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耀武在濟南究竟幹了啥?即便周總理說情,許世友也不肯見他一面

2024-04-29歷史

「他王耀武當他自己是誰?他想要見我,我就要見他?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他在濟南做的那些齷齪事,我永遠都不會忘」。

許世友雖然是個急性子,脾氣一點就著,但是面對溫潤如玉的周總理時,他總會收起自己的脾性,畢恭畢敬。

可這一次,面對前來為王耀武當說客的周總理,許世友卻是罕見地發了脾氣。

見狀的周總理先行告辭,可等周總理走後,許世友卻是將自己關在屋子裏,好不容易開門時,眼眶通紅的狀態也讓人止不住地擔憂。

許世友和王耀武究竟有何瓜葛,竟讓他的反應如此過激?他口中所述王耀武在濟南所做的齷齪事,究竟又是指代什麽?

「圍剿」紅軍 一路發跡

所有人都想不到,1923年還因輟學到天津北安利曲奇公司當店員的王耀武,竟在1932年的時候,站到了蔣介石的面前。

神州大地上紛揚的戰火,蔣介石真不愧是「大功臣」,可對於王耀武而言,蔣介石卻是「識人之將」。

事情還要從1923年開始說起。

旁人都想自己的人生大有作為,但是對於1923年時年僅19歲的曲奇店員王耀武而言,有份穩定的工作就是知足。

可他的一位族兄卻看不下去了。

「耀武弟,這工作雖然穩定,卻也不是長久之計,你還年輕,不如南下去報考黃埔軍校吧」。

王哲玉一臉真誠地勸解王耀武,而他幸未左耳進右耳出,設法拖朋友搞來一張高小的畢業證書,順利成為了黃埔軍校的三期生。

該說不說,這王耀武是有些幸運在身上,入校沒多久的他就收到了來自學生總隊長的青睞,在日常的生活中對他是多有照拂。

擅長處理人際關系也是王耀武的長處,他的歷任上級都對他很有好感,也正是因為刷足了存在感,所以王耀武得到了第一根橄欖枝。

1931年劉夷找劉峙要人,開出的「福利」是團長這個職位。

這可是實位的官職,有無數得到小道訊息的人都賣命的表現,可劉峙卻用一句「這人是個可塑之才」直接將王耀武推了上去。

彼時的國民黨正是氣勢洶洶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的用人之際,王耀武的出現直接就頂到了兵刃的位置。

他的頂頭上司是柏天民,驍勇善戰的紅軍自是不會讓蔣介石的意圖得逞,可這蔣介石實在狹隘,眼瞅危城難守,就下令讓柏天民擇機突圍。

可就當領命的柏天民自恃找到良機準備出動的時候,王耀武卻緊急叫停了他。「紅軍擅長攻點打援,突圍必遭全殲」,柏天民覺得有理,於是選擇死守。

事實證明,王耀武的軍事策略是正確的。

他輕飄飄的一句話讓宜黃這座危城抵住了紅軍24天的攻取,在已然發動數次激戰的情況下,也未能拿下。

蔣介石當真是得意極了,於是特意賞臉,召見了王耀武。

「情況那般危急,突圍才可能或有生機,你為何不撤退?」蔣介石渾身散發著戾氣,可王耀武卻不卑不亢地來了一句「宜黃是戰略要地,為了整個戰局,與城共存亡才是所有戰士們的使命」。

蔣介石對這個回答很是滿意,而王耀武也用這一個回答的成功,成為了蔣介石眼前的紅人。

只可惜,他跟錯了主。

在蔣介石的心中,擁護的只有「蔣家王朝」,而他掏心掏肺相信的,只會是他自己。

旁人都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紅軍戰士在毛主席的部署之下也是各司其職,彼此都是願意交托後背的兄弟,可若是在蔣介石的手下辦事,腦袋卻是懸在半空的。

