兵力到內蒙和外蒙的邊境去接收。

毛主席回電說,八路軍確實急需武器,但調動一兩個師到外蒙和內蒙的邊境去接收是不可想象的。在日軍空軍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我軍長途跋涉,還未到達目的地恐怕就會被消滅在途中。

過了一段時間,史太林再次來電,說希望我軍能派出一些小型遊擊隊,到滿蒙交接處輪番接受小批次的武器,加強抗日力量。

毛主席明白史太林意有所指,在認真分析了他的電文後,他下令將羅瑞卿、楊成武、呂正操等部向長城內外一線調集,準備伺機向東北腹地滲透,這樣既占據了重要的戰略位置,又可以幫助蘇聯牽制日軍;既未暴露自己的目標,也牢牢緊靠著敵後抗日根據地。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戰略部署是正確的,極具遠見的。

在1943年初,史太林再次來電希望我軍在程程附近部署若幹師團。

2月,蘇聯紅軍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最終取得了史太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二戰的轉折點由此到來。

此後,蘇德戰爭的形勢開始逆轉,紅軍一步步進入全面反攻階段。而東線的日軍也在持久戰中日顯疲憊,左支右絀,已經失去了向蘇聯發起進攻的可能,這時的蘇聯自然也就不必再為自己的東線感到憂慮了。

「史太林不許我們革命」

史太林6次來電,6次被主席婉拒,他的想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們知道的是,史太林向來是低估我軍力量,而高估國軍力量的。長期以來,他把抗日的希望寄托到了國民黨身上,而不是共產黨身上,這給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和負面影響。

1942年初,毛主席給史太林發了一份長達萬字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國抗戰的局面的形勢,並指出對國民黨不應該心存幻想,我們必須依靠人民進行抗戰,對國民黨的一系列封鎖、摩擦活動我們必須堅決鬥爭,做到有理有利有節。

盡管主席的闡述合情合理,入木三分,但史太林就是無法理解,他始終堅持共產黨不應該和國民黨鬥爭。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 「史太林不許我們革命。」

到1944年6月,史太林會見美國駐蘇聯大使哈裏曼,期間,哈裏曼轉述了羅斯福的話,說蔣介石是唯一一個能將中國合在一起的人,史太林立刻就對這句話表示了贊同:「在目前的情況下,蔣介石是最恰當的人,因而必須給予支持。」

在談到中國共產黨是,他則微微一笑說: 「他們不過是‘人造鮮奶油’共產黨而已。」

1945年5月,史太林又對霍普金斯說: 「我對於中國的任何領導人都不大了解,但我覺得蔣介石是最好的,統一中國的人必將是蔣介石……我不相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完成中國的統一。」

如果說,史太林在抗戰期間支持蔣介石是為了借助他的力量牽制日軍,那麽,在日本投降後,他對蔣介石的關系就應該結束了,但事實上,此時的史太林又由於蘇聯國內的戰後形勢,以及他對壟斷核武器的美國的過分高估作出了一系列悲觀的判斷。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邀請毛主席到重慶進行和談,史太林也很快來電表示,希望毛主席赴約,交出軍隊。他甚至以蘇共中央局的名義,要我們和國民黨取得和平,不要打內戰, 不然中華民族就有淪陷的危險。

他的這封電報充滿了頤指氣使的指揮氣味,讓毛主席非常生氣: 「究竟是誰想打內戰?」

不久後,史太林又發來第二封電報,再次建議主席去重慶,否則 「如果打起內戰,戰爭的責任由誰來承擔?」

史太林的這些話,不僅傷害了毛主席的感情,也傷害了中國共產黨的感情。事實證明,史太林押錯了寶,他不了解中國革命的真實情況,低估了中國共產黨的決心和能力,後來歷史的發展和他的預見是相反的。

史太林的自我批評:我在中國問題上犯了錯誤

1949年2月10日,隨著解放戰爭走向尾聲,此時國內的局面已經陡然一變,形勢大好。史太林在莫斯科的一次三黨會議上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他說:

「戰後,我不相信中國共產黨能取勝,我那時認為,美國人會全力以赴撲滅中國的革命。我曾勸毛澤東同誌,最好是和蔣介石和解,於蔣介石建立某種聯合政府,但以後毛澤東同誌開始發動了一場大攻勢,最後取得了勝利。」

史太林最後說: 「你看吧,我也會犯錯誤。」

49年5月,中國共產黨派出秘密代表團訪蘇,據隨團轉譯師哲回憶,在談到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時,史太林突然問道: 「在你們進行鬥爭中,我們是不是擾亂過或者妨害了你們呢?」

我方代表團同誌說: 「沒有。毛主席可以不去重慶,有恩來就夠了。但毛主席到重慶的結果是好的,使我們立即有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史太林說: 「讓毛澤東同誌去重慶是有危險的,CC等特務可能會進行活動……中國同誌總是客氣的、講禮貌的。我們覺得我們是妨礙過你們的,你們也有意見,不過不肯說出來就是了。看起來,我以前在中國革命的問題上犯了錯誤。你們應當主義我們的講話是否正確,因為我們常常不夠了解你們事情的實質,可能講錯話。如果我們講錯了,你們還是說出來好,我們會註意到的。」

代表團的同誌說:「史太林同誌實在太謙虛了。」

史太林說: 「不,我說的是實在話。」

史太林主動對兄弟黨公開做自我批評,這是非常令人意外的。師哲評價說:史太林在這件事上「表現了一個偉大導師的胸懷,並贏得了更多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