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學良晚年談九一八,稱不抵抗沒有錯,承認是自己判斷形勢錯誤

2024-01-02歷史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張學良晚年竟直說不抵抗沒有錯,只是自己判斷錯了形勢。

張學良在晚年結束軟禁之後,曾有很多記者都想來參訪這位傳奇人物,畢竟他經歷過中國的諸多重要事件。

最讓人想知道的就是張學良當初為什麽要放棄東北,當初手握二十萬大軍,卻被日本一萬多軍隊趕跑。

然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張學良只願意承認自己錯判形勢,並表示是自己下的不抵抗命令,與蔣介石無關。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1931年9月18日晚,日軍開始了奪取東北的行動,然而就是這樣的大行動,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都沒有得到一絲的情報。

而在日軍發起進攻的時候,無一人能及時聯系上,蔣介石正在江西籌劃圍剿紅軍,張學良則是去看戲了,當時負責東北軍務的榮臻也跑去給自己父親祝壽。

就導致前線的士兵不知如何應對日軍的進攻反應,從現在來看,很懷疑是日軍故意挑選的的日子。

最先知道訊息的則是,當時的駐守北大營的旅參謀長,他急忙把訊息上報榮臻,但由於一時間聯系不上,一面指揮部隊抵抗,一面加急尋找榮臻的訊息。

軍隊聯絡官歷經數小時才找到了在宴席上的榮臻,榮臻一面上報張學良,又隨即下發一道命令,讓部隊停止抵抗,不要與日軍交火。

東北軍戰士雖然不理解,但還是選擇服從軍令,沒有繼續反擊日軍,而日軍得寸進尺,開始向中國境內入侵。

然而榮臻也是聯系不上張學良,等到張學良知道訊息後,日本已經開始向省會進發了,當得知榮臻已經下達不抵抗命令後,張學良又再一次強調與日本不許起沖突。

蔣介石則是第二天才接到的電報,也是讓張學良繼續保持現狀,讓中國軍隊避開日軍。

當時的東北軍有三個選項可以選擇,一是奮起反擊,挫敗日軍的先頭部隊,占據要道防止日軍進一步推進,此時的北大營中,有著東北軍整整一個旅,日軍的進攻部隊最多一個營,完全有能力反擊。

二是全力固守,抵抗日軍的進攻,不主動出擊也不讓日軍前進,這是中規中矩的辦法,也是世界各國抵抗入侵的常見作戰方案。

最後一種就是避戰求和,把是戰是和的選擇權給了日軍,很明顯最後一種是最不好的辦法,但蔣介石就選擇了這一條。

蔣介石的處理辦法就是找國聯調停,他認為中國是受害國,國聯肯定能把日本軍隊趕出去。

而且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還給張學良發了一份電報,雖然是孤證,但真實性很高,表示只要日軍進犯,就要力求避戰。

而蔣介石對此的解釋是,一時的戰爭帶來不了和平,避戰才能挽救民族,這樣的理由堪稱荒唐,結果就導致五個月日軍就占據了東北,日軍侵略野心越來越大。

而且無論從蔣介石還是張學良再到榮臻,第一反應都是避戰,而非迎戰,足以說明此前蔣介石就提出了避戰的政策,東北軍亦是按蔣介石的命令列動。

而且在開戰之後,蔣介石依舊不願意選擇抵抗,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就與日軍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

隨著東北的淪陷,日軍攻擊熱河與上海,掩護偽滿洲國的建立,此時的蔣介石仍帶領五十萬大軍在進攻紅軍。

有人提議抽調主力去支援上海,則是被蔣介石嚴厲批評,稱要忍辱負重,照顧全國的局勢。

結果就是偽滿洲國成功建立,熱河淪陷,而國聯對日本的警告,日本根本不管,還結束了國聯,蔣介石依靠國聯阻止日軍的計劃破產。

那麽張學良自己手握大軍為什麽會如此聽蔣介石的命令?他為何不奮起反擊呢?

在蔣介石名義上統一全國後,自己能伸手的地方其實很小,山西的閻錫山、西北馬家軍、滇系桂系川軍實際上還是自己做主。

而東北的張學良也是如此,只有外交權上交到蔣介石手裏,對於東北有著極大的自主權。

然而初掌大權的張學良絲毫不及上面那些軍閥老油條,城府並不深,認定蔣介石作為全國統帥,就要服從命令。

所以二十幾歲就掌握了東北軍政大權的張學良,根本遠不及他父親般強硬,這也是日軍在進攻時,考慮到的點之一。

此外,在張學良執政初期曾有一次沖動的軍事行動,就是與蘇聯爭奪鐵路的控制權。

先是蔣介石率先撕毀與蘇聯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引起蘇聯政府的不滿,接著張學良就直接派兵先行占領中東鐵路,歸中國管轄。

