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秦齊皆超級大國,為何秦國能扛數次合縱,齊國連一次都扛不住?

2024-03-04歷史

自魏、楚相繼衰落後,到了戰國中期,秦齊兩個是當時天下的超級大國。

兩個超級大國,一東一西,國力皆淩駕於各諸侯之上!

以至於,秦齊兩個超級大國甚至一東一西,一起稱帝!

不過,秦、齊兩國,一東一西,距離遙遠,很難透過直接交手來給對方致命打擊。

所以,透過「伐交」,借中間諸侯的力量打擊對手,是此時秦齊的主要競爭方式。

而中間的諸侯們,也渴望削弱超級大國,以減輕自己的壓力,也希望采取聯合行動!

所以,秦、齊之中,「伐交」失敗者要承受「圍毆」;即便暫時「伐交」成功,但要成為「獨一極」,也需要承受圍毆。

任何一方,要想從「雙雄」之一,變成「獨極」,都要具備扛住圍毆的能力!

整個戰國期間,秦國,遭受過五次合縱攻擊,扛住了。

而齊國呢?

僅僅只是一次聯合攻擊,齊國就被打趴下了,從此一蹶不振。

這是怎麽回事呢?

扛住五次合縱攻擊的秦國

秦國,是遭受聯合攻擊最多的諸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五次!

1、前318-317年:五國攻秦。

商鞅變法後,秦國強盛,遂連續進攻魏、韓等國。

秦國如虎狼一般的攻勢,引起了諸侯的集體警覺。

於是,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同時,公孫衍還說動義渠攻秦側背。

第一次遭受圍毆,秦國不敢托大,麻溜退到函谷關。

然而,雖然說是五國合縱,但其實,秦國當時威脅的主要是韓、魏,和燕、楚關系不大。

所以,燕、楚實際上沒有出兵,只有魏、韓、趙這三晉兄弟聯合出兵。

魏、韓,都是剛被秦擊敗的手下敗將,趙國當時實力不強,此前還差點被魏國給幹掉了。

於是,秦軍主動出擊,在函谷關外擊退聯軍。

次年,秦軍又在修魚擊敗三晉聯軍,斬首八萬。

第一次合縱攻秦,就此失敗!

2、前298年-前296年:三國攻秦。

此後,秦國連續擴張,不但吞並了巴蜀之地,侵占了韓魏趙的領土,甚至連續大破超級大國楚國,其勢頭簡直飛得起!

於是,齊國孟嘗君聯合韓、魏,發動三國攻秦之戰。

這一次合縱,雖然參與國只有三國,但卻是打得最認真的一次,畢竟,楚國已經被幹趴下了,只要幹翻秦國,齊國就是唯一超級大國了!

經過三年激戰,三國聯軍成功攻破了函谷關!

秦國認慫,歸還了韓、魏一些土地,並主動交好齊國。

秦國態度好,這次合縱也就這麽算了,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前287年:五國攻秦。

前287年,齊、燕、韓、魏、趙,再次合縱攻秦。

看起來是五國攻秦,但其實大家都不是真心的。

齊國的意圖是,讓大家搞起來,自己好趁機滅宋。

而燕國,則是一心要「成全」齊國,想方設法讓齊國滅宋,好拉攏大家一起攻齊!所以,這些反而都是燕昭王和蘇秦的謀劃。

至於三晉,則也都是各懷心思。

所以,這一次,聯軍到了成臯、滎陽就停了下來,連函谷關都沒有去打個卡,就駐足不前。

秦國為了緩和與諸侯矛盾,以讓大家順利把矛盾焦點轉向齊國,遂表示自己取消帝號,主動歸還了一些土地給魏、趙。

如此,這次五國攻秦,實際上成了後來五國攻齊的「掉頭位」。

4、前247年,河外之戰。

長平之戰後,秦圍攻邯鄲。

魏、楚出兵救趙,在邯鄲大破秦軍。

隨後,在信陵君的統領下,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在河外大破秦軍,追至函谷關。

此時,諸侯們皆收復了一些土地,但實在無力繼續突破函谷關了。

5、前241年,五國攻秦。

為了圖生存,前241年,魏趙韓楚燕組成五國聯軍,發起了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這是六國的最後一次掙紮,所以打得還是比較賣力。

在名將龐煖的指揮下,聯軍繞過函谷關,攻至距鹹陽七、八十裏的蕞。

但是,此時秦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在秦軍集中反擊下聯軍敗走。

由此,秦國扛住了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一戰而破的齊國

秦國,連續扛住了各國的進攻。

而齊國,僅僅只承受了一次聯合打擊,就幾乎亡國,最後一蹶不振!