之前為他屢打勝仗的時候,王耀武不明白,因為蔣介石給他的是高官厚祿,但是在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征戰的殺伐果斷之心卻絲毫不減之時,王耀武卻清清楚楚的意識到,抗日並非是蔣介石的意圖,他的最終目的是發動內戰,將這天下收入自己的囊中。

這讓,王耀武感覺到無比的惶恐。

於是沒過多久,蔣介石就收到了一封「耀武身子不適,實在不宜領兵打仗」的隱退信。

蔣介石是市儈精明之人,他知道王耀武這樣做是對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情況心有不忍,但他更知道的是,如何對這樣的他進行拿捏。

很快,蔣介石的「滿意回復」就送到了王耀武的手中。

激戰八日 華野解放濟南

山東軍政一把手。

這是王耀武19歲之時想都不敢想的,這般的重利膨脹了他的勇氣,於是他出山再次成為蔣介石部下中的脊梁。

也不怪王耀武自信,翻看他在抗日戰場上交出的答卷,或許便可以解釋他的飄飄然。

雪峰山戰役,面對叫囂的日本軍隊,王耀武指揮30萬人大軍,交出了斃敵兩萬多人的顯赫戰績。

這是日軍中的重挫,經此一戰的王耀武也直接成為了國民黨的中央執行委員。

可在濟南戰場上等著他的是解放軍名將粟裕和許世友,戰鬥力不容小覷之外暫且不言,濟南面臨的形勢也是同樣的不容樂觀。

在進軍濟南之前,解放軍在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是屢戰屢捷,山東的多個城市已然被解放,被夾擊在中間的濟南就更顯孤立無援。

爛攤子交到王耀武的手中,本應予以全力的支持,可蔣介石卻又疑心於他,為人賣命卻又遭人質疑的心緒本就讓王耀武煩憂,可這解放軍顯露出的厲害更是讓他不知該如何是好。

要知道,萊蕪戰役,王耀武可是出動五萬多人,可陳毅一招誘敵,就使得其全軍覆沒。

知曉這件事情的時候,王耀武當真是氣急了,吼叫著喊出一句「我就是放五萬頭豬在那裏,紅軍也三天抓不完吧」。

事實已經發生,王耀武也只能認栽,可驚喜還在後頭。

孟良崮戰役中,粟裕和陳毅面對的是王耀武起家的老隊伍,負責的是王耀武的愛將張靈甫。

張靈甫一直和王耀武保持聯系,可自知失敗也成大幕,王耀武握著話筒泣不成聲,而電話那頭的張靈甫卻在無聲之間沒有了鼻息。

戰無不勝的紅軍讓王耀武害怕,但是箭在弦上,他硬著頭皮,也只能選擇血拼。

在王耀武膽戰心驚的時候,毛主席也給他的心臟再上一針猛藥。

1948年的8月25日,毛主席致電粟裕和譚震林,指明要讓許世友擔任濟南攻城大隊的指揮員。

要知道,彼時的許世友尚在養病,但是其勇猛的作戰作風正是濟南一戰需要的,戰事要緊,許世友也以最快的速度趕至了山東兵團司令部。

「要我說,攻打濟南就必須像殺牛一樣,直攻要害,才能一擊取勝」,聚在一起的許世友很快與宋時輪等同誌商定好了攻城策略,而面對攻城的各兄弟部隊,許世友也很快下達了底線要求:沒有困難,沒有借口,任何時候都不能停止攻擊。

雙方都在嚴陣以待,可就在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濟南的各大報刊卻刊登了大篇幅吹捧王耀武「古城名將」的文章。

對於這樣的爛招數,解放軍戰士們早都看透了。

國民黨這樣做無非是想隱喻占據輿論的上風,鼓舞士氣,可說這些虛的沒用,對於征戰沙場的將士們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戰場上見真章。

正是這一仗,讓許世友和王耀武「結下了」梁子,一輩子都不願原諒。

投毒不認 許世友活捉兇手

1948年9月16日午夜,濟南戰役正式打響。

華東野戰軍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向濟南並進,而王耀武率領國民黨反抗,可我軍很快就傳來了捷報。