蘇聯很快就派軍隊抵達中國邊境,誓要拿回中東鐵路的權利,張學良選擇積極抵抗,並在滿洲裏一帶布置軍隊抵抗蘇聯。

同時蘇聯敏銳察覺到東北軍海軍實力弱小的缺點,帶著遠東艦隊十艘艦船開進黑龍江。

張學良冒著眾人的反對,拉著東北軍的海軍迎戰,但由於火力配置的落後,加之蘇聯出動飛機,東北海軍遭到重創,甚至已經組織不起抵抗力量了。

蘇聯擊沈中國五艘軍艦,並派兵占據富錦縣城,此次失敗讓張學良備受打擊,一度在軍事上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所以在日軍入侵後,張學良就召集了東北軍的高層開會,就表示軍人有守土之責,但是要聽蔣介石的命令。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張學良對於蔣介石是十分信任的,此外在他看來,要東北抗戰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全國一起抗戰,但蔣介石要圍剿蘇區,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張學良很害怕和日軍交戰將會重蹈與蘇聯交戰的覆轍,自己將可能在東北軍中失去威望。

此外,張學良在晚年還提到了一個他不抵抗的重要原因,就是對形勢的估計錯誤,因為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軍就多次挑釁東北軍。

日軍的這種做法不僅讓東北軍放松了警惕,還讓張學良與蔣介石產生了日軍不敢輕易挑起戰爭的態度。

根據蔣介石所掌握的情報,日本國內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根本無暇在中國的挑起事端。

鑒於這樣的認知,張學良和蔣介石就達成了一種不抵抗的默契,武力還擊不僅有傷亡,還可能會給日本進攻的理由。

這樣的認知在日軍入侵之前,有一定的道理,但在九一八事變之後,這種想法在他們腦中並未改變,還想著不抵抗,根本不知變通。

於是在這種不抵抗政策的引導下,張學良帶著東北軍入關,讓日本五個月就拿下了東北。

甚至有誰在蔣介石身邊表明要抗戰,就會被蔣介石一頓批鬥,輕則挨一頓罵,重則丟掉官職甚至性命。

那麽蔣介石這種不抵抗政策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蔣介石在孫中山離世後,就一直對共產黨有著極大的敵意,甚至把消滅共產黨視為他重要的政治目標。

在一次會議上,蔣介石向各地官員闡述消滅共產黨的「重要性」,認為中國被帝國主義打敗,還可以當亡國奴,如果他們被共產黨擊敗,連奴隸都當不了。

所以蔣介石自己把消滅共產黨放在抵抗帝國主義之上,就導致了國民政府在對待九一八問題時,形成一種縱容的態度。

而且蔣介石對於日本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可以說是所有帝國主義,蔣介石都不敢與之交戰,認為中國軍隊與帝國主義交戰只有失敗。

這一想法體現在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後的態度,當時整個社會都對日本侵占東北不滿,要求對日宣戰,把日本趕出東北,軍隊中也有不少人支持對日作戰。

但蔣介石卻是不緊不慢地發了一封【告全國同胞書】,在書中,蔣介石表明了自己對戰爭的態度。

表示如果中國能打贏日本,但國民政府不打就是政府的錯,但是因為準備不充分開打輸了,這就不是國民政府的錯了。

蔣介石在這份布告中,一個勁的表示中國國力還不足以與日本交戰,現在開戰討不到好處,等到實力有了再打也不遲。

但蔣介石轉頭就把大量的錢財由於進攻蘇區的計劃中,很顯然不是為了發展國力,蔣介石自己都前後不一,必定不能讓國人信服。

所以這份封布告不僅沒有讓蔣介石少一點罵名,反而還造成百姓對國民黨的不信任,開始自發支持抗戰。

此外,蔣介石與張學良一樣,對於日本的野心察覺不足,早在九一八事變的前一周,就有人從日本傳回訊息,表明日本對中國將有大行動。

蔣介石從頭到尾就只認為日軍只會在局部挑起爭端,最多不過一個省,有人甚至把日本的蒙滿計劃給蔣介石看,蔣介石還認為日本要二十年才能實作中國目標。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向全國通告,只是局部事件,哪怕日本開始占領東北全境,蔣介石還是抱著這樣的態度。

最後,蔣介石大大高估了國際聯盟的作用,蔣介石在東北淪陷後,特意召見了張學良,信誓旦旦跟張學良保證,國聯能阻止日軍的侵略。

蔣介石甚至還說出,這只是一種拖時間的手段,日本國內必將有大變化,在東北不會帶得太久。

隨後國聯也做出了裁決,要日本放棄東北,改由國際聯盟托管,然後日本可以派遣顧問。

這種方法,讓日本明面上沒有占據東北,實際上還是控制了東北,極大損害中國的利益,但日本選擇不接受,隨即結束國聯,蔣介石寄希望於國聯成了一個笑話。

蔣介石的這些想法給國民政府上下傳達了一種不抵抗的思想,所有人都以此作為對外處理手段,導致中國錯過了最佳的抗戰時機。

後來張學良在台灣被釋放,表示蔣介石並未下令不抵抗,都是他自己的錯,這句話很顯然是在給蔣介石背鍋,也註定沒有人會相信。

最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本文由「文史顏如玉」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