前284年,燕趙韓魏秦,五國聯合伐齊。

只濟西一戰,齊軍就一敗塗地。

隨後,在樂毅的指揮下,齊國城池紛紛淪陷,一度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城,幾乎亡國!

盡管在田單的指揮下,齊國擊敗燕軍,收復了大部份領土,但是,遭此重創,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齊國敗了也就敗了。

關鍵是: 敗的過程是如此不堪一擊,敗的程度是如此徹底!

回顧起五國伐齊,人們只贊嘆燕昭王的勵精圖治、蘇秦的外交謀劃,樂毅治齊的收人心之道,卻沒有人願意多聊戰事。

也是:齊國在作戰中,一擊即潰,以至談用兵布陣都是奢侈多余的了。

而齊國如此多的城池,幾乎是在談笑間淪陷,以至史書只願描述出樂毅的分兵路線,而戰事則幾乎不值一提···

超級大國齊國,怎麽就這麽不經打呢?

地緣

秦國能夠扛住如此多次合縱進攻,與其地利是分不開的。

函谷關,就是橫亙在六國與秦之間的屏障。

五次規模較大的合縱攻秦,有三次都不過函谷關。

即便打過、或繞過函谷關,也是難以施展。

孟嘗君曾率魏韓齊三國血戰三年,攻破函谷關。

可是,經過三年血戰,早已疲憊,而秦軍有生力量損耗不大,再打未必有利,因此在秦國稍微歸還一些土地就作罷了。

龐煖曾率五國聯軍繞過函谷關,直逼鹹陽。

可是,只能是趁虛偷襲,不足以大戰,因此,在秦軍集中反擊下失利!

不得函谷關等地,六國終不能得誌,秦國終究穩如泰山,以一國而拒數國之師。

齊國的地理條件,其實也不算差。

齊南有太山,東有瑯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戰國策】

但是,齊這個「四塞之國」,與「關中四塞」相比,還是差點意思。

尤其是北面和西北面。

齊國的地勢,南高北低。

南邊主要是山區,高高低低的山連在一起,形成丘陵地帶。

北面有渤海,渤海旁邊是鹽堿嚴重的沼澤地。

但是,在鹽堿地與丘陵之間是河濟平原。

西邊也是丘陵地帶,但是,丘陵由南向北海拔逐漸降低。

所以,北面和西北面,是比較大的「口子」,只有憑借濟河、黃河防禦。

而且,由於這個方向,齊國面對的是比自己弱小的趙國、燕國,所以齊國在這一帶並沒有修築太多的防禦。

所以,當五國聯軍出現在這個方向時,齊國就很難扛得住了。

秦國如果敗了,封鎖函谷關,不能說必能無事,至少有緩一緩的余地;齊如果敗了,就無法阻止敵人渡過清河濟水,就很危險了!

人禍

即便如此,以當時齊國的實力,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對面雖然是五國聯軍,但其實出大力的是燕、趙,以兵力而言,齊國並不處絕對劣勢。

況且,楚國原本擔心五國聯軍破齊後會移兵攻擊自己,所以當時傾向於支持齊國。楚國曾威逼利誘南韓不要參與五國聯軍,只是沒有成功;隨即,又駐軍淮南,表示要支持齊國。

雖然楚國到底是靠不住的,搞不好還會趁火打劫,但如果齊國自己堅持得好一點,又妥善「伐交」,則楚國不但難以趁火打劫,甚至可以分擔一部份壓力!

而五國聯軍中,也大多有自己明確的目標。

秦國雖然想要借此削弱齊國,但是,他距離齊國畢竟太遠,齊國如果滅亡了,好處會被燕趙魏楚瓜分完,於己不利。

南韓則與秦國一樣,都距離齊國太遠,分不到什麽好處。

魏趙則誌在奪取齊國核心地帶以外的核心地區,對於深入齊地興趣也不大。

只有燕國咬牙切齒,必欲破齊!

所以,齊國即便戰敗,守其核心地帶時,主要也就是對付燕軍,憑其眾多的人口、城池,保住其核心地帶看起來問題是不大的。

所以,齊國敗於五國聯軍,或許還不算什麽怪事,但被搞得差點亡國,以至一蹶不振就是人禍了!

齊湣王在滅宋後,不可一世,對內驕橫無道,濫殺大臣,使「百姓不附」、「宗族離心」、「大臣不親」,內部矛盾激化。

而這種人禍,才是齊國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

奇葩的戰敗

齊與五國聯軍的決戰,規模龐大,按道理應當是一場大書特書的大戰。

但是,實際上,這是一場不值一提的大戰。

因為:以此戰中齊軍的表現,談論所謂排兵布陣、戰術戰法都是奢侈的。

當時,齊軍主將觸子率軍在濟水之西拒敵,暫不出擊。

齊湣王派人來說:你不主動出擊,不戰而勝之,我就殺你全家,掘你祖墳!