「二十八師在古城附近將敵人的一個團部殲滅了」。

好訊息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解放軍的隊伍之中傳播,戰鬥至9月18日,王耀武身邊的人員尚在,但他的心氣卻已經散了,

因為在戰鬥焦灼的緊急時刻,王耀武聽到了一個讓他絕望的訊息「吳化文倒戈了」。

蔣介石冥頑不靈,但並非所有人都是眼盲心瞎,中國共產黨本不願發動戰事,是蔣介石一直挑唆戰火,讓百姓不得安生,這才有了這次戰爭。

吳化文的「投降」對於王耀武的打擊很大,他「固守」濟南的決心開始動搖,可是蔣介石卻嚴厲斥責,他只能死守。

為了鼓舞士氣,王耀武在9月20日的時候召開了一次會議。

看著低著頭的眾人,他說「老先生是英明的,我們要相信他,只要我們能堅持一個星期,援軍必會到達」。

但事實是,王耀武高估了國民黨內部的「團結」,也輕視了解放軍攻城的決心。

一波波的傷員被遠送下去,但比傷員更多的,卻是沖城的將士。

伴隨著許世友「持續攻擊,不給王耀武喘息機會」得令下,我軍隊對濟南老城發動了瘋狂的進攻。

可這「堅若磐石」的防守也並非虛言,面對石塊和方磚組成的第二道防線,我軍大炮起到的效果大幅折損。

就在這時,王耀武開始使用了「陰招」。

因為他釋放了毒氣彈,前撲的戰士們在毒氣中倒下,許世友知曉之後是雷霆大怒,可是只能硬拼。

最終1095團的爆破組在外壕突圍成功,一營和三營的士兵擁入外城,而在9月23日的時候,濟南的外城已被全部攻占。

王耀武殘留的部隊退守城內,而幾天的激戰也讓許世友的部下精疲力竭。

可在下午六點的時候,考慮速戰速決的許世友用一句「勝利就決定在最後的五分鐘」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攻城勇士們高喊這「攻不下內城,絕不回來」,而血肉搏鬥的勝利者屬於中國共產黨。

濟南戰役成功了,可嘴裏叫囂著「以死固守濟南城」的王耀武卻沒有了蹤影。

「就算把濟南城給我掘地三尺,也要將王耀武給我找出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一聲令下,解放軍開展了大規模的排查工作,也在壽光一位村民的幫助下,將「遁形」的王耀武活捉。

「同誌,這是我家茅廁裏發現的衛生紙,可這白紙我們是萬萬用不起的」。

循著這條線索,解放軍發現了偽裝成商販的王耀武,他鋃鐺入獄,也在1959年的時候,得到了第一批的特赦。

論說在濟南之戰,王耀武是罪大惡極,但是念其在戰前疏散了所有的百姓和城內所有的政治犯,沒有讓兩軍的戰鬥禍害到無辜的人群,所以寬容的中國共產黨才予以殊榮,給了他或者離開監獄的機會。

許世友不是小氣之人,組織上的決定他是百分之一百的遵從,可他生氣的是,所有人都知造成無數將士死亡的毒氣彈就是王耀武下令投放的,可他卻緊咬牙關不承認。

他敢做不敢當的態度讓許世友無比生氣,他以為自己可以用蹩腳的理由和退贓蔑視真相,可他把死在毒氣彈下的解放軍戰士放在哪裏?難道他們的命就不是命嗎?

許世友無法原諒這樣的謊言,於是即使周總理出面,他也不願見王耀武一面。

犯錯的不可怕,可憎的是對發生過的事實不尊重、不承認,但因為王耀武的功,中國共產黨對其很是關照,就連1968年王耀武去世,中國共產黨也在1980年的時候為他補開了追悼會,並將其的骨灰安葬在了八寶山公墓。

歷史不可追,但歷史不能忘。

老一輩為統一和解放傾灑的熱血,吾輩永遠感恩。