我勒個去!觸子不幹了!

於是,兩軍剛一交鋒,觸子就單車逃遁,「消失」了。

沒有主將還打個什麽打?齊軍瞬間崩潰,大敗!

當然,以堂堂齊國的實力,還是有能力再組織一次大戰的!

達子率領齊軍殘部繼續抵抗,在秦周駐紮。

這時,達子為了激勵士氣,希望給予賞金!

齊王不但不給,還派人辱罵!

如此,軍心渙散!

一戰之下,齊軍毫無懸念的再次戰敗,達子戰死!

其實,秦周,就是臨淄西門一帶了,算是打到了臨淄門口。

這個情況下,齊王尚如此操作,大約是昏庸到了極點!

如此,由於齊王奇葩的操作,齊軍主力,就這麽稀裏糊塗的報銷了。

其實,齊軍兵力強盛,與五國聯軍作戰,縱然不能取勝,縱然最後失利,但如果能給聯軍有力殺傷,聯軍恐怕也無力再對其眾多地區進行攻取···

但既然齊王把自己的主力如此奇葩的報銷,那就不能怪人家不客氣了。

自我淪陷的土崩瓦解

在齊軍主力被殲後,五國聯軍中的四國也各自散去了。

秦韓得不到什麽土地,樂毅以重金謝之。

趙國北取河間,魏國攻取宋國故地。

只有燕國繼續深入齊地方作戰。

齊國縱然損失慘重,但城池眾多、人口眾多,戰爭潛力仍然遠大於燕國。

所以,齊王如能好好組織抵抗,齊雖難免失地喪師,但未必會被搞到差點亡國、一蹶不振!

但是,齊王出奔,不但逃離了臨淄,還直接逃出國,逃到了衛國;後來,他在衛國待不下去,又想去魯國,被拒絕,然後,又逃回本國的莒,依托楚軍。

也就是說,齊王,早早放棄了對全國抗燕戰爭的統一指揮!

如此,齊國實際上是無主狀態,更加混亂!

樂毅攻破臨淄後,采取了收人心之道: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修其舊政,使齊民喜悅!

立國幾百年的大國,人心就這麽被一個燕國將軍收走了···

隨即,樂毅兵分五路,向齊國全境進軍!

此時,雖然齊軍主力被殲,但各城仍然有不少駐軍。

燕軍數量再多,兵分5路,其兵力也是不可能有優勢的。

倘齊國能妥善阻止,殲其一路是可能的;即便不能殲其一路,逐城死守,燕軍也是很難很快啃得動的!

但是,由於齊王自我淪陷的操作和樂毅的收人心之法,齊軍全無鬥誌,望風而逃!

六個月的時間,齊國七十多個城淪陷,成為燕國的郡縣!

齊國敗得如此快,使原本中立,甚至傾向於聯合齊的各國也紛紛趁火打劫!

原本要支持齊的楚國趁火打劫,殺齊湣王,奪淮北地區;被齊國欺負了幾百年的魯國也趁機奪取了薛。

如此,此時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尚在抵抗!

齊國,幾乎是被滅了!

一蹶不振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樂毅因離間計而離開燕國,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

齊國,復國了!

但是,這個齊國,卻不再是那個曾經的「超巨」了。

此後,齊國似乎「看穿了俗世」,不再過問群雄之間的逐鹿了,「隱身」了。

曾經與秦一爭高下的齊,此後「事秦謹」,認慫了。

秦國征滅各國,齊國都不幹涉;各國合縱攻秦,齊國也不參與。

最後,秦國滅掉其他五國來滅齊時,齊國不戰而降!

可以說,恢復過來的齊國,依然存在了60年;但是,齊國的心,已經在濟西之戰中戰死了。

當初,燕昭王與蘇代商議。

燕昭王說: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巨防,足以為塞;誠何有之?

蘇代答: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何足以為固體?民力窮弊,雖有長城巨防,何足以為塞···夫驕主必不好計,而亡國之臣貪於財···則齊可亡也!

後世議者,多認為秦能扛住合縱攻擊,而齊國一戰而敗的原因,是地理環境上的差別。

確實,地理條件的差別不可忽視,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過度強調地理條件的作用,似乎是近年來的一個普遍現象,這是不應該的。

如蘇代所說,齊國「驕主不好計,亡國之臣貪於財」,君臣昏庸奇葩!這樣的人禍,才是齊國一戰而敗退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